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獨立後,先後經歷了一個短命的帝國(1821-1823)、一個失敗的臨時政府(1823-1824)、一個模仿美國但是不成功的合眾國(1824-1835)、一個中央集權的共和國(1835-1846)和一個聯邦制的第二合眾國(1846-1863)。然而直至19世紀60年代,墨西哥都沒能成功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或者穩定的政府。
共濟會的墨西哥分支主導了墨西哥獨立,但其內部分裂為蘇格蘭禮儀派(Escoceses,主要由保皇黨、大地主和軍官組成)和約克禮儀派(Yorkinos,主要是商人和知識分子),並演變為保守黨和自由黨。
這兩派很快陷入水火不容的境地。每當墨西哥有一個穩定的政府時,它通常總是由鐵腕的將軍們實行橫暴的軍事獨裁專制;當自由派和民主主義者推翻獨裁者之後,政治紛爭和私人糾紛就擾亂這個國家。
由於其國內金融、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種種困擾,墨西哥雖然就國土面積來說可以與美國匹敵,但是始終處於一種弱勢地位,無法抵抗美國的擴張。
墨西哥的劣勢之一來自其人口分布情況。19世紀30年代,當美國開始向西推進的時候,只有3000名西班牙血統的土生白人住在德克薩斯,4000名住在加利福尼亞。居住在新墨西哥的西班牙裔土生白人也不到3000人。
這些地方的白人社會由軍官、士兵、為數不多的神父和少數大地主、大牧場主組成。當地的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大型牧場的畜群可達幾十萬乃至上百萬頭。這些大牧場是為「舊墨西哥」北部的銀礦提供牛肉、牛皮和制燭牛油而發展起來的,也是今日美國西南部畜牧業的鼻祖。
由於墨西哥政局不穩,經常受到革命和債務的折磨,導致根本沒有力量開發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這三個北方領地的資源和貿易。而且由於缺乏資金,它甚至都不能資助本國人向這些地區移民。
與此相反的是,早在1822年,即墨西哥獨立的翌年,一支美國商隊就滿載著武器、工具和花布來到新墨西哥的首府聖菲。當地的白人和印第安人急切地搶購這些美國商品。此後每年都有美國商隊前往新墨西哥,他們的大車在美國中西部大草原上開闢了一條被稱為「聖菲小路」的商業路線。
隨著商業活動的增多,美國陸軍開始在「聖菲小路」沿線修築一系列軍事據點,以保護商人免受印第安人襲擊。一些美國人也開始在新墨西哥定居下來。他們的經濟活動為隨後的軍事徵服鋪平了道路。
在德克薩斯,墨西哥政府想通過增加人口來加強邊境地區的力量。為了吸引移民,墨西哥政府允諾向其免費提供土地。移民只需支付象徵性的費用,並宣誓成為天主教徒和墨西哥公民,其開墾的土地在4年內免稅。
廉價土地的誘惑使得越來越多的美國移民來到這裡定居。到1820年,大約有1.5萬名美國白人和1000名奴隸生活在德克薩斯,遠遠超過了原有的5000名墨西哥白人居民。
到1835年,生活在德克薩斯的美國人大約有3萬。然而墨西哥政府的官員很快就發現他們的想法太天真了。沒有幾個美國移民珍視與墨西哥政府籤訂的契約。他們不喜歡墨西哥的法律和習俗,也不滿意墨西哥政府對其經濟和宗教活動的限制。
1806年,美國副總統艾倫·伯爾發動遠徵,試圖從西班牙手中奪取墨西哥,這次行動以失敗告終。
1835年10月,德克薩斯的美國移民與墨西哥駐軍發生衝突,宣布脫離墨西哥,建立「自由、主權和獨立的德克薩斯共和國」。1836年4月,由山姆·休斯頓指揮的德克薩斯軍隊在聖哈辛託活捉了墨西哥總統桑託安納將軍,強迫他籤字承認德克薩斯獨立。
德克薩斯共和國的白人人口只有7萬,因此獨立之後為了自身的安全,迅速請求加入美國。然而美國國會當時好不容易達成了13個自由州、13個蓄奴州的政治平衡,許多北方議員強烈反對實行蓄奴制的德克薩斯併入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