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走多遠,家鄉總是我們最溫暖的牽掛
Hometown Sheqi
給在外打拼的家鄉遊子一個寄放心靈歸宿的地方
鄉土文學
長篇小說《青臺鎮》中的主人公張青屏有原型嗎?
作者 | 鄭路
近日,隨著社旗籍青年作家鄭長春的長篇小說《青臺鎮》在網上熱捧,人們除對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產生極大興趣外,而且對小說主人公張青屏的身世和命運也格外關注。那麼,小說中的張青屏在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筆者帶著種種疑問專訪了本書作者鄭長春先生,他坦言:小說中的素材基本上都來源於真實的生活,而又超出了生活,因為文學是生活的創造,小說允許虛構,但不管一個創作者有多大的才華和能力,其筆下的人物故事都需要藝術加工提煉,都離不開自己的生活閱歷和審美傾向,所以作品中都會或多或少帶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或生活原型,哪怕是一部虛構的經典著作,也是社會和歷史的某種映射。這是每個有情感、有思想的作家都難以避免的。正因為如此,鄭長春長篇小說《青臺鎮》中塑造的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總會時時刻刻牽動著我們的神經,激起我們的無限遐想。當然,我們也能通過他筆下那些生動的情節,順藤摸瓜,從繁雜的歷史脈絡中尋找到更多耐人尋味的蛛絲馬跡。就《青臺鎮》中性格複雜的主人公張青屏來說,我們似乎也通過這種「無限遐想」,想知道更多的書外故事。
因此,筆者帶著這種遐想和感召,按照書中的人物表現「按圖索驥」,通過翻閱大量的相關史料,走訪多位年長老人,終於發現,鄭長春所筆下所塑造的那些人物,基本上都能在宛東地區找到一些影子,包括性格鮮明、命運多舛的一代梟雄張青屏在內。不過,根據筆者的詳實了解,民國時期的青臺鎮上確實出現過一位叫張荊屏的傳奇人物,此人與《青臺鎮》小說中的主人公張青屏僅一字之差,不知是巧合,還是作者因故事情節需要而故意為之?為避「對號入座」之嫌,筆者沒有向鄭先生專門討教,但憑著個人對這部小說的主旨理解,結合現實場景進行大膽推斷,我覺得此君與彼君應是同一人。雖然筆者沒有向鄭先生求證,但從二者在青臺鎮上所經歷的一系列事情看,頗有很多相似之處。儘管兩人姓名相差一字,但「荊」與「青」的音節相近,並不影響人們的稱聽習慣,所以我認為鄭長春小說中的張青屏即為史料中的張荊屏,這是有一定根據的。因此,在這裡,筆者就結合自己搜集所得的諸多線索和材料進行歸納疏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清平(青屏)世界」吧。
張荊屏,又名張耀先,1905年出生於河南省社旗縣大馮營一個較富裕的農民家庭。其父早喪,所生兄弟三人,兄張壽先,弟張榮先,他排行老二,身材高大魁梧,滿臉鬍鬚,自幼性情豪放,喜武厭文,其家雖多方讓其入學就讀,但只讀幾年私塾,便於1923年投筆從戎,到豫北河南鎮守使第一混成旅旅長李治雲手下當兵。一年有餘,又返回故裡,務務兼經商。後因與族人爭奪一份遺產,鋌而走險,投身於「綠林」之中。1927年參加宛東紅槍社,因反抗地方官兵魚肉百姓曾被抓捕。脫險後外出經商,在鄭州加入青幫組織,不久回宛東涉足政界,拉起一支小隊伍,馳騁豫南地區劫富濟貧,後被南(陽)唐(河)新(野)聯防司令趙芝庭任命為宛東自衛大隊第七隊副隊長,開始與地方官紳多有來往。此時,經人介紹,他與賒鎮地下黨員石庭柱相識。石庭柱受南陽中心縣委指示,到青臺以小學教師為名,以青臺小學為基地發展黨組織。張荊屏經石庭柱的耐心引導,開始傾向革命,與進步人士密切接觸,不僅創辦了耀青中學讓窮人孩子就讀,而且還開設酒館供各路英雄豪傑方便聚會議事。
1937年起,張荊屏先後擔宛東朱拱橋鄉保安隊中隊長、青臺鄉長、賒鎮區後備民團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為擴大武裝力量,進步人士劉仲芳以教書為名,到青臺做爭取張荊屏的工作。不久,張荊屏便成為南陽中心縣委組織部長邰士芳的密友,並和當時地下黨員鬍子和、李誠甫、李岱山、李新章有了聯繫。
1945年,日軍佔領南陽後,在賒鎮成立招撫使署,組建皇協軍,孫政訓為頭目。孫政洲協同日軍橫行鄉裡,燒殺搶掠,邰士芳指示張荊屏在宛東組織遊擊隊,任命他為支隊長,對皇協軍以沉痛打擊。當時,南陽縣長趙芝庭將全縣抗日武裝統編為三個縱隊,原打算像安排橋頭張仙洲(外號小四毛)那樣,將張荊屏編入以邰士林(邰士芳兄)為司令的第三縱隊。張荊屏遵照邰士芳的意見未服從趙縣長對其的安排,甘願與三縱隊協同作戰,在宛東牽制孫政訓的皇協軍。趙芝庭和戰領南陽的日軍頭目鷹森孝均不知道張荊屏與邰氏兄弟的真實關係,加上張部抗戰英勇,對皇協軍構成很大威脅,日偽軍又恨又怕,於是派人向張荊屏勸降。張荊屏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嚴詞拒絕道:「我姓張的啥都做,就是不做漢奸!」鷹森孝惱羞成怒,恨之入骨,於是派孫政訓帶日本兵前去報復。他們深夜竄入張荊屏住處,將家裡財產搶劫一空,房屋化為灰燼,親人險遭劫難。
張荊屏本人雖傾向革命,接受進步主張,一身正氣,胸懷坦蕩,但他的部下和族人仗勢欺人、為非作歹的事時有發生,為此他深惡痛絕,堅決嚴厲打擊,毫不手軟。他任青臺鄉長期間,部下宋萬慶仗著與張荊屏有親戚關係,有恃無恐,經常背地裡在青臺鎮附近的李莊、馬莊等村要槍要糧,強姦民女,並持槍搶劫一家農戶財產。群眾告發後,張荊屏立即將他就地正法。同族叔張中信姦殺婦女,其弟張三禿攔路搶劫,屢教不改,均被依法槍決,為此其族兄慣匪張中山與張荊屏結下冤讎,並圖謀殺害張荊屏。張荊屏得知情況後,先下手為強,設計將其除掉,眾人拍手稱快。
由於他愛憎分明、主張正義、執法嚴明,使青臺鎮的惡霸地主望而生畏,特別是他的部下橫行霸道、胡作非為之事大有收斂,因他管理下的青臺轄區社會秩序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故有「西有老別(別廷芳),東有老張(張荊屏)」之說。
宛東戰役前夕,張荊屏毅然率部起義,加入宛東縣獨立營,除帶一個連的人員外,還帶小炮一門、機槍兩挺、長短槍一百多支、戰馬十幾匹,後調入南陽地區支前司令部任參謀,1966年因心臟病惡化在醫院去世,享年62歲。
作者簡介
(作者為鄭州媒體記者)
鄉土文學《鄉土賒旗》(Hometown Sheqi)發布
總編 | 趙華勝
總顧問 | 王學章 王書義 梁銅勳 劉永科
特約作者 | 曉輝 麗萍 尚鈔 春雨 松克 春蘭
特約美編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後)
圖片版權均歸原創作者所有
◆ ◆ ◆
原創授權
歡迎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