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0日,環縣車道鎮劉園子村的林永鶴百感交集。這一天,女兒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但每年一萬多元的學費讓他根本高興不起來。他算了一筆帳,即使省吃儉用,一年也得近一萬五千元錢的費用,他和媳婦辛苦種地一年掙不了一萬元錢,還要供養正在上初中的兒子和年邁的父母,無疑四年的學雜費會讓這個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看著林永鶴一家人愁容滿面,剛進村僅兩天的採油七廠駐村書記甄志淵心裡難過極了。1963年的老甄出身在環縣車道鎮楊掌村一戶貧困的農家,雖然參加工作已經數十年,但他依然記得童年時家庭的貧困。那個站在臘月寒風中,穿著滿是補丁棉襖的小男孩盯著灶臺上一碗肉湯的情形,無論過去多少年,他都難以忘懷。當他被選派為環縣車道鎮劉園子村的駐村書記時,心中的振奮和激動難以言表。「我是在環縣出生、長大的,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為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也希望家鄉能夠儘早摘掉貧困的帽子。」
2018年8月,長慶油田第七採油廠按照集團公司的要求,按照「盡銳出戰」的標準,把政治思想強、能力突出,有責任心的優秀幹部選派到環縣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甄志淵所駐的劉園子村共有農戶242戶99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3戶403人,貧困人數佔總人數的40%,是全縣脫貧工作的「老大難」。
如何幫助老鄉們脫貧,讓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落地,實現自己的駐村脫貧夢,這是甄志淵一直思考的問題。但是自己從來沒有扶貧方面的工作經驗,只能通過不斷的學習,摸清國家政策,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在短短幾天時間內,甄志淵就學完了《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以及「四類分類」「331+產業扶貧政策」、《精準扶貧應知應會》等脫貧攻堅工作政策,學習筆記就記了一大本。
摸清了政策,工作起來心裡也更有底。他走家串戶,深入田間地頭,想真實了解農戶人口結構、思想動態、經濟狀況、種植養殖收益、住房飲水安全、務工收入、子女教育等情況並深入宣傳國家在精準扶貧方面的政策。
最初他發現,雖然自己是來幫助老鄉們的,但是大家對這個穿紅工衣的書記始終保持著距離。為了儘快讓農戶們了解他、接受他,甄志淵花了不少心思。他經常到農戶家裡談天說地,幫著農戶幹活,在慢慢的相處中,農戶們才漸漸敞開了心扉,甄志淵不但了解了農戶的基本家庭狀況,更知道了他們在脫貧致富路上的優勢及劣勢以及對幫扶工作的期盼。
農民群眾最講究情分,紅白事是人員最集中的時機,也是集中宣傳政策、收集訴求、化解群眾矛盾的最佳時期。甄志淵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遇到紅白事,只要人在村裡,不管主家請沒請,自己都必到場,並且自掏腰包隨份子。通過這個小事,讓群眾覺得第一書記不裝大,沒有架子,願意與我們交心談心,即時有什麼問題,也願意通過交心談心化解。逢年過節,甄志淵提著米麵油、棉被、春聯等生活用品,慰問特困家庭、五保戶,為他們送去了節日的祝福,帶給他們黨和國家關懷、幫扶企業的關心。
「入戶一定要帶著感情,我們要讓農戶覺得我們是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這樣農戶才不會排斥我們,我們也能融入到他們當中去。」甄志淵說。
救急不救窮,脫貧要從根子上抓起。劉園子村位於黃土高原深處,土地貧瘠,常年乾旱缺水,村民基本靠單一玉米、小麥種植為生,勉強可以溫飽、難以脫貧致富。甄志淵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春耕期間,他向企業申請,為95戶農戶捐贈價值5萬餘元的化肥,以及農民燃眉之急。為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與村委會班子成員反覆探討論證,既然種植業難以發展,那就從養殖業和第三產業入手,鼓勵農戶養殖絨山羊、綿羊和湖羊。
為了消除村民顧慮,他挨家挨戶地做工作,反覆向村民介紹養殖絨山羊、綿羊和湖羊的優點和收益,並從耕地中分出一部分專門種植苜蓿和大燕麥作為山羊口糧,既解決了飼草料問題,又避免了散養導致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提高了出欄率。配合村兩委完成11座羊棚、草棚、暖棚的建設,發放淨水設備75套,為村民解決了後顧之憂。目前,全村共有90戶參與絨山羊和綿羊養殖,人均每年提高經濟收入2733元。為鼓勵村民,對全村每年評選出的致富帶頭人(種養殖大戶)每戶獎勵2000元。讓村民從內心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幸福生活要靠雙手勞動去創造」,激發了貧困村民的內動力。
對於勞動力比較充足的家庭,以村委會的名義,與當地企業溝通協調,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村民賈明娃的妻子有肢體殘疾,雖然不影響正常生活,但是勞動能力受到了一定限制,丈夫雖然在在陝北鑽井隊務工,有一定的收入,但是家裡三個孩子還在上學,父母年邁多病常年住院吃藥,全家一直在溫飽線上掙扎。了解到這一情況,甄志淵代表村委會,與劉園子煤礦積極協調溝通,介紹賈明娃的妻子到煤礦食堂幫廚,兩萬多的年收入雖然不高,但是已經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家庭經濟的窘迫。
「要想富,先修路」劉園子村道路彎彎曲曲、坑坑窪窪,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出行非常不便,來往車輛時常拋錨,農產品運不出去,外購商品進不來。為了劉園子村的日後發展,2019年,甄志淵與班子成員想方案、定規劃,積極向上級政府爭取政策,經多方協調,先後完成了村組道路項目測量及規劃入庫工作。今年,村部到黃鼠岔、廟梁村組公路建設全面展工。這條公路建成後將為500多名群眾生產生活、以及物資運輸提供極大方便。
甄志淵最關注的還是農村的教育的問題。劉園子村身處大山交通不便,世世代代以務農為生,經濟收入來源單一,一直沒有摘掉貧困落後的帽子。村民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因為貧困,雖然有正規的小學,但設施陳舊、教具缺乏,教育條件始終沒有改善,輟學棄學現象也時有發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甄志淵代表企業,連續三年為村小學捐贈校服、書包等學習用具200餘套,籃球、足球等體育用品100餘套,圖書500餘套,鼓勵學生們多讀書,拓寬學生課間閱讀,開拓眼界,為全村當年新考入的大學生每人資助1000元,提振他們的學習動力和決心。
劉園子村點多線長、下轄的四個小組零零星星分布在幾個山頭,作為多年來難以摘掉「帽子」的貧困村,村幹部缺想法、缺幹勁,黨員開會難、議事難,群眾不支持、不買帳。支部活動不正常,黨員一年到頭開不了兩三次會。到村後,甄志淵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和「黨員活動日」制度,發動全村有幫扶能力的8名黨員與16戶貧困戶「結窮親」;在建黨周年紀念日,看望慰問村上70歲以上老黨員,與他們聊家常,說黨建,徵求他們對村上各項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做到生產聯手幫扶產業發展、就業聯動幫帶勞力務工、經常聯繫幫解生活難題、思想聯絡幫提精神狀態。
三年來,甄志淵不僅注重幫扶實踐工作,對基礎資料的建設也沒有放鬆。排查補齊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危房改造、安全飲水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短板,完善低保戶、危房戶、五保戶、重度殘疾人等貧困戶信息;配合幫扶責任人完成「一戶一策」動態調整方案、住房核驗、檢視清零等各類表格500餘張,確保脫貧攻堅數據真實有效。同時,他還是當地政府與單位之間的「橋梁保障員」,確保當地政府與單位的溝通聯繫,真正做到動態調整互通、幫扶措施到位、信息傳遞準確。
當駐村書記的這三年,有甜有苦,有委屈有讚許,有付出有成績,不管如何,甄志淵始終不忘初心。在他駐村幫扶日子裡,他堅持認真撰寫個人駐村工作筆記。光記錄的筆記就有3本,從了解村情到走訪戶情,再到種植養殖、調研情況,字字都記錄了他走過的扶貧之路。面對各級領導的肯定,甄志淵說:「時間會過去,工作會完成,但我可能回想不起自己走過扶貧路上的點點滴滴,所以我希望把它們記下來,以後就能經常翻開,也能隨時看看村子的變化」。
村民們都說,「甄書記為村子發展做出的好事、實事,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就是我們農民群眾心中的好書記。(崔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