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了很多權威影評人充滿不屑的影評後,子非魚帶著對印度電影的好奇,親赴影院驗證,發現《巴霍巴利王》原來是這個暑期最好看的電影,沒有之一。
本來,魚幾乎要放棄看這部電影了。
在兩年前的某個大雨的夜晚,看著手機購票應用上的那些電影,
覺得上映一周以內的新片裡,沒有一部是魚能看或願看的——
《哆啦A夢》:它每一部都是兩大神技——離家出走+各種開掛小道具。只適合10歲以下小朋友觀看。
《泰山歸來》:明顯騙票房的續作,什麼泰山又回到叢林,還仍然能飛簷走壁。我不信,你信嗎?
《刺蝟小子》:看不到。我所在的這個城市,當天無場次,後三天所有場次都排在下午3點之前,而且奇怪的是,所有排場的場次都顯示賣完了。
……
對《刺蝟小子》這部「有毛」動畫片一直很感興趣,因為國產動畫一般都「無毛」。可惜錯過了北京的觀影場,在外地竟然一直無法在影院看到。
正在這時,魚注意到了《巴霍巴利王》,這部印度電影,感到了一絲興趣,因為電影介紹裡提到了溼婆。早前我看過宗薩蔣揚欽則仁波切的一部關於溼婆的電影,充滿南亞的情趣,非常有味道,所以對所有跟溼婆有關的內容都比較感興趣。同時,我也好奇,這部印度投資最大、票房最高的電影,為什麼在國內竟然悄無聲息。
於是魚決定去看這部印度神話題材的電影。
偌大的影院裡只有二十來個觀眾,但是觀影氣氛意想不到的熱烈。從男主撿到瀑布裡掉下來的面具開始,互不認識的前後座用忍俊不禁的笑聲和眼神交換著歡樂的情緒。以至於電影結束時,人們詫異地發現,原來這部真的只是一個「開端」,所有觀眾意猶未盡地離開影院,嘆息下一部不知何時到來。而魚同行的朋友,對魚英明的選片獻上了膝蓋。
【故事】
東方式超級英雄
各種親戚亂入,帶著濃濃的親情味道
說起來,這其實是一部故事十分簡單的電影,簡單到好像我們小時候聽過的「兄弟分家」民間故事:家裡有兩個(或三個)兒子,兩個兒子都很好,但是要確定一個繼承人,於是家長分派兩個兒子去完成一個任務,勝者可以獲得繼承權(或遺產、遺物)。比賽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勇敢、智慧、善良這三種品格,最後,故事會在勇敢、智慧、善良的權重安排中獲得突破,一般而言,智慧高於勇敢,而善良則終將戰勝一切,獲得「加冕」。
越簡單的故事往往也越趨近於一種故事的原型。《巴霍巴利王·開端》在父輩故事中採用了這種「兄弟分家」的故事原型,兄弟上路競賽,在對抗困難的路上發現各自品格中真正的分水嶺,善良的一方最終獲得擁戴和勝利。
不過,從上部的結尾來看,失敗的一方在下一部最終要用陰謀來篡奪王位,為了擊敗陰謀,善良的一方如果不採用陰謀,就只能採用超能力了。於是,《巴霍巴利王》在兄弟分家故事的外面,又包了一層超級英雄的故事:被陰謀篡位的巴霍巴利王,其兒子溼瓦是溼婆神的英雄化身。
因父親被害,溼瓦兒時蒙難被瀑布之下一個村莊的農婦收養,後來受瀑布中掉落的女孩面具吸引,開啟了英雄之旅,爬上高高的瀑布頂端,發現了屬於父輩的「新世界」,也發現了屬於父輩的「兄弟分家」故事,並最終用自己的超能力解決了父輩的問題。
有人說這是一個王子復仇的故事,我不這麼認為。王子復仇的故事中,王子對仇恨必須有記憶,甚至有參與。比如《獅子王》,是一個經典的王子復仇故事,辛巴對刀疤的篡位是有記憶的,而且他誤以為自己製造了動物狂奔,害死了父親,他要復仇,必須首先解決自己的心魔——也即明白自己並不是那個害死父親的人。
溼瓦在嬰兒時代就被收養,他對父輩的仇恨沒有任何記憶,也沒有任何參與,如果他沒有受到神秘的召喚踏上英雄路,他實際上和這場仇恨沒有任何關係。所以,在《巴霍巴利王·開端》中,溼瓦並不是兄弟倪牆故事的延續,他是一個典型的超級英雄,是兄弟倪牆故事的拯救者。我們也可以說,為了拯救善的價值觀,溼婆化身為王子,打敗了陰謀篡位的人。
所以,《巴霍巴利王·開端》歸根結底是一個可以實現普世理解的超級英雄電影。這個超級英雄故事不同於一般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的地方在於,它包含了一個民間故事般的兄弟倪牆的完整故事,而打破了超級英雄電影只能靠超能力拯救地球的永恆無趣的命題,顯得更有嚼頭、更加親民,帶著濃鬱的東方式親情滋味,兄弟、母親、嬸母、養母、兒子、伯父、父親的情敵……各種親戚在這部電影裡給超級英雄作伴,真是有趣極了。
根據導演的闡述,《巴霍巴利王》致敬了印度家喻戶曉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它在價值觀的表達上完勝了中國所有賀歲檔和春節檔取自古典題材的神魔電影。《巴霍巴利王·開端》起碼說明了一點,東方式普世價值觀的超級英雄不一定要拯救地球,歷史悠久的題材寶庫裡,絕對有無數條新的道路可走。
【人物】
男的不是小鮮肉,女的不是錐子臉
這部電影創造了一個新物種「直男神」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小鮮肉成為國產電影的標配,他們蒼白的臉色和洗剪吹的髮型顯示了二次元一代對影視審美的全面攻佔。這種攻佔導致了內地電影普遍虛擬、搞怪、幼稚、虛弱的畫風,可以說,看國產電影,根本不需要分析價值觀,只要看看它們的海報畫風,就能夠大致明白,它們的故事和價值觀孱弱成什麼樣兒。
和男演員的鮮肉化相比,女演員狀況稍微好一些,但是網紅臉仍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像我這樣的觀眾,看到這樣的男人和女人,本能地會認為,他們都是流水線生產的假人兒,是二維的、平面的、缺少生命的。他們不可能帶著我進入一個身臨其境的故事。
在我們優秀的電影鄰國韓國,演電影的演員和國人更熟悉的韓團明星,完全是兩個世界兩種人類。電影演員們自然、滄桑的臉龐,讓他們的電影自帶感人的力量。
《巴霍巴利王》裡的演員也一樣,絕對沒有小鮮肉、網紅臉,每一個演員的面孔都是真實的、有力的!不管是母親、嬸母、養母,還是兒子、兄弟、情人……
他們的臉不完美,但是真實,有力量,每個人都自帶BGM(背景音樂),個人的性格和尊嚴撲面而來。這樣一組富有表現力的真實臉龐,即使角色設定上面具化一些(比如男主超能外掛、女主有時候像劉胡蘭那樣宣誓報仇),也很有說服力和認同感,不至於讓觀眾覺得這個人物的面孔和內心是分離的。
有關人物,《巴霍巴利王》最有意思的一點是:認同女性具有更符合律法精神(公平、正義、包容)的王者之風。它通過攝政太后的口反覆說出,「這是我的決定,也就是法律」,而王儲的決定也由這位女性做出,她選擇了並非親生的具有仁者之風的巴霍巴利為王,並且宣稱「這就是法律」。
小巴霍巴利王的母后,也是一個十分強悍的女性。丈夫死後,她被丈夫的兄弟(也是她曾經的追求者)用鐵鏈拴在王城裡,每天撿樹枝,她的舊部要偷偷救出她,她堅決不允,她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著,總有一天會光明正大地把自己救出去。
如果說女性是律法的化身,男人就是力量的化身。兩個爭奪王位的王子,儘管其中之一會更加陰險一些,但是他也像男主一樣是力量的化身,陰謀只不過是一個額外的技能。
這些強大的女人和富有力量感的男人,讓整部影片充滿純陽之氣。看完電影,唯一的感想是,印度人大概不會期待他們的妻子和丈母娘被老虎咬死,他們的溼婆神讓他們懂得男歡女愛是什麼意思,愛的尊重表達是什麼意思。
印象最深是一句臺詞,溼瓦對他的女神說:「你的一切都是我的,所以,你的責任也是我的。」這是一種直男的表達,但是,有別於直男癌,他是直男神。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是,直男癌是拿規矩和責任來要求女人,而直男神則是毫不猶豫地承擔愛的責任。
《巴霍巴利王》創造了一個情愛新物種:直男神。
溼瓦對愛人說:你的一切都是我的,所以,你的責任也是我的。
【視效與美術】
印度版《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
《巴霍巴利王》運用了明顯的藝術符號化手法來將神話變成現代觀眾可以接受的故事。它在美術、服裝和視效的很多方面都令人想到去年那部著名的《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
這部電影在美術和視效上的藝術現代性、完整性和原創性說明,寶萊塢電影的工業化程度絕對完勝中國內地電影產業。如此具有完整現代藝術構思的大片,魚在內地電影中極少見到(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藝術水平極高,不過屬於作者電影,並非工業化大片)。
儘管有人詬病這部電影的特效技術水平差強人意,但是,一部2000多萬美元成本的大片,雖然在印度算是高成本,放在好萊塢只能算中等成本,能夠呈現如此完整的藝術性,足以證明製作團隊的製作水平,無須用過多的金錢來堆砌特效門面。
作為一個神話正劇,《巴霍巴利王》可能並不是中國很多電影人紛紛追求的討巧的「爆款」題材,但是,面對這樣拼硬製作功夫的電影,在討巧的路上一路搞怪狂奔的內地電影,也許應該進行一些反思了。
爆款可以創造個別的成功,但是真正的東方好萊塢,肯定不誕生於對爆款的追逐中。
最後,十分遺憾,這部如此好看的電影,在中國內地卻無聲無息,首日百分之二的排片,上映一周只有六百多萬人民幣的票房……
對此,魚並不想責怪任何人,而只想說:或許,因老虎吃掉女人而輿論狂歡的民族,本來就不配看熱血沸騰的《巴霍巴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