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貓」是音樂劇《貓》裡最經典的角色,這一角色通常由高鼻深目的西方演員扮演,但在這一版《貓》裡,她被荷蘭華裔女演員徐麗東拿下。
6月7日晚,來自英國的經典音樂劇《貓》又一次登陸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傑裡科貓家族一年一度的舞會再次上演,「魅力貓」的《Memory》也再度被唱響。
月光下,形形色色的貓兒為爭取一個重生機會,悉數登場,用動人歌喉和舞姿娓娓道來各自的故事。
「魅力貓」年輕時是貓族中最美麗的一個,厭倦了貓族生活的她到外面闖蕩,嘗盡世態炎涼,再回到貓族時已醜陋無比——她的樣子最像人類,長髮披肩,身穿黑色晚禮服,腳蹬一雙高跟鞋,惹來眾貓嘲笑,但一曲《Memory》平息了所有貓對她的敵意,喚起了對她的深深同情和憐憫。最後,她由「領袖貓」送上了天堂。
徐麗東徐麗東在現場看過四遍《貓》,第一次在中國香港,第二次在英國倫敦,第三次在中國內地,第四次在荷蘭,但她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加入貓族,主演這部音樂劇。
徐麗東回憶,《貓》去年在中國巡演時,她正在演韋伯的另一部音樂劇《周日戀曲》,《貓》的主創團隊看了她的現場,記住了她,不久,她在倫敦的經紀人收到面試通知,各路同行包括《周日戀曲》的主創,也都力薦她參演。
這是徐麗東出道以來演出壓力最大的一部戲,畢竟自1981年世界首演以來,這部劇在世界範圍耳熟能詳,觀眾對《Memory》的期待也異常高。
徐麗東主演的這一版《貓》出自2014年,克麗絲·卡特萊特是這一版的聯合編舞和導演,而早在1986年,她就開始參與《貓》的製作,對每一隻貓的了解詳細到髮絲。
在克麗絲的帶領下,演員們在倫敦進行了為期5周的集訓和排練,每周六天,從早上十點練到下午六點,一首首歌、一段段舞依次排下來,因為舞蹈比重大難度高,演員們每天至少花40分鐘熱身。
更重要的訓練,在於如何觀察、模仿、演繹出貓的狀態。
「貓的氣質很重要,你要抓住它,我到現在還在找。」徐麗東本人很喜歡貓,她的不少朋友也在養貓,她就在朋友家裡觀察貓。她演的「魅力貓」年齡大,比較成熟,但她並不認為她老,不需要把她演成奶奶,「貓族的生活太舒服了,她喜歡新鮮事物,年輕時為了自由外出闖蕩,這是我很有共鳴的地方。」
徐麗東不想盲目照搬其他演員的表演,在這部成熟的音樂劇中,每一個角色的走位調度基本成形、基本固定,但她還是會根據個人經驗,去尋找邏輯的自洽,用她覺得最自然、最貼合的方式去詮釋角色。
對徐麗東來說,舞蹈部分是難度最大的地方。這些年她演過的角色裡,歌唱的比重都遠大於舞蹈,但在《貓》裡,舞蹈部分非常抓眼球,更何況還要在傾斜的舞臺上跳,這和在平地跳舞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來到上海,時差還沒倒過來,她就和充滿幹勁的劇組同仁排練了,演出前一天排到了晚上十點。
《貓》劇照徐麗東是在荷蘭出生的。她的父母是溫州人,很早就移民荷蘭,家裡四個子女都是在荷蘭讀的大學。
徐麗東從小學鋼琴,她對音樂劇的痴迷可以追溯到高中。在學子們報考高中時,荷蘭的高中有安排開放日的習俗,徐麗東這一天來到姐姐的學校,正好看到校內劇社在演韋伯的音樂劇,「音樂一響,我的雞皮疙瘩就起來了,特別好聽,我就報這所學校,參加了校內的音樂劇社。」
徐麗東後來入讀荷蘭鹿特丹音樂學院,在那裡接受了專業的音樂劇表演訓練,巧的是,她的老師也演過《貓》裡的「搖滾貓」。大學期間,徐麗東參演了第一部大型音樂劇《國王與我》,也出自英國的製作公司和團隊。
這些年,徐麗東的演出經歷越來越豐富,她是百老匯製作的荷蘭版與瑞典版《西貢小姐》的Kim,是荷蘭版《吉屋出租》的Mimi、瑞典版《長靴皇后》的Nicola,也曾出演過英國國家劇院的《這裡有愛》。
2017年,徐麗東首度來到中國,主演了中文版《變身怪醫》裡的露西,那一年和她同臺演出的男主角分別是劉令飛,以及還沒有大紅大紫的鄭雲龍。
徐麗東笑說,她原本要去美國演出,因為籤證原因沒去成,檔期空下來,陰差陽錯來了中國,「很有緣分,我很久沒去溫州了,希望有一天可以在那裡演音樂劇。」
據了解,《貓》將在上海演到6月16日,之後會轉戰武漢、北京、無錫等11座城市,連演113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