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八大金剛指的是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時期共有8位幹將是蔣介石最信任的,他們分別是:何應欽、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陳誠、劉峙、張治中、陳繼承。「八大金剛」自黃埔軍校始,就追隨蔣介石,在國民黨的黨政軍等方面握有重權。
第一位是何應欽。何應欽早年留學日本,就讀於東京振武學校。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參加滬軍。二次革命失敗後,再到日本就讀於陸軍士官學校。抗日戰爭時期,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徵軍總司令、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跟蔣介石跑到臺灣後,歷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聯合國同志會」理事長、「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任委員等職。1987年10月在臺北病逝,享年97歲。
第二位是陳誠。陳誠畢業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北伐軍團長、師長。後指揮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對李宗仁、唐生智、閻錫山、馮玉祥等軍隊作戰。1930年8月升第十八軍上將軍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指揮淞滬戰役。陳誠主政臺灣期間,在民生、軍事、經濟各方面皆有政績,對穩定國民黨在臺灣的統治作用甚大。陳誠是蔣介石的親信,也是自黃埔軍校成立後蔣介石執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員長之稱。中華民國國軍內部由陳誠領導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稱。1965年病逝,享年68歲。
第三位是顧祝同。顧祝同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隨後參加革命軍。1925年參加東徵後,歷任國民革命軍師長。1927年後,歷任第九軍軍長、第一軍軍長、五省「剿匪」北路軍總司令。抗戰時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1941年發動皖南事變。抗戰勝利後任陸軍總司令,國防部參謀總長。內戰中主持國防部,負責蔣的軍事進攻計劃,深得蔣的信任,可惜手下有中共的地下黨,因此失敗連連。去臺灣後任代國防部長,「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顧祝同為人小心謹慎,鋒芒不外露,有軍中聖人的稱號。1987年1月在臺北逝世,享年94歲。
第四位是劉峙。劉峙是蔣介石北伐時的福將,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等多場戰事,甚為得到蔣中正賞識。抗戰時曾任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司令。1948年被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被解放軍全線擊敗。1954年到臺灣,至1971年病逝。民國江西五上將之一,素有北伐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中的「長腿將軍」和國共內戰中的「敗將」之稱。1950年劉峙到印度尼西亞,1954年到臺灣,至1971年病逝,享年79歲。
第五位是張治中。張治中是黃埔系骨幹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愛國主義人士。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時任第五軍軍長,在上海抵抗侵華日軍;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誤導致「11.13長沙大火」事件而被革職。1945年,調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1969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9歲。張治中在國民黨任職期間受到蔣介石的認可和重用;但是他堅持國共兩黨和平共處。解放戰爭後,鑑於張治中對中國和平做出的貢獻,被稱為「和平將軍」。
第六位是錢大鈞。錢大鈞是國民黨元老,黃埔軍校建校初期教官。早年積極參加反清倒袁,後在軍閥混戰中為蔣介石效力。1928年,兼任淞滬警備司令,後調任總參議、武昌軍分校教育長、教導第三師師長等職。參加蔣馮閻大戰。1931年,兼任武漢要塞司令。1932年,任第十三軍軍長。西安事變時中彈受傷。1942年,任軍政部政務次長。日本投降後,任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總司令。1949年2月,任重慶綏靖公署副主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1982年7月卒於臺灣,享年90歲。
第七位是蔣鼎文。原來是元帥府的副官,後來在軍中有了一席之地,曾圍剿紅軍,參加蔣桂戰爭,中原大戰,解決福建事變,西安事變中傳遞信函,被稱為飛將軍。為蔣宋所感謝,抗戰後任西北行營主任,後來出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在豫湘桂戰役中一潰千裡,引咎辭職,此後雖然還在國民黨中,但已經不再擔任重要職位,轉而經商,倒是頗有收穫,去臺灣後,衣食無缺,1974年1月病逝,享年79歲,
第八位是陳繼承。陳繼承畢業於保定軍校,在黃埔軍校擔任戰術教官,1927年,陳繼承任21師師長,1932年2月,任其為洛陽衛戍司令;西安事變時,陳繼承隨蔣公被扣於西安。1937年,調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任教育長,管理嚴格,帶兵兇猛,有巴頓之風。1944年,被任命為川鄂陝甘邊區總司令,1946年夏,又任為北平警備司令;1948年,因與傅作義矛盾激化及北平七 五事件等原因被免職。後來跟著蔣介石跑到臺灣,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71年病逝,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