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位是香港著名的作詞人,大家都封他為「詞神」他就是林夕。我相信喜歡音樂的都聽過這麼一句話:男不聽《七友》,女不聽《鍾無豔》。而這兩首歌歌詞都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那就是林夕!林夕1961年12月7日生於香港,是80年代中期香港樂壇的專業填詞人,畢業於陳瑞祺書院和喇沙書院,是香港狀元。林夕也是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
他成就了很多明星,只不過這就是作詞人的悲哀,歌手會被人記住一輩子,作詞人卻無人問津。他一生寫了4000多首歌詞,大多都是悲情的詞,林夕曾說:「故事是真的,感情也是真的」他一生愛而不得,歌詞裡寫不盡的都是刻苦銘心的痛苦,他的歌詞都能讓人找到自己的傷疤。
林夕曾為張國榮創作歌曲《紅顏白髮》、《追》、《醉生夢死》、《紅》等等;林夕為張學友填詞《你的名字我的姓氏》、《禮物》、《相愛很難》、《捉迷藏》、《一生一火花》等等;林夕為王菲創作歌曲《約定》、《給自己的情書》、《紅豆》、《流年》等等;林夕為楊千嬅創作歌曲《再見二丁目》、《姊妹》、《原來過得很快樂》、《一二三、三二一》等等。林夕作詞三十年,從張國榮到張學友,從王菲到楊千嬅,從黃耀明到古巨基,林夕把他最好的作品都給了這些人。他能寫出與歌手本人最貼合的歌詞,每一個歌手身上的個性和生命力,都會被林夕量身定做的詞作強化。
林夕與張國榮
林夕與張國榮是朋友更是知己,兩人惺惺相惜,張國榮對林夕來說,更是一種伯樂的存在。那時林夕初出茅廬,並沒有什麼名氣,而張國榮已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歌手,張國榮卻發現了林夕的才華,便主動上門邀歌,於是有了《妄想》這首歌,被收錄在1987年的唱片《Summer Romance》中。相比於專輯中其他大熱的歌曲,這首歌實在算不得火。連林夕自己都說:「現在回來聽,不如不要聽,因為填得實在太差了,但那時我很開心,很盡力,當時我實在未成熟,不懂得如何寫一首可以叫喊的歌。」
然而張國榮應該是很欣賞林夕的,1988年又讓林夕為自己寫了《無需要太多》這首歌,那時的林夕已經了解真正的感情是什麼,也做出了這首「可以叫喊的歌」,後來這首歌也入選了1988年香港電臺的「十大中文金曲」。 1989年,林夕又為張國榮寫了歌曲《側面》,此時林夕已經懂得張國榮了,林夕在歌裡那句歌詞「你所知的我其實是那面」對張國榮來說是自己內心的真實寫照,張國榮轟轟烈烈的風光背後,有太多說不出來的苦,這首歌成為了那一年最風光的得獎歌曲。
即使在張國榮退出歌壇、轉戰影壇的那幾年,林夕也為張國榮的電影《金枝玉葉》創作主題曲《追》和《眉來眼去》,電影《白髮魔女傳》創作主題曲《紅顏白髮》。
1995年,張國榮又任性地復出歌壇,此時的他經過了無數的大風大浪,變得更加成熟,對音樂的理解和追求也更加獨特,他想表達的更多。而此時的林夕也已在樂壇上已是風生水起,無數歌手爭相邀歌。但對於張國榮的復出,林夕是欣喜的。因為林夕認為他的歌,只能由張國榮來唱。林夕便幫助張國榮又攀上另一座音樂高峰,其中歌曲《我》可以說是林夕為張國榮寫的最得意的作品。
一天,張國榮作了一首曲,拿去給林夕,說「這首歌詞開頭已經想好了,叫「I am what I am」,來自一部電影的對白,那下面你知道我想寫的是什麼嗎?」林夕說:「我知道,我全都知道。」寫完歌詞給張國榮的時候,張國榮便知道這是自己想要的感覺,「I am what I am」彷如他一生的寫照。《我》這首歌寫出了張國榮的驚豔: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林夕知道他的介懷與彷徨,懂得他佯裝的堅強和真正的憂鬱。知道他在最乏力支撐的時候,聊以慰籍的告訴自己: 天空海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
這首歌說是寫給張國榮的,又何嘗不是寫給林夕他自己的?張國榮去世後,林夕也得了抑鬱症。他們有著一樣的固執,一樣的敏感,一樣的完美主義,連患上抑鬱症都是一樣的。張國榮死後,林夕一度陷入自責,認為自己寫了很多悲觀的歌給張國榮,導致他鬱鬱寡歡。林夕曾說:「為張國榮寫《我》是這輩子最光榮的事,也是最後悔的事!」張國榮很多經典之作都來自林夕,大家都知道張國榮這個人難琢磨的透,他有很多側面,有一些,也許只有林夕看的到,也是因為這樣,林夕才能把張國榮風華絕代、無與倫比寫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