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DAIC(Diagnositcc and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診斷與介入心臟病學)網站分析,過去一年最受矚目的新聞文章。
在DAIC網站上,2020年COVID-19相關主題遠遠超過了其他所有心臟病學主題。數個羥氯喹治療新冠導致心血管問題的報導名列榜首。2020年的最受矚目的創新醫療器械包括:歐洲批准了雅培Tendyne經導管介入二尖瓣,FDA批准了美敦力的新型Micra AV迷你起搏器,FDA批准了首個藥物洗脫支架與短期雙聯抗血小板療法(DAPT)。
以下是2020年DAIC網站基於其創紀錄的330萬瀏覽量中最受矚目25篇文章。
2020年4月底和5月初,COVID-19出現了一種新的嚴重心血管症狀,表現為兒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包括類似川崎病的特徵。它首先在英國被報導,然後病例開始出現在紐約和美國的其他地方。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5月14日首次就新的COVID-19 (SARS-CoV-2)報告發布了一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的新表現。疾控中心呼籲醫務工作者收集相應數據,以增強對該症候群的危險因素、發病機制、臨床過程和治療的了解。
這種罕見的兒童症候群與其他兒童炎症症狀有共同特徵,包括川崎病、葡萄球菌和鏈球菌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細菌敗血症和巨噬細胞激活症候群。也可表現出異常的腹部症狀和過多的炎症標誌物
英國兒科重症監護協會(U.K.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Society)也於4月27日發表了一份聲明,指出新型MIS-C和COVID-19感染病例報告數量不斷增加。
COVID-19的羥氯喹治療導致QT間期心律不齊延長
在新冠疫情開始出現的最初階段並沒有太多治療選擇,然而各種「人民的希望」藥物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副作用。
羥氯喹和氯喹一度成為新的「醫學奇蹟」。在一項開放標籤的研究中,接受羥氯喹和阿奇黴素的患者病毒攜帶量顯著減少,隨後使用羥氯喹治療COVID-19快速流行起來。羥氯喹曾用於預防或治療蚊子引起的瘧疾感染,以及在其他藥物無效或不能使用時治療紅斑狼瘡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疾病。但多年的安全監測表明,這些藥物可導致心臟QT間期延長和心律失常,甚至尖端扭轉等。當時極其有限的新冠治療方案和不良反應的風險,新冠治療手段的缺乏讓醫學界難以選擇。
ESC強調ACE-i和ARB不會增加COVID-19死亡率
2020年3月16日——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於3月13日發表聲明,建議新型冠狀病毒患者不要停用控制高血壓的ACE-i 和ARBs。
一些早期報告認為這些藥物可能會增加COVID-19死亡率,但ESC高血壓理事會指出,在COVID-19大流行爆發的背景下,缺乏任何證據證明ACE-i和ARB會導致新冠患者死亡率上升。
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報告的COVID-19患者的病死率,有基礎疾病的患者病死率明顯高於平均人群,比如高血壓可以使新冠患者死亡風險增加到6%。所以死亡風險的增加並不一定和ACE-i和ARB的使用有關,更有可能是基礎疾病本身的影響。
但由於社交媒體的放大效應,服用這些藥物治療高血壓的患者和他們的醫生越來越擔心,甚至已經開始停用ACE-i或ARB藥物。
美國心臟病學會發布一份臨床簡報,向心臟病學家更新COVID-19的心血管影響
根據COVID-19病例報告,ACC列出了以下幾點關於早期心臟影響
早期病例報告表明,有基礎疾病的患者發生COVID-19併發症或死亡的風險更高; 但是高達50%的住院患者患本已有慢性疾病。
確診COVID-19患者的住院患者中,40%患有心腦血管疾病。
在最近的一份關於138名COVID-19住院患者的病例報告中,19.6%的患者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16.7%的患者出現心律失常;7.2%發展為急性心臟損傷。
8.7%的患者出現休克;3.6%發展為急性腎損傷。
ICU患者的併發症發生率普遍較高。
第一個報導的死亡是一名61歲的男性,有長期吸菸史,死於急性呼吸窘迫、心臟衰竭和心臟驟停。
早期、未發表的第一手報告表明,至少有一些患者發展為心肌炎。
2020年4月7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發布指導方針,提供一項政策,幫助擴大用於體外膜氧合(ECMO)治療的設備的可用性,以應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 SARS-CoV-2)公共衛生緊急情況。
作為一種突發性急性呼吸症候群,COVID-19可觸發急性呼吸衰竭和/或急性心肺衰竭。在這些情況下,FDA在新政策中聲明,體外氧合現在可以作為治療患者的工具使用超過6小時。FDA表示,他認識到在COVID-19緊急情況期間增加ECMO設備的可用性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FDA還在文件中聲明,在宣布的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下,他不打算反對FDA批准或FDA批准的ECMO設備和體外循環設備的適應症和設計的有限修改。只要任何修改不會造成不應有的風險。
2020年1月30日消息——本周Abbott Tendyne經導管二尖瓣植入術(TMVI)系統獲得了歐洲CE標誌。這是世界上首次獲得商業許可的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TMVR)技術。當手術或二尖瓣修復不適合高危患者時,它提供了一個更安全的解決方案。
與心臟直視手術相比,Tendyne瓣膜可植入搏動中的心臟,可顯著減少治療二尖瓣的侵入性。傳統的心臟瓣膜直視手術是高度侵入性的,外科醫生需沿著胸部中間切開6到8英寸的切口,切開胸骨並使心臟停止搏動,手術持續約8個小時,在醫院和隨後幾周的居家康復中需要給予大量的重症監護。相比之下,Tendyne瓣膜手術持續約1.5個小時,患者預計可在3天內出院。目前的試驗結果顯示,在重症組中,98.9%的Tendyne患者在出院時和出院後一年內都未再發生反流,手術安全性很高。
2020年1月7日——美國超聲心動圖學會(ASE)更新了使用超聲心動圖進行缺血成像的指南。缺血性心臟病(IHD)是由於心臟動脈不能向心臟輸送足夠的富氧血液而引起的,是美國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壓力超聲心動圖通常用於檢測有勞力性胸痛或呼吸短促等症狀的患者冠狀動脈內的限流阻塞。在這個多模式成像的時代,了解壓力超聲心動圖對於心血管病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美國底特律開始了首個羥氯喹預防COVID-19的大規模研究
2020年4月10日—美國亨利·福特醫院4月9日開始招募志願者,對志願參與的醫護人員和急救人員進行抗瘧疾藥物羥氯喹預防COVID-19有效性的首次大規模研究。
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這項研究已經有1000多名志願者報名參加。中期結果預計將在30天內公布,這次閃電速度試驗的最終結果將在今年夏天公布。
「羥氯喹是否會阻止或預防COVID-19」(WHIP COVID-19)研究是一項針對3000名受試者的研究,旨在了解羥氯喹是否能防止一線工作人員感染COVID-19病毒。這是一項隨機、雙盲的研究,旨在為這個問題提供科學的答案:它有效嗎?
疫情爆發中國醫院的數據提示,COVID-19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為10.5%。COVID-19共病患者的死亡率高於平均人群,但心臟病患者的死亡率最高。
2020年3月9日——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在其心血管護理團隊COVID-19臨床指南文件中提供了關於新型冠狀病毒對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共病患者影響的最新信息。
此指南概述了已知COVID-19急性心臟併發症及其對潛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響。它還包括針對當前不確定性的臨床指導以及針對性建議。
本更新的關鍵是心臟科醫生首先需要保護他們自己。
2020年4月23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今天發布了一份藥物安全通訊,提醒醫生在治療COVID-19患者的適應症外使用羥氯喹和氯喹時存在嚴重的副作用。這包括可能危及生命的心律問題。
FDA表示,來自FDA不良事件報告系統資料庫、已發表的醫學文獻和美國中毒控制中心協會國家中毒數據系統的病例報告報告了嚴重的心臟相關不良事件和患者死亡。
這些COVID-19患者正在接受羥氯喹和氯喹,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阿奇黴素或其他qt延長藥物聯合使用。FDA在其安全報告中稱,這些不良事件包括QT間期延長、室性心動過速和室顫,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導致死亡。FDA還說,有其他健康問題,如心臟和腎臟疾病的患者在服用這些藥物時,出現這些心臟問題的風險會增加。
在心臟病學會議上,大家常常討論最新的趨勢和有趣的新技術是什麼。所以總結以下最熱門的心臟技術,希望他們在不久的將來能在臨床發揮更大作用。
1. 心臟病學人工智慧技術
2.經導管二尖瓣和三尖瓣介入治療
3.可穿戴技術用於患者監測
4. 心臟病學的虛擬和增強現實
5. 大數據和結構化報告
6.全息程序導航介入
7. 介入機器人
8. FFR技術
2020年2月13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世界上最小的房室同步起搏器Micra AV。無導線起搏器適用於房室傳導阻滯患者的治療。雖然傳統起搏器的併發症很少發生,但一旦發生,治療費用就會很高,而且對病人來說可能是有創傷的。與傳統起搏器相比,Micra在現實世界中的使用減少了63%的主要併發症。
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在2020年3月28-30日ACC.2020年會上關於改變實踐的研究報告。會議原計劃在芝加哥舉行,但由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 SARS-CoV-2)大流行的蔓延,現場活動被取消,ACC在3周內組織了一次小規模的虛擬峰會,5個後期臨床試驗(LBCT)會議和3個主題研究會議。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鄧曉宇,CCI 四期學員,希毅醫學負責人,長期從事藥物和器械的全球性CRO服務。先後任職於Labcorp,Syneos,Chiltern和Covance等跨國CRO公司,並擔任亞太區醫療器械和診斷業務總監和商務拓展總監等職位,長期推動其團隊與醫療器械產業界和學術界的積極互動。美國項目管理協會認證項目管理專家,門薩會員。
本期策劃:沈靂
責任編輯:陳寶麟
本文作者:鄧曉宇
後期製作:任燕龍 汪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