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親蝦的培育及捕撈,育苗前期準備,以及對蝦的收藏冬卵
用於產卵的親蝦,來源有兩種:一是人工越冬培育,二是自然海區捕撈。前者是根據對蝦的潤遊習性,在人工培養下提供與越冬場相似的條件,使雌蝦存活,保持精、性腺發育直至產卵。後者是捕撈生殖潤遊期的雌蝦(俗稱過路親蝦),經短期蓄養,使之性腺成熟,或直接在產卵場捕撈即將產卵的成熟親蝦。人工越冬培育親蝦的主要環節如下。
1.清池進水在親蝦入池前將越冬池清洗乾淨,後將沉澱清潔海水加至60-80釐米待用。2.選蝦入池在10月底或11月上中旬甚至更遲些將交配後的雌蝦選入越冬池。選入的親蝦必須是體質強壯,個體較大,不受傷,體表及鰓部清潔,無其他生物寄生。還需適當搭配一些性腺發育好的雄蝦。最好在雌蝦交配後的3-~5天選蝦,因這時甲殼已變硬,體力也已恢復,死亡率可降低。
選蝦網具應避免使用會損傷對蝦的流網,旋網、拖網、定置網等,也不宜在池塘中放水出蝦的收蝦網中選取,池塘中最好用板層等網具,海區中宜用大拉網、插地網(建網類)等。
3.水池保溫因為中國對蝦在低於3-4℃時即躺倒,低於2.5℃親蝦就不能存活。4.餌料投餵親蝦的餌料是性腺發育的物質基礎。餌料種類及數量與性腺發育有密切關係,因此必須投餵一定數量的適宜餌料,如繳、蛤類、蚯蚓、沙蠶等。每晚投餵一次,日投餵率為6-8%,並視攝食情況增減。
5.吸汙換水當水中溶解氧低至1.32-1.96毫升/升(水溫18-19℃)時,親蝦不能存活。因此越冬過程中必須及時吸汙換水,定時充氣增氧,使溶氧保持在4毫升/升以上(8-10℃)。其換水量一般為30-60%,具體視水質情況而定。並要注意換水的溫差要小,前後不超過1℃。
6.控制光照強光會抑制親蝦攝食和性腺發育,並使蝦的甲殼上附生藻類。因此,越冬室的光線以暗為宜,一般控制在50米燭以內。
7.強化飼育在親蝦性腺發育期或產卵後,應加強飼養管理,逐步提高水溫,但一般以不超過15℃為好。給以優質足量的餌料,清新的水質,以保證性腺發育,防止退化和有利於產後性腺再發育。
8.觀察記錄越冬期應有專人負責記錄水溫、鹽度、pH、溶解氧、投餌量及親蝦活動情況,及時掌握水質及性腺變化。在親蝦越冬的培育中,應保持環境的穩定和安靜,減少親蝦的驚跳和體弱而死。
(三)育苗準備1.水池清洗為防止有機物質和有害細菌汙染水體,育苗前必須徹底清洗。必要時可用30ppm漂白粉溶液清池,一天後用過濾水衝洗乾淨備用。新建的水泥池,需反覆浸泡後方可使用。
2.密網進水為防止大型浮遊生物進入水池,必須用150目尼龍篩組過濾進水(糖蝦期時可改用80目)。池中有毒重金屬離子含量偏高時,應加入並維持2-10ppm的EDTA鈉鹽(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細菌性疾病多發期間,每隔1-3天施入100-200萬單位土黴素/立方水體。3.氣、暖系統設置試用。
4.餌料培養與製備(1)單細胞藻類的培養單細胞藻類主要作為強狀幼體和前期糠蝦幼體的餌料。幾種主要的單胞藻所需的理化條件。藻種擴大培養:要求藻體生活力強、生長旺盛、密度大、種純、藻液內無原生動物等敵害生物。培養液是將自然海水經脫脂棉柱過濾,加熱到70一80℃冷卻後振蕩以恢復氣體容量,再加入營養鹽製成的。按肥料不同可無機肥培養液:在1,000毫升處理過的自然海水中加入硝酸銨30-150毫克、磷酸二氫鉀2-4毫克、檸檬酸鐵3-5毫克。
無機肥和有機肥混合培養液:在998毫升處理過的海水中加入硝酸銨30毫克、磷酸二氫鉀2-3毫克、發酵人尿或牲畜糞便浸出液2毫升(煮沸冷卻後使用)。有機肥培養液:在995毫升處理過的自然海水中,加入5毫升人尿或牲畜糞便發酵後的浸出液。生產性培養:用30ppm的漂白粉或5ppm的高錳酸鉀對培養池消毒,然後注入200目篩絹網濾或沙濾的海水。
根據海水的肥瘠,參照上述培養液的肥料用量,在硅藻類培養中加入氮肥40-80ppm,磷肥1-3ppm;扁藻的培養水體中加氮肥50-100ppm,磷肥2-4ppm,或加入3-5%的人尿。施肥後接入藻種,使水體微顯藻種顏色,接種量多些,既能縮短培養周期又能抑制其他生物繁殖。適宜的接種量為:三角褐指藻40-80萬個細胞/毫升;牟氏角毛藻30-40萬個細胞/毫升;扁胞藻5-10萬個細胞/毫升。接種的時間以睛天上午為好。
日常管理主要是連續充氣或經常攪拌,調節溫度和光照,注意水色及pH變化,每日檢查生長繁殖情況,每日酌量施追肥一次。一般一周後,即可投餵應用。施有機肥後,二天內不可投喂。
(2)輪蟲的培養生態習性:褶皺臂尾輪蟲適宜的鹽度為10-300,最適15-25%%較適宜的水溫為25-35℃,能在有機物豐富的水中生長繁殖。攝食浮遊性的單細胞藻類,如扁胞藻、小球藻及培養的硅藻等,也能攝食乾酵母粉、豆餅粉、豆漿等有機顆粒。但投餵時要注意不使水質惡化。
小型培養:在經150目篩絹過濾的自然海水中放入冬卵,在30℃的水溫、20%的鹽度、充氣或攪拌的條件最有利於孵化。輪蟲孵出後,以同樣的條件進行擴大培養,每毫升水體接種一個輪蟲,投餵餌料,10天後每毫升水體中輪蟲可達150-200個。
生產性培養:室內水泥池或室外土池均可培養,以前者為好,池子不宜過大、過深,面積數十平方米、水深1米即可。土池一般0.5-1畝,池深80釐米,使用前用60ppm的漂白粉清池,也可用魚藤精等清池,清池後施入肥料,促使池中原有綠藻(或人工接種)等餌料生物的繁殖,每隔2-3天施肥一次。
待池內餌料生物繁殖到一定密度時,即以每升水體1-5個的密度接種輪蟲。日常管理主要有檢查胃腸飽滿、帶卵數量及輪蟲密度變化;施肥或投餵餌料;加水或換水等。輪蟲達到一定密度後,即可用拖網或放水網濾等方法撈取輪蟲投入育苗池。但操作儘量要快,要以活體投喂。
作者點評:小編認為如要收藏冬卵,可人為製造惡劣環境,如採用飢餓和降溫兩種方法,如突然中斷餌料或逐漸降溫到5℃以下,促使輪蟲產生冬卵。冬卵呈桔紅色,卵一端有較大空隙,卵殼較厚。直到出現大量冬卵後,用100目篩絹濾去大型藻渣,收起風乾,裝瓶蠟封,放在陰涼乾燥處保存。
本文由百家號:和小高一起看三農原創;盜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