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 推廣創新文化 弘揚創新精神

2020-12-05 鳳凰網

海澱區2020年「書香海澱進萬家·小康路上E起讀」全民閱讀系列活動依託海澱科技優勢,推動「閱讀+旅遊」「閱讀+科技」「閱讀+景區」等創新模式,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手段,創新閱讀模式,提升閱讀體驗。

傳播前沿科技 發揚科學精神

圍繞「科技創新」主題,海澱區2020年全民閱讀系列活動組織科普研究所的專家、科普作家等,傳播前沿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讓人們更尊重科學、尊重科學家。

咚咚,咚咚,生命之樂敲響了。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聲音,最動聽的聲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聆聽生命行走的聲音,聆聽生命跳動的聲音…聲音之美,源於內心,無論發聲,還是聆聽,聲音是一切美的源泉。10月27日,中關村街道綜合文化中心聘請清華大學老科協科普演講團蔡蓮紅老師帶我們體驗聲音之美。

(活動現場)

體驗聲音之美聲音-音樂是非視覺性的,沒有供視覺感受的形狀、顏色;沒有事物事件、情感、思想、概念、觀念的符號。聲音是一種刺激,帶給我們聽覺感覺,音樂引起情緒反應是先天存在的,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一種知覺系統的刺激引起其他知覺系統反應(聯覺)。人們從豐富表現力的音樂中獲得的審美體驗,絕不僅僅是純音響的感受,還有形象的聯想、概念的領悟、情感的體驗。了解音樂的表現規律→把握音樂的表現意圖→強化審美體驗(避免僅靠樸素的音樂感受力,「樂曲解說」欣賞音樂)促進語言記憶、閱讀速度和準確性抑制語言推理。音樂是緩解壓力的手段,歌唱和發聲練習可以提升言語交流能力,有助於帕金森病患者的發聲和聆聽(音樂治療)。

只有熱愛自然,才能發現美;只有懂得藝術,才能欣賞美;只有掌握科學,才能理解美;才能創造美。習茶之後,一盞香茗,一本好書,一曲音樂,學會在茶香和書香中感受音樂之美。清風吹歌入空去,聲音自繞行雲飛。給自己一方天地,在聲音中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實踐創新形式 構建交流平臺

「書香海澱·畫說科學城」走進中關村科學城園區,通過線下的書店閱讀空間及藝術空間,努力構建作家、藝術家、科學家、企業家、創業者交流平臺,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推廣中關村創新文化,弘揚中關村創新精神。

(活動現場)

10月16日,由海澱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主辦,藝連科技、創業公社聯合承辦的《顯相——王雪峰作品展》在中關村創業公社開幕,同時也拉開了海澱文化書店2020年海澱區全民閱讀季活動的序幕。隨之,王雪峰藝術品走到海澱科技核心區百姓身邊。開幕式上,王雪峰介紹了參與作品展覽的感受與初衷:「作為海澱居民,尤其居住在雙榆樹的我,相當於在家門口辦了這個展覽,所以感覺非常親切,也很高興能夠讓更多人看到我的作品。」據王雪峰介紹,主辦方舉辦本次展覽最大特點是接地氣,對公眾而言,走進美術館的機會是有限的。通過在公共區域展出美術作品,可以讓更多在科技核心區工作的普通人感受藝術魅力,傳遞享受藝術生活理念。開幕式後,王雪峰帶領大家參觀了展廳,講解了他的繪畫作品與藝術理念。據了解,王雪峰本職工作是在中國美術館從事收藏、藝術研究與教學,是一位素養全面的學者型藝術家,對於畫理研究與藝術創作的結合有獨到見解。面對王雪峰作品,從繪畫內容和形式上,都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致敬。

本次展覽是海澱文化公社的第二場展覽,是一種結合當下時代藝術活動新形式的探索,在中關村以科技為核心的大背景下,如何實踐文化藝術與科技的融合發展,中國畫創作如何與海澱「三山五園」、中關村科學城的建設產生互動交融,是海澱文化公社一直探索的方向。

相關焦點

  • 科技與文化雙輪驅動,激活北京創新新動能
    北京有860多年建都史,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4000多家,新三板掛牌文化企業佔全國三分之一,文化類獨角獸企業佔全國一半以上,版權登記數量佔全國四成,影片產量佔全國近一半……以全國文化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牽引,北京轉變發展動力、創新發展模式,精心培育科技和文化產業的「微笑曲線」,形成了科技與文化雙輪驅動格局。
  • 文化科技融合:是熊+貓=熊貓 還是新瓶裝舊酒?
    ——海內外專家學者相聚深圳 探討文化科技融合之路  當前,文化科技融合創新已成全球經濟增長新的驅動力,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是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本屆論壇以「移動互聯背景下的文化科技融合」為主題,精心設計成「新興業態與創新模式」,「公共文化服務:政策、法規、教育」,「文化空間與產業融合」,「移動互聯背景下文化科技企業的商業模式演變」等四個單元,與會專家就相關議題展開了熱烈對話,探討了移動互聯背景下文化科技創新發展的現狀及趨勢,並為文化新興業態的培育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建言獻策。
  • 丁小強:大力弘揚關公文化 凝聚民族強大合力
    丁小強主持召開市委專題會時強調大力弘揚關公文化 凝聚民族強大合力 本報訊(記者 王文軍)1月1日,市委書記丁小強主持召開市委專題會,研究大力弘揚關公忠義文化和推動關公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等工作。市領導王志峰、喬登州、劉國義出席。
  • 雲谷田園傳承中醫藥文化,創新培育上饒禮物金線蓮
    導語:2020年11月16日,上饒市中醫藥大會召開,同時啟動中醫藥文化周,活動圍繞「傳承弘揚,創新發展」:主題開展,舉行了中醫藥傳承與發展高峰論壇等活動,旨在推進上饒市中醫藥事業產業傳承創新發展。近年來,上饒市立足自身優勢,加大政策引導,狠抓項目建設,強化醫旅融合,中藥材種植水平獲得快速提升,為進一步推進全產業鏈高端化、規模化、現代化的中草藥產業集群夯實基礎,不少企業參與中草藥種植項目當中,在繼承中醫藥文化的同時,創新發展培育中草藥,取得階段性的成果,上饒雲谷田園就是其中之一。
  • 巴斯文化與科技創新
    福州熊貓世界為巴斯營造了一個舒適自得的生活家園,不僅在大熊貓繁育、保護等領域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同時也積極圍繞大熊貓保護生態的構建,在熊貓科普教育、主題旅行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實踐,以期面向當下大眾文化體系建設的社會需求和時代特點,在更好地做大做強熊貓巴斯這一國寶級的文化品牌的同時
  • 濟南中華文化促進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隆重舉行
    濟南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馬平提出,在過去的四年裡,促進會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堅持「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的辦會宗旨,秉承「和而不同,包容開放」的理念,目標指向明確清晰,工作成績鼓舞人心,協會隊伍不斷擴大,各項工作紮實推進。促進會一直加強思想引領,把握正確導向,確保工作健康發展。
  • 傳承沫若文化 弘揚沫若精神——第二屆郭沫若文化周在我校啟動
    啟動儀式上,郭庶英女士十分感謝樂山市在傳承沫若文化,弘揚沫若精神,打響沫若品牌上所做出的努力。她說,郭老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如果我們要研究他,就要尊重歷史、去偽存真,要全面地、唯物地來分析這位新文化運動前輩。王輝致辭歡迎各位領導、嘉賓的到來,感謝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樂山師範學院發展的各界朋友。
  • 國內首家文化創新型「非遺書店」線上商城啟幕
    5月30日,國內首家融合非遺傳承、產業轉化、青年創業及閱讀社交四大要素的文化創新型「桐視界·非遺書店」線上商城隆重開啟。屆時將有上千種非遺圖書、藝術類圖書上線,並精選千餘類非遺文創推出,數量將達到萬餘件。
  • 江蘇印發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加快中醫藥強省建設步伐,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精神,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十四)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推進中醫藥與養生養老產業融合,鼓勵設立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主的護理院、療養院,建設中醫藥特色養老養生小鎮和健康產業園區,大力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文化旅遊產業有機融合,支持創建中醫藥健康旅遊基地,打造精品旅遊線路。鼓勵開展藥膳、食療等研究、開發和利用。創作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中醫藥保健品、化妝品、保健器械等商品。
  • 2020中國豬業「文化+科技」創新論壇在濟寧舉行
    11月19日-20日,由魯抗動保特約承辦的「2020中國豬業『文化+科技』創新論壇暨中國農牧上市公司及頭部企業生豬存量市場戰略發展峰會」在濟寧舉行。本次大會以「融合創新,引領未來」為主題,採取特邀制,即特別邀約政府相關領導、院士、教授、專家、上市農牧公司高管及省市養豬行業協會領導等百餘位重量級嘉賓參加。
  • 懷柔打造文化科技融合「中國影都」
    來源標題:懷柔打造文化科技融合「中國影都」 北京市懷柔區具有引領全國影視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今後將以科學城建設為統領,深入挖掘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動力,全力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的中國影都。
  • 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促進湖湘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加快中醫藥強省建設,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 業內專家熱議新時代白酒文化傳承與創新
    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羅楊表示,我們應該進一步挖掘汾酒的內涵,闡釋出它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激活時代的基因,講好一個有歷史深度、有精神高度、有文化濃度、有品牌美譽度的汾酒故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授邵鵬表示,挖掘白酒文化就要講好文化故事,「我們50%以上的『地下』文化在陝西,60%的『地上』文化在山西。
  • 編程貓與故宮宮廷文化攜手 鐫刻中國文化傳承的科技烙印
    近日,中國少兒編程領軍品牌編程貓(深圳點貓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故宮宮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故宮宮廷文化)在深圳舉行了合作籤約儀式,雙方正式達成戰略合作,將在故宮文化推廣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共同用科技助推故宮文化傳承。
  • 文化建設:繁榮創新 堅定自信
    製圖:楊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幅文化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總書記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傳承創新 讓長江文化更加迷人
    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5五周年之際,重慶日報記者走訪發現,我市通過考古、文學、藝術、文旅融合等形式,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數據顯示,近年來,重慶累計完成考古項目391項,出土文物及標本約3.7萬件/套,涵蓋城址考古、巴文化考古、宗教及石窟寺考古、古代產業考古、科技考古等方面。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合川區釣魚城範家堰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2017年上海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財政扶持資金擬支持項目公示
    「藝術品身份證」文化產業誠信建設服務平臺上海愛熹熹防偽科技有限公司1472017010825面向中小企業的建築數據集成管理平臺畢埃慕(上海)建築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1482017010831「衡山和集」  創新體驗型複合業態與上海文化風尚融合發展項目上海例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1492017010835國匠工坊-創意空間上海漢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1502017010838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創業教育視頻平臺上海若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共話文脈傳承 共促文化創新 共創文化興盛——豐富多彩的齊文化節
    祭姜大典、齊文化與稷下學高峰論壇、中國非遺大會、五音戲藝術節等主題活動,相繼在齊文化節期間與大眾見面。2020年9月12日,第十七屆齊文化節暨2020「齊文化與稷下學」高峰論壇開幕式在淄博市臨淄區舉行,時尚、科技、動感、活力,成為第十七屆齊文化節的創新亮點。齊文化節以臨淄區為主會場,淄博市各區縣參與。第十七屆齊文化節策劃了開幕式、創新空間、祭姜、蹴鞠、夜經濟、尋古、探寶、惠民8個板塊56項活動。
  • 科技+文化:創新驅動中國影視產業湧起「新磁極」——從東方影都看...
    原標題:科技+文化:創新驅動中國影視產業湧起「新磁極」——從東方影都看中國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上)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流浪地球》從這裡出發,為中國電影埋下科幻的種子;《封神三部曲》在這裡天馬行空,將家喻戶曉的古典神話演繹成視覺史詩。
  • 弘揚沫若文化 加快推進樂山文化強市建設
    弘揚沫若文化 加快推進樂山文化強市建設 2012年11月19日 00時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