說著「正確」的話,為什麼身邊人離我們越來越遠?
心理學家李雪曾分享過與妹妹相處的一個例子。
她的妹妹經常買一堆麵包放在冰箱裡,然後經常忘了吃,一次李雪看到後忍不住想教育她「麵包要及時吃,不要浪費錢」,但是身為心理學家的她很快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這樣的話語一說出來,即使心中有愛,但卻有改變對方的意圖。
於是,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她,立刻把之前想說的話咽到了肚子裡,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這個麵包店的麵包都沒有添加防腐劑,只能放三天,三天過後就不能再吃了。」
妹妹「哦」了一聲,但從此以後每次都會及時吃掉麵包,有時還會提醒她「麵包要到期了」。
李雪知道,如果按照她之前的說法,妹妹雖然意識上不會反抗,但是心理上會疏遠自己,因為話語中傳遞了一種評判、不接納的能量。
所以,有時,我們一直在說「正確」的話,做「正確」的事,身邊人的心卻離我們越來越遠。
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兩個層面來看。
01語言層面
語言,作為人與人溝通的工具,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聽者的感受。
當一句話中,既包含了信息,又包含了情緒的時候,情緒能夠傳遞更多更強的能量,因此,更容易被聽者感知。
老公經常回家很晚,老婆滿心抱怨,脫口而出:「你怎麼天天回來這麼晚,是不是又出去喝酒了?你到底有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
這句表達裡,通過反問句表達了對丈夫晚歸的不滿,同時加入了自己的猜測——喝酒,還主觀判定丈夫從沒考慮過妻子的感受。
可想而知,丈夫聽了這樣的問話會是怎樣的反應,也許又是一個夫妻二人不歡而散的夜晚。
《非暴力溝通》中曾講到溝通四步,就是:觀察,感受,請求,需求。
通過觀察,表達客觀的事實,比表達主觀的評論更能讓人接受和認可。
正如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所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同樣一件事,如果心平氣和地換種說法,也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親愛的,這個星期五天你已經有三天11點以後回家了,我一個人有點孤單,明天可不可以早點回家陪我呀?」
「這個星期五天你已經有三天11點以後回家了」表明通過觀察得出的事實,「我一個人有點孤單」表達自己的感受,「明天可不可以早點回家陪我呀」表明自己的需求,沒有爭吵沒有互嗆,問題一下就解決了。
02心理層面
李雪在《有限家庭責任》中強調:愛,是讓對方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自己想像中的人。
在她想說「麵包要及時吃,不要浪費錢」的時候,她的愛是分裂的,她的意圖是教育妹妹應該如何如何,本意是想改造她。
近期熱播的《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媽媽,就是一個極其分裂,改造欲很強的人。
她的控制欲和改造欲從他讓兒子喝牛奶的場景便盡顯無疑。
當她給兒子送去熱牛奶時,希望看到的就是兒子立馬拿起來喝下去,當兒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時便會百般催促。
「你怎麼不喝?」
「喝吧,不燙。」
「喝完了早點睡覺,我好洗杯子。」
「有那麼燙嗎?」
「這不正好嗎?喝涼的對胃不好。」
一連串地逼迫與催促讓兒子無法忍受,兒子的一句「我自己會洗杯子。」徹底激怒了她。
搶下兒子的耳機,說著難聽的話,抱怨兒子「怪自己沒有照顧好他」,還控訴前夫拋棄了他們,是個「不負責任的男人」。
想給兒子擦嘴看見兒子閃躲反而怒火中燒,摁住兒子的嘴使勁兒擦來蹭去。
朱朝陽就是這樣一個,表面上有媽媽疼愛,實際上卻根本沒人在意他內心真實感受的孩子。
這種愛,是強加的愛,是控制的愛,是失去自由的愛。
這種愛,也必然會讓你的身邊人,離你越走越遠。
真正的愛,是看見真實的對方,放下改造的念頭,理解對方的感受,用事實和感受去表達,用愛和真心去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