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帶娃,精緻就行;奶奶帶娃,暖和就行;爸爸帶娃,活著就行!
爸爸帶娃,就好比好萊塢大片,什麼喜劇片、動作片、災難片……應有盡有,讓娃分分鐘懷疑自己是充話費送的。
1娃造了什麼孽,攤上這些爸爸
說起爸爸帶孩子,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很多寶媽反映自打生了孩子,就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既要伺候大的又要伺候小的,但如果爸爸們真的帶娃,媽媽們又是一百個不放心,因為那簡直就是動作片、驚悚片甚至災難片。
因為梳頭是這樣的:
這,是認真的嗎?
餵奶是這樣的:
逛街是這樣的:
還有健身的:
上面這些爸爸,總體來說還算是有心,就是方式有點怪,但下面這些爸爸,驗證了那句話:生孩子如果不拿來玩,那將毫無意義!
玩孩子的爸爸也算還好,只要注意安全、孩子開心,問題不是很大,但攤上遊戲控爸爸,那畫面更是……給爸爸做一道選擇題:如果一局剛開局的王者榮耀,和急著拉粑粑的寶寶,同時擺在面前,你會先解決哪個?答案不一定是寶寶。畢竟粑粑還能憋,遊戲不能等……
所以說,爸爸帶娃,活著就行,還能奢求什麼呢?不讓孩子帶他就不錯了。
寶寶內心 OS:這個人怎麼回事,難道還要我哄他嗎?
2爸爸,也不是總那麼不靠譜
儘管爸爸們帶娃總是讓人覺得不靠譜,但當危險來臨,爸爸們往往會做出神級反應,拯救娃於為難之中。
眼睛都沒睜開,未卜先知?
緊急撲救
人車大賽
背後長眼?
這反應真的快!
3不靠譜的背後,竟有諸多好處
就算爸爸帶娃是全世界看起來最不靠譜的事,我想媽媽們還是要試一試。因為,有科學證明爸爸帶娃越多,孩子竟然越聰明!男性的特點往往是堅韌、大膽、果斷、自信、豪爽、獨立,這些對於女性來說略顯薄弱,這就顯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爸爸多參與帶娃對孩子語言、行為、社會、心理和認知等能力發展都有積極影響。
實踐證明,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賴於母親,但是在生活的關鍵時期、重大問題上則依賴於父親。母親與孩子的談話往往是細緻的,而父親與孩子的談話則具有哲理性。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使用方式和扮演角色各不相同,但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是個1+1>2的效果。
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男人更具冒險精神、探索精神、寬容精神、求知精神,這些特點,會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其實,翻譯一下媽媽們更好理解
因為懶,更能培養孩子自力更生:口渴?自己倒水去啊,順便幫我倒一杯。
因為心大,更能培養孩子勇敢堅韌:摔了?多大點事,自己起來啊,跑兩步就不痛了。
因為膽兒肥,更能培養孩子冒險精神:那是什麼蟲子?走,我們抓過來看看。
因為大腦迴路不同,可能給孩子提供更多更新的視角:同樣一本繪本,媽媽讀是童話故事,爸爸讀可能就是戰爭遊戲……
那麼如何鼓勵爸爸多帶孩子呢?
1、尊重他的方式,讓他爽
很多媽媽會抱怨:「他那也叫帶娃?就知道胡來。」請放下偏見,每個人帶孩子的方式都不同,特別是男女。他要拋個高高,打個水仗,舞刀弄棒,就隨他去吧(只要儘量保證安全)。別強迫他按照你的方式來,只有讓他享受帶孩子的樂趣,他爽了,才會激發起他多參與帶娃的欲望。
2、要給指令就越清晰具體越好
有的事情確實不能隨著他性子胡來。比如餵奶、吃飯、吃藥,如果需要他來執行,那麼這個指令就必須明確、清晰、具體。「這個藥一天吃兩次,早飯晚飯後半小時吃,一袋分成三份,一次只取一份,用10毫升溫水充好,小勺子來喂。喝完後,清水漱漱口。」
所有執行細節都要明確,如果只是說今天記得餵藥哦,結果可能就是他不懂,也不會問,最後一天餵藥了三次,吃了三袋,自己還特得意。你心裡火大,吵架就不可避免了。
3、製造機會,多表揚
無論是他按照自己的方式,還是按照你的指令,只要他做了,第一時間表揚他。「今天孩子跟你玩,比跟我玩高興多了!」、「好能幹,你餵飯寶寶吃了這麼多。」、「你們搭的帳篷好漂亮,我也想進來。」……男人嘛,最重要有三點:要面子、要面子、要面子。面子給足了,再尋機適當提點建議意見,基本都是很願意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