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解
《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
——張珊老師寄語
述而篇第十六則
原文: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作枕頭,也有著樂趣,幹不正當的事而得來的富貴,我看來好像浮雲。
王雨萌:
這段話體現孔子能夠安於貧賤的優良品質。吃粗糧、喝冷水,表明飲食狀況較差;彎著胳膊作枕頭,表明居住條件不好。聯繫背景:孔子終生周遊列國,風塵僕僕,馬不停蹄,甚至還遭遇「畏於匡」、「從者病」等等重大挫折,想必平日裡的生活環境也是很惡劣的,因此「樂亦在其中矣」就是孔子安貧樂道的體現。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表明孔子對道義的堅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真正的君子能夠將「義」貫穿始終,「三月不違」。孔子對待財富,既非「視金錢如糞土」,更非「金錢至上」,而是淡然處之。金財名利固然重要,但並不是孔子的理想與追求。因此看到「富「與」貴」,孔子首先聯想到的是「義」不「義」。
孔子之所以說這句話,可能是他在困境中的聊以自慰,也可能是對自己品格的真實寫照。孔子能夠「飯疏食飲水」,能夠「曲肱而枕之」,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心中有「道」。孔子畢生追求「道」,追求禮樂之重興,無暇顧及「富貴」等身外之物。他樂於「道」,而非凡世五塵六欲的物質享受,所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所以「朝聞道,夕死可矣」。由此可見,真正使孔子感到快樂的事物是學問之精進、誨人之不倦、眼界之拓延,而物質享樂只會如「浮雲」一般在他眼前飄然而過。
董馨憶:
這段話體現了人的快樂與否應當取決於行事是否符合道義,而並非是否貧賤。做符合道義的事情,不愧對於自己的良心而堅守原則,就算貧窮,也可以在貧窮中「曲肱而枕之」,在貧困中作樂。而如若做違背道義的事、違背自己的原則,不管得到多少富貴,都只「如浮雲」。
從本段中可以看出,孔子評價事情的標準與金錢無關,並非以金錢為上,也並非以為摒棄金錢故作清高。重要的是「義」,而非錢,他把道義等道德問題放諸金錢之前。如若行為符合「義」,富貴與否都不重要,這樣對於金錢富貴的「看淡」,比「看低」更值得提倡。金錢是人身外之物,也是人生活所必需,以為看低、貶低金錢,是極端化的表現。浮雲既不令人厭惡,也並不令人狂喜。而對於金錢,人應當在對其極端渴望追求和毫不在意中尋得平衡點,才是真正的「視富貴於浮雲」。
今天這兩位同學的「心解」有沒有帶給你什麼啟發?
對本則論語內容的深入理解又引發了你對生活經驗的何種聯想?
人人生活樂不同,人人均可評《論語》,
歡迎大家積極留言,在評論區書寫自己的「心解」~
希望飛到n光年外,
尋找安靜讀書的淨土。
編輯|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