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熱病毒就會消失?
張文宏:很難判斷,但有件事非常重要
3月5日上午,新冠肺炎上海專家治療組高級專家組組長張文宏、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盧洪洲、瑞金醫院毛恩強、中山醫院胡必傑、龍華醫院張惠勇等專家接受了媒體採訪。
針對「病毒是否會隨著升溫而消失」的問題,張文宏做出回應。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張文宏認為,現在很難講,大概率可能是的。「大家要記住一點,2009年美國的流感是跨季的,就像SARS在中國也跨季了。美國的流感是3、4月份開始的,然後是第二年大規模開始的,所以說並不是病毒一到夏季就沒有的,不然一到夏天就沒有了怎麼還會延續到下一年?」
「但這個病毒有一點是肯定的,只要你把窗戶都打開,拼命地通風就是最好的。例如泰國,病毒想蔓延就比較困難。所以開窗通風非常重要,夏季一個是溫度高、一個是通風,還有就是起源於冬季,大家經過幾個月的防控,病毒不就一波波下來了,正好到了這個時間點。」
「所以,很多是時間上的巧合,很多是科學,很難分辨到底是科學還是巧合。我們覺得病理學家的研究才是至關重要的,現在還有很多你們看不見的研究正在進行,最怕的就是對研究進行誤讀。」
鍾南山有重要發現!
忽視這點或致病例漏診
2月29日,鍾南山院士團隊的研究論文以原創論著(Original article)的形式,正式刊登在醫學界影響力最高的綜合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該論文的數據來源是在國家衛健委的支持與協調下,由鍾南山院士牽頭收集的自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1月29日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552家醫院的1099例實驗室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下文簡稱為新冠感染)患者的臨床信息。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研究論文截圖
3月5日,鍾南山院士對論文的主要亮點和臨床意義進行了獨家解讀,為臨床救治提供新思路。
研究的主要亮點發現和臨床意義有哪些?
1)本研究首次收集全國範圍的大樣本量(超過1000例)新冠患者的臨床信息,不少患者在湖北省外就診,多數患者為非重症病例(佔84.3%),15.7%的患者為重症病例,患者人群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2)本研究計算得出的病死率(1.4%)與國家衛健委官方報導數據(約2.3%)更為貼近;
3)發現了僅有1.9%的患者有直接接觸過野生動物的病史,在生活在武漢以外的居民中有31.3%的患者在近2周曾到過武漢,72.3%患者曾在近2周接觸過武漢地區人員;
4)指出56.2%的新冠患者在入院時尚未出現發熱,但隨著疾病進展,88.7%的患者相繼出現發熱,因此僅依靠發熱作為診斷標準則容易漏診疑似病例;
5)指出消化道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較為少見,指出了新冠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的證據(在糞便、胃腸道破損黏膜、出血處分離出病毒),提示各界需注意預防下水道汙染引起的新冠病毒傳播;
6)指出確實存在部分核酸檢測陽性、具有臨床症狀但在入院時無任何影像學異常表現的新冠感染患者,而且非重度患者中這類患者的比例(17.9%)遠高於重度新冠感染患者(2.9%);
7)指出淋巴細胞減少可見於83.2%的新冠感染患者中,尋找病毒破壞淋巴細胞的關鍵機制將有啟發臨床醫生通過調節患者的免疫功能而提高救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