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華: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政策支持

2020-12-03 中國網

「十一五」規劃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構建環境友好型的社會,離不開政策的支持。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目標,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立需要以下幾個相互銜接的政策來支撐。

首先,需要建立新型的環境教育政策體系。新型的環境教育政策體系應該包括教育經費政策、教育考核政策與文化保護政策。構建環境友好型的社會,需要培育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環境保護的教育理念,這些教育活動需要政府在財力和政策上給予支持。此外,我國許多地方的生態環境和當地的民族歷史文化是融為一體的。離開了當地特定的生態環境,這些民族文化也將不復存在。因此,保護生態環境要與保護歷史文化結合起來,對當地民族文化的生存土壤、環境予以特別的政策保護。

其次,需要建立綠色GDP指標體系和新型的幹部考核指標政策體系。長期以來我國不少地方片面追求GDP的增長,有些幹部甚至不惜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去追求經濟的發展。因此,建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需要改變我國以往的幹部考核政策,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到幹部考核中,建立科學的幹部考核指標體系。建立綠色GDP指標體系,應將生態環境的耗費納入到社會發展的成本之中,從政策與法律上確認生態環境的財富價值,並給予強有力的保護。

第三,需要建立與科學發展觀相協調的長效宏觀調控政策體系。利用各種宏觀調控手段,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汙染排放和生態損耗,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扶持綠色產業、環境友好型企業,對高能耗、強汙染的行業與企業進行限制與禁止,提高環境標準,以阻止境外企業的汙染轉嫁行為。

第四,需要完善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技術創新和技術轉化政策體系。鼓勵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技術創新和技術轉化,國家應採取各種有效的稅收、財政、金融與人才等政策,從各方面扶持科技創新與轉化活動,重點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要環保技術裝備和基礎裝備。在立足自主研發的基礎上,通過引進、吸收掌握環保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

第五,需要完善環境保護投入的社會化與市場化政策體系。國家應該改善環境保護的投入政策,實行資金投入與使用的社會化與市場化,鼓勵和保護民間資本投入到環境保護的事業中來,允許和鼓勵更多的民間資金建立環境保護公益基金,補充國家財政資金投入環境保護的不足,對企業捐助環境保護採取減免稅收、給予資金扶持等政策。

第六,需要完善有利於實現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的環境資源分配與責任承擔政策體系。環境保護問題也是一個公平分配環境資源與承擔責任的問題,要建立一套有利於實現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的環境資源分配與責任承擔政策體系,對因資源的開採與利用遭受環境破壞、遭受經濟損失的地區實行生態補償與補貼制度,對資源開採企業、汙染排放企業徵收環境稅,建立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制度,對環境汙染受害人實行公平與公正的無過錯賠償制度。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政法學院教授胡中華)

 

相關焦點

  • 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下)
    (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涵義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致力於倡導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形態。有人說,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就已包括了「環境友好型社會」,實則正相反。在國際社會,一般認為資源節約是環境友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觀念方面,資源節約關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資源使用率,如節水、節地、節能等等,但不能涵蓋環境友好所包括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技術等要素,也達不到環境友好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倫理層次。
  • 解振華指出抓好生態省建設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
    開展生態省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及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種有效形式和載體。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9月1日指出,要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謀劃,突出重點,抓好生態省建設,努力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通過生態省建設,完善了體制機制,強化了檢查監督,為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為國家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解振華對《河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開展生態省建設,核心是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本質上是實現資源、能源的可持續利用。河北省有著區位優勢、資源環境優勢和環保基礎工作優勢,對京津兩大都市生態屏障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 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與人權保護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科技、環境與人權」。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人權法研究中心教授、主任楊成銘、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專業碩士研究生趙曉琳、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管恩釗認為:中國正在致力於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從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涵、核心、政治基礎、價值基礎和技術支撐來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際上是中國人權建設事業的一部分。
  • 解振華:解讀「環境友好型社會」
    環境友好型社會體現了一種全新的環境倫理觀,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形態記者:許多人注意到,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一個新理念―――環境友好型社會。解振華:是這樣。最近不斷有人問我,環境友好型社會到底是什麼意思?可見大家很關注這一全新的理念。
  • 環境友好型社會理念的形成
    從環境問題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技術根源看,當今的環境問題本身就是一個「世界問題複合體」。解決「世界問題複合體」的結果就是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理念產生的認識基礎。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是核心,還要求綠色的政治制度保障。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價值基礎。綠色科技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技術支撐。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 平陰縣採取措施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平陰縣環保局組織編制了《生態縣建設規劃》,爭取於2010年左右建成生態市。為保障這一目標的實現,該局提出,「十一五」期間要著力構建三個體系,突出三個特色,當好五種角色。
  • 解振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應解決六大關鍵問題
    不久前閉幕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央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含義是什麼?如何推進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11月2日,中央委員、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在面對記者的採訪時,對這些問題做了全面闡釋。
  • 為嬰幼兒照護服務注入新動能 構建生育友好社會環境 ——中國人口...
    本次論壇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導,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旨在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新時代嬰幼兒照護服務工作注入新動能,推動實現「幼有所育」目標,構建生育友好社會環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 解振華:循環經濟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重要途徑
    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日前表示,循環經濟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    循環經濟是一種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它主要是通過對傳統行業的技術改造,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解振華說,發展循環經濟是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
  •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株洲市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 《株洲市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二、《方案》的實施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試驗,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在你市形成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的體制機制,不斷增強地區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 [兩會詞解] 「環境友好型社會」「生物質能」等
    環境友好型社會      環境友好型社會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目的是使各類社會主體的行為有利於保護並改善環境,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       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指為支持鮮活農產品運銷而建立,對於運送新鮮蔬菜、水果,鮮活水產品,活的畜禽,新鮮的肉蛋奶等鮮活農產品的車輛給予一定優惠政策的公路運輸通道。
  • 調查與思考: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保護生態環境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近年來,陝西省委、省政府緊扣科學發展、富民強省主題,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積極探索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新路,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 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及世界眼光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那麼,什麼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呢?其基本內容有哪些?深層含義又是什麼?弄清這些問題對我們深入理解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環境發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義。
  • ...能源資源放在更突出的戰略位置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他強調,全黨全社會都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充分認識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下最大決心、花最大氣力抓好節約能源資源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這次集體學習安排的內容是關於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 「生態文明」入修憲議程後,這些2018環境友好型政策你應該了解
    「生態文明」入修憲議程後,這些2018環境友好型政策你應該了解 景觀設計學 2018-04-08
  • 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專題會議
    人民網北京3月24日專電 (人民網前方報導組):為期三天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8年會」22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召開,本屆年會的主題是「中國2020:發展目標和政策取向」。以下是本次論壇「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專題會議的全文實錄。
  • 2010投資建設項目管理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主要措施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
  • 關於印發《上海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港口建設指導意見...
    各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交通運輸部關於「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港口建設的工作要求,進一步促進上海港的可持續發展,我局研究制定了《上海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港口建設指導意見》,並經2011年第23次局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特此通知。
  • 四川推出八項措施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全局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目標,結合四川環保工作實際,認真分析了「十一五」時期四川環保面臨的戰略機遇,決心以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還三江清水,建生態四川」為突破口,採取8項措施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  據悉,這8項措施包括:  以掛牌整治為手段,加大工業汙染源綜合整治力度。
  • 環境友好型的「藏糧於技」
    我們的團隊正在發起新的『戰役』,用高產優質、環境友好的節水抗旱稻服務長三角一體化,服務全國鄉村振興。」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說。  從環境友好到高產優質  記者從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了解到,節水抗旱稻是指既具有水稻的高產優質特性、又具有旱稻的節水抗旱特性的一種新的水稻品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