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紅點齒蟾是什麼? 貴州現14釐米長巨無霸蝌蚪
3月14日,遵義洞穴探險金牛隊隊員,在遵義城郊一處海拔約780米的洞內溪流中,發現一隻體長14釐米的巨型蝌蚪。經從事洞穴生物研究多年的貴州省洞穴協會秘書長錢治查證,這隻巨型蝌蚪是紅點齒蟾的幼體。
紅點齒蟾:稀有兩棲動物,僅分布在海拔1000米至1800米的石灰巖溶洞中。透明蝌蚪是紅點齒蟾的幼體,是生長在有流水的溶洞內的水生動物,也叫棒頭魚或透明魚。
雄蟾胸部有1對刺團,繁殖季節後多脫落。股部多有股腺。瞳孔縱置?舌後端有缺刻。上頜有齒。背麵皮膚多粗糙。成體以陸棲為主,多生活在樹木叢生的山溪附近。齒蟾白天常隱蔽在溪邊朽木下、有苔蘚腐葉的泥洞或石隙間。夜出活動,多爬行,行動緩慢。繁殖季節進入溪流內。蝌蚪底棲在溪流水蕩石下,以水藻
等為食。經1至2年完成變態。紅點齒蟾大多棲於石灰巖溶洞內的溪流附近,可在離洞口數十米深的黑暗環境中生活。
蝌蚪全長可達120毫米,2015年3月14日,貴州遵義城郊一洞內溪流中,曾發現長達14釐米的蝌蚪,長期無光條件下生活,皮膚顏色透明,內部器官清晰可見,眼小。如將它置於光亮處飼養,體色漸深,呈紫色發展,內臟不易看清。
繼7月在該縣雙河鎮發現紅點齒蟾幼體後,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近日又在30公裡外的梅硐鎮竹石林旅遊景區的芭蕉洞內發現了紅點齒蟾幼體。
紅點齒蟾屬兩棲綱,鋤足蟾科。背部深紫褐色,上有雲斑;體側有大小不一的橘紅色或橘黃色斑點。它生活在喀斯特地區的溶洞內,世界上僅在我國的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和貴州有發現。紅點齒蟾幼體為蝌蚪狀,全身透明,內臟清晰可見,因此川南宜賓一帶的群眾稱之為「玻璃魚」,意為像玻璃一樣透明的魚。
長寧縣這次發現的紅點齒蟾幼體,是生活在一個4.5億年前的奧陶紀灰巖發育的溶洞內,且在溶洞口附近。據經常進出溶洞的村民介紹,洞內除有30條左右的玻璃魚外,還有透明的蝦子和蟾蜍樣的動物。
長寧縣再次發現紅點齒蟾幼體,表明了長寧縣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紅點齒蟾不僅數量多,而且分布廣,為研究喀斯特溶洞地質演化歷史、溶洞穴居的珍稀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真實樣本。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