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想著回家自學,你配嗎?

2021-01-15 學不成歸來

模考成績下來了,A又一次地在名單靠近末尾的地方才找到自己的名字。其實在考完當天已經有預感,但結果出來依然難受。


這已經是A連續第4次考試不理想了,眼看高考一點點臨近,過去長久的努力卻沒有讓成績獲得滿意的提升,A開始慌了。


A想努力更想改變,可這樣的念想總讓人感到複雜和矛盾。


其實,自己也知道應該針對學科有的放矢地查漏補缺,可每科的老師都在拼命搶佔時間,制定好的學科突破計劃一次又一次被打亂;


自己也知道要刷題、總結、復盤,可時間總是被各種不得不交的作業塞滿,買習題冊時的信誓旦旦只能變成有心無力的無奈嘆息;


自己也知道要靜下心來和問題死磕,可水平欠佳的老師、不求上進的同學、喧鬧浮躁的環境要麼成為了前進路上的絆腳石要麼乾脆讓一心上進的你顯得格格不入。


不甘心所以更想努力,畢竟那種一定要做點什麼甚至都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可就是被環境束縛著施展不開拳腳的困境持續激發著改變的決心。

都是因為這個噁心的環境束縛了我,要是能跳脫環境的影響甩開手自顧自地拼一次,我覺得我一定行。


類似的想法開始在A的心中萌發,緊接著他意識到繼續被學校、老師趕鴨子上架已經看不到希望,只有自學才能徹底貫徹自己宏偉的逆襲計劃,而回家自學更能將自由和自主拓展到極致。A以為這就是他最想要也最需要的。


好在A並不莽撞,他開始在網上提前為自學做準備——查遍知乎尋找學習方法,逛遍網課平臺收集精品網課,過程中又看到許多講述自己自學甚至回家自學成功逆襲的經驗分享。

剛看的方法簡直是救命稻草,自學這條路根本就是為我鋪設的,只要我把那個逆襲前輩的故事重演一遍,下一個創造奇蹟的人必須是我。


一切看起來都無比美好,仿佛萬事都已俱備,就差坦蕩蕩地回家了。


但,慢著!如果你有過和A同學一樣的心路歷程,或者A乾脆就直接是你本人。在你真正收好東西走出校門前,希望你能聽我說兩句,我想潑點冷水給你發熱的頭腦降降溫。

自學,尤其是回家自學,選擇本身不好不壞,但它不適合絕大多數人。這個絕大多數,不是百分之九十九而是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甚至是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


如果說創業九死一生,那回家自學的殘酷可能更甚。


你看到也只想看到成功的那1個,你沒看到也不想看到那1個成功的逆襲故事背後多到數不清的慘痛失敗。


的確,有人回家自學收穫了常人不敢想像的回報,像是一百天二本逆襲985、50天提高150分等等。


就算這些故事全都真實發生過,也根本無法證明「回家自學」對你是一個好選擇。不是也許無法證明,而是完全不能說明問題。


因為「高風險對應可能的高回報」是一個簡單的道理,而所有「回家自學」的奇蹟故事都有一個最關鍵的前提——你必須得是那千裡挑一甚至萬裡挑一的天選之子。也許此刻的你會毫不懷疑地認為

我就是那個萬裡無一的天選之子啊!


自信固然是好事,但真實的世界從來沒有任何義務按照你預想的方式運行,所以你對奇蹟的堅信和真實情況幾乎總有差池。


綜上,回家自學這個選擇是一把雙刃劍,自主的背後是孤獨,自由的旁邊是迷茫,逆天改命的可能性對應的是全盤皆輸的風險。



所以,我不想也不能斬釘截鐵地告訴你「回家自學」到底是好是壞,而是希望從一個曾經在臨考2個月選擇過完全自學並且帶過近千名學生的過來人的角度跟你聊一聊「選擇的坑」。

人和人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所以「回家自學」這個選擇本身並沒有對錯,但你在選擇堅信它對時所使用的依據很可能是錯的。


因為你的判斷大概率受到了下面幾種最常見的認知偏誤的影響。


出了事尤其是不好的事,都怪別人,這是人之常情。心理學家對此有個專門的名詞,叫「自利性偏差」。


自利性偏差是說

如果我做一件事沒做好,一定不是我的問題,肯定是因為別人的、外界的、不可控的、或者是意外的緣故。


在對大量行車事故進行的統計研究中,當事故涉及到至少兩輛車,91%的司機認為是對方犯錯和自己無關。就算事故只涉及一輛車,也有37%的司機能夠找到別人或者環境的原因。


「事兒出了,甭管事實上賴不賴我,反正我都認為不賴我。」


這種態度的確會讓你感覺很好,可它第一會讓你無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其次會讓你養成推卸責任以自保的思維慣性。


考試考差,成績不好,怪誰呢?我已經端正了態度、更新了方法、付出了努力…所以怪誰都可以,反正不怪我——怪老師教得差、怪同學不上進、怪班級氛圍太浮躁…


歸根結底,既然不是自己內部的問題那就一定是外界環境的原因。倘若再意識到「個人難以改變大環境,要避免環境的影響只能主動脫離環境」,那離校回家自立門戶就變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


可當我們回頭審視這個選擇,你並沒有權衡利弊,而僅僅為了把「甩鍋」的戲碼演下去便順水推舟般找到了那個所謂的解決方案。


在這個維度上,你想回家自學可能並非為了成績精進,反而更像是為了保護自己那連承認自己不行都不敢的脆弱的自尊。


「甩鍋給環境」是權衡「是否回家」的第一個不穩定因素。


「倖存者偏差」簡單概括就是一句話「死人無法說話。」二戰時,美軍授命統計學家研究如何降低戰機被擊落的概率。


他們對從戰場返回的戰機進行了全面調查,發現飛機的機翼最容易被擊中,同時座艙和飛機尾部的彈孔相對較少。


那在不影響性能的前提下到底應該先用鋼板加厚機翼還是座艙和機尾呢?


當時的作戰指揮官認為,既然機翼最容易中彈,當然應該增強機翼。


但統計學家的看法則與之相反,他們認為之所以調查數據顯示機翼更容易中彈是因為戰機即使被多次擊中機翼,依然能夠安全返航。至於機尾部分發現很少中彈,並不是因為該部位真的很少中彈,而是因為它一旦中彈可能根本無法返航,所以應該先加固座艙和尾翼。


後來,美軍遵循了統計學家的思路,結果戰機被擊落的的比率果然顯著下降。


「無法被看見的彈痕才最致命」有時候,我們要關注的不僅僅是倖存的是如何活下來的,我們更應該關注那些未能倖存的究竟是如何死去的。


問題是,死去的人是無法開口的。同時,大量死去的人又反過來讓倖存下來的人顯得更加的幸運、光鮮和耀眼,以至於你不僅更容易聽到他們說的話你也更容易基於他們的經歷以偏概全。


同樣的,選擇回家自學的人中總是既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樂於在知乎等平臺分享學習經驗的幾乎都是高考成功的倖存者,畢竟焦慮的高三黨最渴望的就是通過看逆襲故事收穫方法、熱血和希望。


更多的點讚和關注又讓「倖存者們」的經歷在網際網路上更廣泛地傳播進而讓他們的話被更多後來的人聽見。



到這個時候,那些曾經失敗的人真心的建議和勸誡,無論說不說意義都已經不大,因為那個受人矚目的舞臺上早已沒有了他們的位置更沒有了麥克風。


當你看著滿屏的「逆襲分享」「自學經驗」,我希望你能想起「倖存者偏差」這五個字;當你一次次被過來人們「勝利的喜悅」鼓動得躍躍欲試,我希望提醒你

除了倖存者的獲獎感言,失敗者的衷心勸誡是否也值得被你聽到和看見呢?


明知正反兩面同時存在,卻甘願被清一色的生理麻痺,由此爆發出來的激情不能叫動力只能被稱作盲目。


倘若你心中想要回家自學的迫切期待正是來源於此,「倖存者偏差」便是權衡「是否回家」的第二個不穩定因素。

「成功備受關注,失敗無人問津」的「倖存者偏差」已經讓呈現在你面前的有關「是否應該回家自學」的信息中「贊成」和「反對」的聲音形成一邊倒的形式。


這還遠遠不夠,另一個更為普遍的認知偏差還會將你的決策置於更為危險的境地——「確認偏誤」。確認偏誤的意思是說:

我們平時觀察世界並不像科學家一樣以事實為根據,然後以事實為基礎通過邏輯推導產生觀點;事實上,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像律師一樣,先有觀點再不斷尋找事實去支持自己的觀點。


理想情況顯然應該是通過事實形成觀點,這叫理性;但人總是不喜歡被證明出錯,於是一旦「喜歡」上某個觀點,我們便走上了為了證明某個不一定正確的觀點拼命尋找片面證據只為讓觀點顯得正確的道路。


「確認偏誤」非常可怕,因為它會讓人把自己封閉到自我感覺最良好的虛擬世界裡無法自拔,自我安慰、自我感動、自我高潮,直到那個初始的觀點被強化到無法撼動的地步為止。


具體表現在一旦你認同某個觀點,便傾向於更加關注甚至主動去尋找更多能夠印證那個觀點的證據,並自然而然對那些與觀點相悖的事實視而不見。


更進一步,你還可能對與觀點相悖的事實進行扭曲的解讀和歸因,以達成「反向事實」竟然能夠間接證明「正向觀點」的目的。


網上「自學逆襲」的經歷看多了,你開始相信「自學是可行的」「回家是正確的」「他行我也行」…接下來為了驗證信念的可行性和正確性,你開始在網絡上尋找更多回家自學的成功案例,看得越多自己越爽——

看吧!我就說這個思路可行吧!這麼多人都做到的事情能有什麼問題呢?別人都能做到我肯定也行啊!


過程中,即使偶爾看到了失敗的經歷,你也不會動搖已經形成的看法而是變著法兒進行「合理化」——要麼是認為失敗是少數成功才是多數,要麼是認為他失敗一定是因為他不如成功者勤奮,肯定比他刻苦,所以他不行但我一定行…


不難發現,一旦掉入「確認偏誤」中,從頭到尾你其實都沒有做出任何理性的選擇。唯一發生的事情不過是一個不一定靠譜的信念侵入大腦,然後被你不斷強化直到你對它深信不疑罷了。


這意味著不管初始信念本身是對是錯,最終你都會認為它是對的…可是…萬一它是錯的呢?


往小了說,這叫「自我封閉」,往大了說這乾脆就是徹頭徹尾的「自我欺騙」。請問,把高三所剩不多的寶貴時間託付給這樣一個其實根本算不上是你自己做出的選擇之上,你真的不擔心不害怕嗎?


顯然,「確認偏誤」對「倖存者偏差」的強化,也是權衡「是否回家」的第三個不穩定因素。

人對自我的認知總有偏差,不是高估就是低估自己的水平。並且高估和低估完全不對稱,我們尤其喜歡高估自己。


說得嚴重一點,人不僅喜歡高估自己更習慣高估自己。


美國有一個針對汽車司機的大規模調研,結果顯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司機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上。平均水平是百分之五十,顯然有相當一部分司機的自我評價都顯著高於他們的實際水平。


不難想像,對於開車這樣一個相對簡單的技能我們的自我認知尚且偏差如此巨大,對那些更加複雜的技能更是如此。


這樣的現象相當普遍,普遍到什麼地步呢?據說只有抑鬱症患者才能在大多數時候客觀準確地評估自己的真實水平,而這種廣泛存在的自我認知偏差顯然會對決策產生巨大影響。這還沒完,還有更可怕的。


羅素有一句名言「這個世界的麻煩就是傻瓜非常自信,而智者總是充滿疑慮。」這話背後的道理叫「鄧寧-克魯格效應」,說的是:

能力差的人,自我評估能力也差,他們往往更容易高估自己的真實水準。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很簡單。我們常說「不知道不可怕,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才可怕。」換言之,你以為自己很厲害,是因為你根本沒見識過什麼叫厲害。


更令人絕望的是,倘若你現在不厲害,你很可能根本就看不懂什麼叫厲害什麼叫不厲害——因為想要看懂,你首先得比較厲害才行!


舉個簡單例子,「邏輯表達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它體現在一個人思考的深度和說話的條理性上。


現在假設你自己邏輯表達能力的真實水平是50分(滿分100分)。可如果有人讓你自行評估自己的邏輯表達能力,你可能會給自己打80分。


之所以你會明顯地高估自己,一個很大的原因可能在於你並沒有見識過邏輯表達能力真正出眾(比如90分)的人到底是如何說話的——未曾體會過「人外有人」,的確很難學會謙卑。


那是不是只要見識了90分的人,你就能順利修正對自己的高估得出一個客觀合理的評價呢?並不是。因為強大的邏輯表達需要你有強大的邏輯能力才能聽懂並欣賞。


倘若90分的表達需要聽者至少70分才能體會其中的妙處,那麼以50分的能力去聽90分的話,你可能根本聽不出來他厲害在哪,甚至可能根本都分不清他到底厲害與否。


正是因為能力差的人看不見、即使看見了也看不懂差距,這才導致能力不足的人更容易自我感覺良好地高估自己。


理解了「天生樂觀」和「鄧寧-克魯格效應」,我想問,作為一個人,同時作為一個學習效果並不足以令人滿意的人(如果已經在考慮回家自學,說明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並沒有足夠滿意的效果),你怎麼能確定自己在考慮「是否回家自學」這個問題時沒有顯著高估自己的能力呢?


我們知道,回家自學這個行為本身並不困難,但卻要求你必須在極其自律的同時擁有極其強大的統籌安排能力以及克服萬難的執行力。


並且我的經驗告訴我,自學對上述幾種能力的要求不僅高,而且可能高到超乎你的想像。


現實一點說,在學校不算高效但至少有序的強制統一教學安排之下,尚且有那麼多同學落下複習進度。倘若你自己沒有統籌安排複習進度以及合理調整學習計劃的能力,試問你如何才能保證接下來的複習穩步推進呢?


過去兩年,我見過不少同學回家自學,竟然出現了到高考前兩周連一輪複習都沒有全部收尾的情況。你怎麼知道過去的他不是未來的你呢?


又,在每天緊鑼密鼓的課程安排、班主任的強制要求之下,尚且有那麼多同學溜號划水混日子甚至小說蹦迪泡網吧。倘若你自己沒有令人咂舌的自律習慣和執行力,試問你如何保證在失去全部約束還面臨更多誘惑的自由情況下長期專注於學習上呢?


在帶過的近千名學生中,大多數人第一周的新鮮熱情剛過便回歸平常,遇到挫折備受打擊,最後相當一部分比在學校裡還要頹廢。你該怎麼保證自己不會像他們一樣呢?


上述的拷問顯然並不能勸退你,因為我很清楚,正在考慮回家自學的你現在正卯足了勁期待著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作為然後逆天改命。至於那些失敗的人,當然還是因為他們行動不夠拼命、計劃不夠周密、執行不夠徹底、動力不夠充足…反正是他們自己有著各種問題。


「有了前車之鑑,我當然能夠做得更好。」所以現在的你篤信著

回家後的我行動絕對足夠拼命,計劃肯定無比周密,動力無疑十分充足,執行也只會驚人的徹底。


但我要提醒你的是,那些現在已經淪為反面案例的學長學姐當初在面對「是否回家自學」這個選擇時的熱血、激情和希望其實和現在的你沒有任何區別。


更諷刺的是,他們也曾嘲諷甚至鄙視過比他們更早一批回家自學的失敗者,並自信的認為自己絕不會步他們的後塵…


「別人不行,我卻行」的自我高估正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影響著一批又一批做選擇的人,所以我想請你在不被尚未發生的美好結果衝昏頭腦的前提下,真心問一問自己

我真的懂安排和籌劃嗎?我真的自律嗎?我真的有超強的執行力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再問問你自己「依據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建議你不要向內找,而要向外找,也就是看別人對你的評價。


如果在自己過去6年初高中的求學生涯裡,你並沒有很頻繁地從別人口中聽到對於你「很自律」「懂統籌」「會安排」「執行力爆棚」的感慨和欽佩,那麼真實情況大概率其實是:


即使你的確可以算作是一個「自律」「會安排」「執行力強」的人,但你目前的能力水準距離走好在家自學的路還有很長的距離——回家與否要謹慎。


都說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不是放棄改變,而是在改變之前先接受自己的確就是一個普通人。


面對選擇,就像你無法篤定下一張彩票頭獎是你一樣,不要把主觀當客觀,不要把希望當現實,更不要從一開始就認定自己多麼的獨一無二。


否則,「自我認知偏差」就是權衡「是否回家」的第四個不穩定因素。


理清了上面4個決策時可能出現的認知偏誤,你可能會心懷擔憂「原來我們竟然這麼不靠譜啊…」是的,非常不靠譜。


若把各種不靠譜的原因歸納到一起,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字「願望思維」。所謂「願望思維」英語裡叫「wishful thinking」,它說的是:

人習慣把自己的願望等同於事實。因為我希望X是對的,所以我相信X是對的。


聽起來無比荒謬,人怎麼可能連願望和事實都分不清楚呢?還真不一定,很多願望和事實並不那麼容易分清,並且我們可能根本不想分清。


比如某個男生一直在追求一個女生,女生已經多次明確對男生表示了拒絕,說我不喜歡你,你別煩我了,可男生卻總是不依不饒。如果你問那個男生,人家明明不喜歡你,你幹嘛還要鍥而不捨地追呢?


他的回答很可能不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她改變心意」,而是「她當然喜歡我,她只是害羞不善於表達,她拒絕我都是對我的考驗,我如果放棄就是辜負了她,但她在內心深處是非常愛我的。」


看似是滿腔熱忱,其實是一廂情願。對於這種陷入願望思維的男生,那個女生會焦頭爛額,因為想不出到底怎麼做才能證明自己真的不喜歡他。


類似的事情在生活中經常發生,因為願望總會調動人美好的情感,讓你一想像這件事情就會獲得一種愉悅感。


為了讓這種愉悅感保持下去,你非常希望願望是真的,於是你索性就認為願望是真的,而且你越想就覺得它越真。以至於你完全都忽略了它並非事實這個事實,甚至還深陷其中不願意跳出來。


這種被願望而非事實和邏輯驅動的思考對生活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為了讓自己真的將願望信以為真,我們會不自覺地調用上述所有的認知偏誤去協助我們把事實往符合願望的方向上解讀。


問問你自己,在看過各種成功案例之後,現在想到「回家自學」四個字你腦中的第一反應是不是已經不是原本最應該考慮的巨大風險、詳細的規劃和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了?相反,滿腦子都是自己已然獲得成功的快意和欣喜吧?


你看,你已經掉進坑裡了…更進一步,這種思考模式相當於你認定「選擇自學的自己在高考其實已經成功了」,那為了讓未來那個註定發生的事情真的發生,現在應該做什麼呢?沒錯,果斷回家。


看吧,因為你對未來願望一廂情願的誤判,導致現階段面前最重要的選擇進行得草率得不能再草率。


只看到成功沒看到風險,選擇怎麼可能合理?假定最好情況已經發生,再回過頭倒推現在的行動,那選擇還叫選擇?


願望不一定是錯的,有願望很好,但你不能事先就假定它是對的。實現願望最好的路徑是從現在開始做好每一次選擇並努力行動,而假定願望已經實現再倒推當前的行為往往並不是最佳選擇。


所以,渴望實現願望可以理解,但一廂情願地把願望當成現實事實卻只會讓你離理想越來越遠——請不要讓「想當然」成為你權衡「是否回家」的第五個不穩定因素。


如果你是因為看到文章標題並且文章標題恰好切中了你心中或強或弱想要「回家自學」的想法才點開這篇文章,不知道看到這裡你是什麼感覺?


如果我是你,我應該會在感到後怕的同時感到慶幸。後怕是因為突然認識了那麼多可能影響自己做出真正正確選擇的認知偏誤,慶幸則是因為還好是在離開學校之前認識到了那些認知偏誤。


寫下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為一輪臨近結束,近來很多同學向我表達了對學校環境的不滿以及希望回家自學強烈的願望。


看著他們如此信心滿滿還言之鑿鑿,我突然意識到「一腔熱血上頭時,外人真的很難說服一個人放棄他其實已經做好的選擇。」


即使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過來詢問我關於「是否應該回家」的意見,可從他們的言語中也不難發現,與其說是在徵求意見不如說僅僅是希望得到一句符合他們預期選擇的鼓勵罷了。


所以對於一點,我異常心知肚明——如果僅僅是單純的罵,無論言語多麼難聽,都有一個無比尷尬的事實,那就是

聽得進去的不需要被罵,需要被罵的根本聽不進去。


所以我索性改變了方式,既不罵人也不勸阻,而是告訴看到這篇文章的所有人,從人類普遍存在的認知偏差入手,你們在做出「回家」這個重要選擇時可能犯了哪些錯踩了哪些坑。


其實常見的認知偏差遠不止前面提到的5個,足足有110多個,但全世界學、政、商三界普遍贊同的觀點是


做重要決策時哪怕只是受到一個認知偏差的影響,最終結果都可能與最佳結果相差甚遠。


「是否回家自學」是高三至關重要的選擇,所以我真正想做的不是魯莽冒進地罵街也不是不分青紅地勸阻, 而是希望你們好好對照上面提到的5個有關「回家」的潛在不穩定因素,看看自己是否掉進了其中一個或者多個坑中。


倘若果真如此,那便意味著你現在以為的最好選擇並不一定真的是最好的選擇。接著,在儘可能避免認知偏差的情況之下,坐下來好好考慮「我到底要不要回家自學?」這個問題。


正如開篇所說,回家自學這件事本身並不存在對錯,並且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最適合他們的選擇也理應不一樣。所以這個重要決定必須交給最應該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也最了解你自己的你來選擇。


當你決定不再意氣用事、自欺欺人,並希望盡所能為自己做一次正確選擇時,你勢必需要回答下面這3個問題:


· 「如果不回家,為什麼?」

· 「如果要回家,憑什麼?」

· 「希望奇蹟發生在自己身上,現在的我配嗎?」


不要急著給答案,給自己留出一周的時間仔細思考,這一周也是你離開學校前的最後一段緩衝期——決定要回去的,不妨等一周;沒想回去的 ,也請仔細思考一周。


到下一周,不管你的選擇如何,我都會從兩個選擇入手分析他們分別意味著什麼、以及你應該怎麼做。幫助你在謹慎選擇出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順利。


現在我還記得當初高三時我媽對我說過的一句話

讀完高三你就長大了,長大意味著你要對自己的人生負全責。


學會選擇無疑便是長大過程中關鍵的一課,對於那些影響未來的重要抉擇——你得自己選,並且要認真選,然後為選擇負責,最後好壞都認。


中國學生的前半生極少有為自己做選擇的機會,也許「是否回家自學」正是你的第一次嘗試,希望你忘掉那些無來由的魯莽和激情,嘗試去全面考慮問題,細緻分析利弊,重新為自己一次真正合適的選擇。


你有一周的時間思考,慢慢來,不著急。


這周我告訴你關於選擇的提醒,下周我會告訴你有關行動的思考,下周見!


最後,老王的文章在多個平臺都出現了被抄襲的情況,雖然維權不易,但你的支持將是我繼續堅持原創有價值內容的最大動力。


文末開通了讚賞

哪怕一元也是認可,我都會認真感謝。



振宇和樹成林共同出品

知乎上點讚收藏超過100萬

高三系統學習提分方法論電子書

《 高三突圍 》持續發售中

點擊圖片可查看詳情介紹

相關焦點

  • 12句「荷爾蒙爆發」的情話,拿去調戲大豬蹄子,撩到TA一整天想著你
    12句「荷爾蒙爆發」的情話,拿去調戲大豬蹄子,撩到TA一整天想著你 1、可以教我煮水餃嗎?
  • 金毛大歡整天想著吃肉,血壓控制不住就廢了!
    金毛大歡整天想著吃肉,血壓控制不住就廢了!金毛大歡整天想著吃肉,血壓控制不住就廢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女配穿書文,她成了反派的親媽,用母愛感化兒子,男主卻整天吃醋
    女配穿書文,她成了反派的親媽,用母愛感化兒子,男主卻整天吃醋書蟲們好,書荒了沒有呢?今天幼璇又來給大家推薦好看的小說了,這次要推薦的是穿書小說,她穿進書裡成了女配不說,還是反派的親媽,為了活命她只能用母愛感化兒子,將他拉回正軌,男主卻整天吃醋,每天都在和兒子爭寵!
  • 穿書文,成了女配,她帶5歲的男主兒子出國避難,還自學考上劍橋
    穿書文,成了女配,她帶5歲的男主兒子出國避難,還自學考上劍橋書蟲們好,書荒了沒有呢?今天幼璇又來給大家推薦好看的小說了,這次要推薦的是穿書小說,她穿進書裡成了女配,帶著男主5歲的兒子遠離喧囂出國避難,遠離男女主,還自學考上了劍橋大學!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 自學畫畫與報班學的區別,你知道自己適合自學畫畫嗎?來!測試一下就...
    自學畫畫的人最後都堅持下去了嗎? 最後學的怎麼樣了? 屏幕前的你 有沒有想過自己適不適合自學畫畫? 接下來測試一下你適不適合自學畫畫吧!
  • 今年過年,你回家嗎?
    全國好多地方都在倡導原地過年不出行,看一看手機上定下的回家的火車票,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原地過年,的確是最安全的,不能給國家添亂子。算一算今年是第四個年頭沒有回家了,在外拼搏的人很多跟我一樣吧。每年都想著回家,有的是沒有休班,有的時候因為孩子不舒服,總之突然情況很多。
  • 自學繪畫一定要從素描學起嗎?(下)
    剛開始畫油畫棒的時候,感覺這個畫材非常像油畫,簡直就是低配版的油畫麼!於是我很愉快的把喜歡的,符合自己當前水平的其他畫師的油畫作品改編成油畫棒畫:所以,看到這裡,想要自學繪畫的小夥伴們,你們還覺得系統的素描學習是一件必不可少的過程嗎?
  • 自學日語靠譜嗎?先來看看你有沒有遇到以下幾個問題!
    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向小編諮詢:我想自學日語,可不可行?應該怎樣去自學?自學日語當然有很多好處,比如省錢,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合理安排時間等等。但大部分人由於沒有毅力和恆心都堅持不下來。即使能堅持下來,甚至通過了N1考試,自學日語的人還是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 婚姻中的女人,不要埋怨男人對你不好,你先看看自己值不值
    其實,我想說,你對男人要求那麼高,你對自己要求有多少呢?第一,你對自己的形象有要求嗎?你是不是婚前每天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什麼口紅搭配什麼衣服,什麼裙子穿什麼鞋子,哪怕上班遲到扣錢都要化妝打扮漂亮才出門,為了自己身材苗條,不敢多吃一口愛吃的菜,省吃儉用就為買新衣服,買搭配的包包。可是,這些你都忘記了嗎?
  • 橘貓整天盯著主人,跟狗狗一樣等主人下班,是有多怕主人不要你?
    橘貓Wilbur之前被主人拋棄,新主人把它領回家之後,發現自己不管做什麼,睡覺、吃飯、離開家……它都會直勾勾地看著自己,似乎是怕主人再次跑掉,這樣的舉動讓主人非常心疼。心疼之外主人也打趣道:希望不是在想怎麼幹掉奴才就好!橘貓Wilbur原本有個溫暖的家,但不久前被前主人丟棄在路邊。
  • 自學遊泳:給你幾點建議
    如果你不想請教練,也不想上遊泳課,想自學遊泳,別洩氣,這幾點建議將幫助你掌握如何通過自學學好一種泳姿或提升泳技的技巧
  • 調酒師可以自學嗎?
    調酒行業作為熱門的新興行業,雖然技術門檻不高,但是自學不太可靠,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它涉及到豐富實踐操作、大量練習、藝術表演等各個方面內容,自學很容易走彎路。在考慮學習方式前,你需要明確你學習調酒的目的。
  • 貓咪不願意在家呆著,總想著出去約,會被主人抓住後
    歡迎來到百家號《陳海強講故事》,今天我們講的是:貓咪不願意在家呆著,總想著出去約,會被主人抓住後……貓咪可是我們的小可愛,長了一身漂亮的毛髮,有著十分溫柔的性格,平時在家裡可愛的樣子也真的是讓人慾罷不能,平時看著貓咪在家裡躺著的時候,真的是覺得簡直就是上天派來的天使
  • 如果你的女朋友還在想著前男友,你還會那麼愛她嗎?
    很多感情不一定會走到最後,人生之中無疑會留下很多遺憾,可是話說回來,如果你的女朋友還在想著前任,你會怎麼做?你還會那麼愛她嗎?女人都是心口不一的生物,每個女人都喜歡自己最初的那份浪漫,如果女人還想著前男友,那麼現男友心裡一定很不好受!那么女人想著前任會有哪些表現呢?
  • 我在想著你,你在陪著誰?
    ☽文字丨漫晴  插圖丨花瓣網  主播丨檸檬香香我不怕你離開
  • 自學遊泳的成年人,你做錯了!
    通過池邊教學經驗以及在各個平臺互動,總結了一些成年人自學遊泳過程中常見的一些雷區,希望可以讓大家躲避轟炸,更有效的學習遊泳。有這樣一群成年人自學遊泳的方法就是模仿,在泳池看見別人怎麼遊,自己下水就開始模仿遊。
  • 媽媽,我要帶你回家!
    20多年過去了,我的精神病媽媽每時每刻都在想著回家,回到她兒時生長的地方,回到她那個有媽媽味道的地方。1990年我出生在南方一個偏遠的山村裡。我的家鄉很山,很落後,也很封閉。那裡的人幾乎是全能高手,縫衣制被,納鞋編竹蓆樣樣都行,洗衣做飯更是不在話下。
  • 養柴犬的,你們是不是整天想著怎麼「折磨」狗呢!
    來自柴犬的熱情,你是想擋也擋不住的。每天都要化身貼心小棉襖,讓鏟屎的回家第一眼就看見它的身影。裝小可憐的時候,真的全身都是戲,不過要是不拿出全力,鏟屎的可是不會被你感動的。可愛的能勝任,搞笑無釐頭的柴柴居然也能忍,你看看這逗扮成什麼醜樣子了。主人啊,你是一點也不考慮柴柴的面子嗎?
  • 只會打狗的主人,你配養狗嗎?
    這裡的說不定表示著一種不確定性,不確定你的打罵是否有用,不確定你打的哪一次有用。就拿「定點排便」這個科目來說,本來也不難;可有的主人聽信別人說「多打幾次就好了」更可怕的是這樣的話還不止一個人信。前不久,有位客戶讓我們幫訓一下「定點排便」這個科目,在和這位客戶的溝通中,我們了解到他非常的苦惱,不知所措。
  • 喜歡你,想著你,愛著你,彼此心中呆過就夠了
    在這萬千世界,茫茫人海遇到了你,我們相識在花季雨季裡,喜歡在朦朦朧朧的思念中,愛在了那輕輕的回眸一笑中,你那紅顏如玉,你那黑髮飄飄,你那青春迷人的香味……在那一天,在那一刻,自從你走進了我生命裡,駐守在了心田,留在了我眼眸裡,那喜歡的、思念的、那愛的淚水時常為你而糊糊了我的世界,或許今生我再也忘不掉你,日日夜夜想的全都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