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老人, 人人都會老
養老服務事關千家萬戶
上海長護險試點一經推出就倍受老人歡迎
市醫療保障局局長夏科家今天在做客《2020上海民生訪談》節目時透露,本市正積極實現社區日間照料服務納入長護險相關工作,助力機構-社區-居家養老的梯度協同發展,為2-4級失能老人在居家上門照護外,提供新的服務模式選擇。
通過近年來的試點,長護險在本市取得了較大發展。 2019年,本市接受長護險服務人數為49.3萬人,其中接受養老機構照護11.3萬人(佔比22.9%),接受居家照護38.0萬人(佔比77.1%)。 從享受年齡來看,享受長護險居家照護和機構照護的失能老人平均年齡分別為80.1歲和85.0歲。
從護理內容來看,生活照料佔服務量總數的86%,醫療護理佔服務量總數的14%。各類定點護理服務機構1161家,其中提供居家照護的420家,提供機構照護的698家,既提供居家照護又提供機構照護的43家,長護險護理人員共有6.1萬人。另外,有定點評估機構37家,評估人員0.56萬人。
長護險居家服務具有流動性高、服務分散、外地護理員較多的特點,而全市38萬居家失能老人又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重點防護對象,市醫保局根據疫情防控的階段性變化,及時指導各區長護險疫情防控和服務保障。
減流動,由護理機構和老人及家屬協商一致後,暫停上門服務,儘量減少流動性。
強防護,堅決做好護理員測體溫、戴口罩、洗手消毒隔離等安全防護,並對服務對象做好體溫監測。
重安全,對回滬的護理人員,特別是疫情重點區域的人員,進行認真排查和14天隔離,確保安全後再行上崗服務。
截至目前,疫情期間,上海未發生一起護理對象和護理員確診或疑似病例。
疫情要防,剛需也要保,對於獨居、孤寡、高齡、殘障,以及其他亟需照料的重度失能老人,在尊重本人意願,做足防護措施的前提下,仍繼續安排上門護理服務。在疫情防控最嚴峻、最緊張的階段,長護險服務始終沒有中斷。
市醫保局根據疫情的發展,及時動態更新工作提示,連續制定推出三輪工作提示,及時為基層開展長護險服務提供指導,疫情期間服務仍維持正常情況下的約50%。實現護理人員和服務對象「兩個零感染」,服務疫情防控和服務老人剛需「雙滿意」。
長護險聚焦的是長期失能人員,為他們提供基本的身體方面的生活照料和適宜居家開展的醫療護理,服務內容和服務標準都有嚴格的界定,要把有限的社會資源用到真正需要的失能老人身上。
需要提醒的是,長護險不是簡單的家政服務,不能把一般意義上的養老服務全部囊括。
為了實現對失能老年人需求的精準對接,也是為了長護險健康有序發展,隨著疫情防控轉向常態化,市醫保局進一步完善了評估和服務兩個關鍵環節的工作:
嚴把「入口關」
嚴控「申請關」。重點規範反覆申請評估等無效佔用社會資源的行為,確保評估的公信力。
嚴控「評估關」。將評估結果向社會公示,讓廣大市民、居(村)委共同監督。
嚴控「標準關」。經過去年一年的研究論證,由衛生健康部門牽頭制定的新的評估標準即評估標準2.0版,也已升級上線。
(民生訪談照片)
持續提升護理服務水平
本市積極實現社區日間照料服務納入長護險相關工作,助力機構-社區-居家養老的梯度協同發展,為2-4級失能老人在居家上門照護外,提供了新的服務模式的選擇。
加強服務監管,結合新修訂的《上海市基本醫療保險監督管理辦法》,將長護險納入專項治理工作中,確保基金安全。
和民政、衛健、人社等部門一起,持續推動護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優化養老護理人員培訓,加強服務質量管理,提升長護險照護服務的專業性。
【來源:上海新聞廣播】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