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廣袤的國土和迫切的國防需求相比,印度的現代軍工業和國際同行比起來,一直處於比較弱的水平,尤其是在代表一個國家現代軍工業實力的主戰坦克方面更是如此,「阿瓊」主戰坦克項目的不斷拖延,讓印度軍軍工業在國際上的聲望日漸下降。
雖然印度「阿瓊」主戰坦克的研發並不算順利,但是卻很少有人關注,為何軍工業實力並不發達的印度,會決定自行研製第三代主戰坦克。
其實,早在印度研製「阿瓊」主戰坦克之前,印度就已經開始了主戰坦克國產化之路,成果就是印度的「勝利」型主戰坦克。雖然「勝利」型主戰坦克的底層技術還是來源於英國的「百夫長」主戰坦克,但正是通過能夠自產「勝利」型主戰坦克,讓印度首次建立起了自己的現代化坦克工業。
因此,本文今天就以印度的「勝利」型主戰坦克這頭南亞次大陸上的瘦虎,向各位讀者介紹下印度軍工業早期發展情況,讓各位讀者朋友們對印度軍工業為何會發展成今天這個局面,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虛妄的大國夢——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負面影響
和中國等大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獲得獨立自主發展權利的亞非拉國家不同,印度的建國過程可以說是十分「和平」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自知已經無力再維持自己龐大海外殖民地的英國,開始選擇讓一部分殖民地國家獲得獨立,以避免再次發生戰爭損耗英國已經不多的國力。
但是在印度看來,印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成功獨立建國,並不是因為某個國家的「施捨」,而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結果。正是因為無法消除「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英國最後才不得不選擇讓印度獨立。
受到「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影響,印度在獨立建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軍費開支和軍工行業建設的優先度都被排在經濟發展的後面。再加上其獨立建國行動並未與美國、蘇聯、英國等國家發生激烈衝突,所以當時印度的國際環境相當不錯,可以輕易從國外進口武器裝備,導致印度軍工行業發展的源動力進一步降低。
但是和貧弱的軍工體系相比,獨立後的印度野心卻並不小,在南亞次大陸上一直以大國身份自居,不僅與巴基斯坦大打出手,還與當時南亞次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產生摩擦。不過,因為當時印度的軍力和這些國家相比,還處於優勢地位,所以印度軍隊的裝備,主要還是以外購為主。
但等時間進入上世紀60年代後,形勢開始出現轉變。尤其是1962年邊境衝突的慘敗,不僅使當時的印度開始放棄在上世紀50年代堅持的「不結盟」原則,還改變了國防建設方向,開始大力發展軍力。而國產軍工業,自然也就成為當時印度國防建設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印度一開始並沒有就堅持「國防自主」。而是在遭受痛擊之後,為了擁有虛妄的「大國夢」,才開始決定發展自主國防,建設自己的國產軍工產業。
由東向西——來自老東家的援助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坦克,尤其是戰後開始逐漸興起的主戰坦克開始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工產業實力的重要標誌。對於急於向國內民眾證明自己擁有「大國軍工」實力的印度來說,一款主戰坦克可以說是最好的成果了。
但是和印度當時的雄心壯志相比,是印度國內慘澹的現實。雖然英國在撤離印度時並未對印度國內的工業體系進行破壞,但是此前印度本身在大英帝國的經濟體系中,主要承擔的是原材料來源地和工業產品傾銷地,本身並沒有太多的現代化工業,尤其是現代化重工業設施。
在完全獨立自主之路走不通的情況下,對外謀求技術援助也就成為了必然。印度一開始是向美國和蘇聯求援,希望能夠在印度國內援建一座坦克工廠,並提供部分現代主戰坦克的建造技術支持。但是考慮到主戰坦克擁有較大的進攻性,印度並沒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坦克技術。就在印度求援無門的時候,來自西方的老東家英國,向印度伸出了援手。
其實早在坦克之前,英國和印度之間的軍事合作關係就已經十分緊密了。對於英國來說,雖然印度已經不再是其殖民地,但無論是從地緣安全還是經濟發展考慮,印度都是英國值得建立深厚友誼關係的國家。因此,戰後的英國不僅向印度出口了噴氣式戰機,甚至還向印度出口了「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輸出坦克技術自然也不存在什麼問題。
而推動英國向印度提供坦克建造技術的最後一根稻草,則是來源於蘇聯對印度的拉攏。特別是在上世紀60年代,蘇聯為了加深與印度的關係,不僅加大了對印度的軍援力度,甚至還同意在印度本土生產米格-21超音速戰鬥機,這讓英國的危機感進一步加深。
為擊穿「巴頓」而來——最後勝出的「出口型主戰坦克」
雖然當時美國並沒有得罪印度的打算,但是為了爭取巴基斯坦的支持,獲取至關重要的戰略支點,美國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就為巴基斯坦陸軍提供了大量的裝甲作戰設備,其中就包括了M48「巴頓」坦克。
和當時巴基斯坦裝甲部隊的「巴頓」坦克相比,當時印度陸軍裝甲部隊的主力還是二戰期間的「謝爾曼」中型坦克和部分法制AMX-13輕型坦克,性能上根本不是巴基斯坦「巴頓」坦克的對手。所以,在一開始,印度方面就非常明確,要求新型坦克在性能上一定要能夠壓制「巴頓」坦克。
其實,除了英國之外,當時遠在歐洲的法國和西德也都對印度坦克招標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法國拿出了裝備90毫米火炮的AMX-13-90設計方案,而西德則拿出了基於「豹I」坦克的「印度坦克方案」。
不過,因為此前對法制AMX-13輕型坦克的糟糕印象,法國設計方案第一個出局。而西德則是在美國的幹涉下,在技術轉讓方面不能夠達到印度的要求,隨後也出局了。最終,剩下英國的方案撐到了最後。
英國方面一開始是打算基於當時正在研製中的「酋長」主戰坦克,為印度研製一款50噸級坦克。但是「酋長」坦克本身的技術難度太高,以印度當時的軍工實力並不一定能夠消化得了。再加上「酋長」坦克售價昂貴,印度裝甲部隊也沒辦法大規模裝備,所以印度版的「酋長」坦克方案只能無疾而終。
雖然印度版「酋長」失敗了,但是英國人馬上又想出了一個新的方法。那就是以技術難度較低,同時售價也相對較為低廉的「百夫長」坦克為基礎,為印度量身定做一款「出口型主戰坦克」。因為無論是在技術層面還是經濟層面上,其可行性都更高,這個方案很快獲得了印度方面的同意。
聊勝於無的產品——削弱版的「百夫長MK7」
一開始,英國方面打算向印度方面提供一版特製版的「百夫長MK7」型主戰坦克。該型坦克使用了一個從「酋長」坦克上演化而來的炮塔,並且計劃安裝美國大陸公司的發動機。但最終,同樣因為美國方面在發動機技術轉讓方面不鬆口,加之該型坦克的重量過大,機動性不足,達不到印度的要求,只能夠取消。
隨後,英國方面開始降低難度。雖然名義上仍然是以「百夫長MK7」為藍本設計全新的坦克,但是新坦克只有履帶、懸掛裝置和負重輪直接使用「百夫長MK7」上的現有設計,同時裝備了一門L7A1型105毫米線膛炮,其他方面,如發動機和裝甲則進行了全面弱化,以降低生產難度,節約生產成本。
1961年8月份,英國與印度正式籤署合同,確定了使用第二種設計方案。印度方面將之稱為「勝利」坦克,頭90輛坦克將由英國維克斯公司負責生產,剩餘的坦克將全部在印度本土進行生產。
除了那門105毫米線膛炮之外,「勝利」型主戰坦克的其他指標其實並不算非常出色。其戰鬥全重為39噸,首上裝甲厚度為90毫米,車體側面的裝甲為60毫米。如果被同時期主流坦克的主炮命中,其生存性並不高。
不過,L7A1型105毫米線膛炮不僅在遠距離上擁有相當不錯的射擊精度,而且其穿深也相當可觀,對上巴基斯坦陸軍當時的「巴頓」坦克時,並不存在太大的作戰壓力。從這方面來看,「勝利」型主戰坦克也算是達到了印度陸軍的預期水平。
最主要的是,憑藉著「勝利」型主戰坦克的自產,印度首次擁有了自己的坦克工業。印度不僅擁有了自產坦克的能力,甚至還能夠以「勝利」型主戰坦克裝甲底盤為基礎,發展出「石弩」自行火炮等變種車輛來。
同時,因為「勝利」型主戰坦克的成功自產,也讓印度擁有了自研國產第三代主戰坦克的信心和勇氣,催生了了「阿瓊」系列主戰坦克。不過可惜的是,「阿瓊」和「勝利」的研製難度完全不同。再加上沒有成熟的技術外援,「阿瓊」主戰坦克最終獲得一個和「勝利」主戰坦克完全不同的結局,也就變成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