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了劉亮程先生的引薦,讀了李娟,眼淚再次流了下來,就像小時候的某個晚上,和家人追逐打鬧後,坐在庭院裡的木凳上,呼吸漸漸安靜下來,一抬頭,被月光澀出了喜悅的眼淚。
如果以句子為單位,把李娟的所有文字按照可悲和可喜分類,可悲的數量一定遠遠大於可喜的,可是,因為她的心是善良而堅強的,她的世界和生活變成了美麗和有趣。
李娟,「我媽」,外婆。一個女孩,一個中年婦女,一個老人,這樣一個三人組在阿勒泰生活,難免讓人聯想到艱辛和憂愁,可李娟的文風卻是正相反,一切的麻煩,都不過是調皮和玩笑。
下面就分兩部分講吧,一個是風景,一個是生活。
繡滿羊角圖案的地方:阿勒泰
阿勒泰屬於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多山,多水,多牧場,喀納斯湖就在這裡,「阿勒泰」是突厥語,意為金山。
白色帳篷,安放在一片美麗的沼澤中,這就是李娟家做生意的地方。「碧綠的緩坡斜下來與河邊深綠的沼澤相連,如嘴唇的相連一般溫存,連接處長滿晶瑩的碎花,像吻,河岸邊的緩坡上斜斜立著一座木頭小屋,屋頂搖擺著細長莖幹的野罌粟,那是愛情棲息的地方。」門前是小河,不遠處是山峰,山上有茂密的森林,森林下潛藏著無數條小路,河邊零星的扎著黃色和白色的碎花。李娟寫「而那些成千上萬的小碎花們,花瓣細小,形狀簡單,也沒有什麼香氣,只有一股子薄薄的淺綠色氣息。它們不像是花,更像是顏色不同的植物葉片,。花不應該是這樣自甘尋常的。花是耀眼的,傲氣的,有著美夢的呀……」無論是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會想到一雙清澈而又充滿著幻想的少女的眼睛吧!森林最美麗的時候,是在月光下浸潤下。「河在草灘深處暗暗的流,草灘盡頭半山腰以上的地方就是浩蕩的藍綠色森林,覆蓋了整個山頂」,一輪薄薄的圓月浮在森林上方,仿佛一朵安靜的圓形雲。
阿勒泰遍布著氈房,每個氈房都有一個彩漆小門等待人來進入。門外散落著羊群,門內編織一張張彩色的氈子。有一次「醒來時,滿屋的羊角圖案和重重色彩一層層地堆積著,擠壓在離我的呼吸不到一尺的地方,從四面八方緊盯著我,急促的喘息,互相推搡,紛紛向我伸出手臂……」,當她走出屋子,看到為羊毛線染色的炫麗場景,她說這是「扎破我心的尖銳明亮的顏色」,她要採集這種顏色,為阿勒泰繡滿羊角圖案。
草原上的生活:磕磕碰碰,難免幸福
關於住。她沒說屋子裡有多麼潮溼,而是——我家床底長滿了青草,盛放著鮮花,。我想,雖然難免皮膚的不適,心裡卻是知足的。「我對別人說,我們那兒每天都下雨,他不相信,我一想也是,哪有每天絕對下雨的地方,於是改口說,有時也不下雨,只下雪和冰雹」,現實情況是,大雨天四面八方都是水,帳篷卻像漁網,刺骨的水珠淌進脖子,趕緊移動,卻一腳踩進水坑裡。帳篷總是搖搖晃晃的,要塌不塌,李娟就是這樣蹦蹦跳跳的生活著,好在後來租了屋子,就闊綽多了,她仍常常懷念那個破破爛爛的小氈房。
關於吃。雖然這裡的冬天交通不太好,缺乏新鮮的食品,不過,總體來說,吃的還是不錯的。冬天吃窖藏的土豆白菜洋蔥,吃完就沒了,還有牛羊肉,不過吃一整個冬天的肉,會讓人一出門看見牛羊駱駝馬就害怕。夏天要儲備乾菜,幹豆角煮的太熟,曬乾之後,吃起來腮幫子累的連饅頭都嚼不動。有一次,把番茄切成片曬乾了吃,令我大開眼界。燉雞時,想要找兩棵蘿蔔,結果,卻是迎來了兩根「人參」,照樣給扔到了鍋裡。家裡是開商店的,什麼東西沒賣完,自然是自家解決掉,結果吃醋吃得人都快發酵了,一說話就冒酸泡泡。人家拿酸奶和奶酪來換東西,即使不需要,也沒法拒絕,最後只能拿幹奶酪燒火,把變質的酸奶倒掉。雖然飯菜難以令人難以滿意,不過——我曾經一口一口咽下的那些食物,已經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饋贈了。
穿衣。李娟特別喜歡四處遊蕩,卻總是把鞋子穿壞,有時修鞋的沒來,鞋子卻都壞了,結果只能老老實實待在家裡哪也不能去。不是她不喜歡穿漂亮的衣服,只是漂亮的衣服難免是個累贅,耽誤她耍樂,於是也就從簡了。她在山裡很少是整齊像話的——散著頭髮到處跑,腳上穿著大的要死的鞋,呱嗒呱嗒響一路,老遠就讓人知道李娟過來了。有一段時間穿著一條「穿上去整個人都找不到了」的長裙,在森林裡轉悠,自我感覺良好,不過因為幹活不方便,就收起來了。那裡的人不比較穿戴,李娟走到哪,可能也不洗臉,就玩到哪裡了。
行路。李娟坐過一次馬,結果好不容易從馬上下來之後,像剛從重症監護室裡逃出來,說什麼也不上去了。她一般是步行的,和老媽去爬山,有時把八十歲的外婆也帶上。家裡是開店做生意的,可是母女兩個卻爭搶著出去閒逛,感覺餓了,才回家,若是哪天掙了三百塊錢,立馬關門,出去瀟灑兩天。有時坐汽車,也是去進貨,帶著大包小箱拼車回家。有次老媽推回來一輛自行車,她一個箭步衝上去,回來的時候,鼻青臉腫的。
這個姑娘似乎有著數不盡的故事。那些牛找茬似得,非走到李娟家帳篷門口才要結下一塊牛糞,還喜歡在冬天來這裡找紙箱子吃。外婆在鳳中追逐她的草帽,她在小河邊追逐漂流而下的衣服。去找母親口中的鳥窩,卻見到一條大蛇。拿著糖果出去轉悠,隨便找個帳篷,作為交換,便可以得到豐盛的接待。一群醉漢賴著不走,和他們鬥智鬥勇。就這樣,一個女孩子,慢慢長大了。
有個人評論李娟的文章「不隔」,我來解釋的話,她的文章讓人難以想到「我是在讀書」,從這一行到下一行,是自然的發生的,沒有意志的努力,推著前進的是真實的力量,不是書房裡段落的拼接,也不是什麼哲思的展現,而是真切的生活,一口飯菜,一個步子,一句言談,卻深入骨髓。
讀到她打工生活,我想到了我姐,她初中輟學出去打工,肯定也是承受了很多的艱辛,我總覺得對不住她。李娟打工的地方,待遇很差,她作了一首打油詩——淺淺一碟湯,疑是地上霜,舉頭嘆口氣,低頭早已被搶光,讓人笑得肚子痛。
如今我上大二,生活總是茫然而不知所措。我為在這樣的時期讀到這樣的文字而高興,雖然不知道以後怎樣,卻被娟姐的文字感動了。娟姐的文字是月光,我是萬物中的一個,讀她的書,就像月光在吸允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