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朋友在電話裡氣呼呼地說:「今天真倒黴,一大早就遇到一個這麼不講理的人,把我給氣壞了!」聽了他的遭遇,發現事情的確令人氣憤。不過,為了緩解朋友的情緒和活躍一下氣氛,我開玩笑地說:「他把你氣壞了,就說明你是壞人啦!因為雞蛋壞了就是壞蛋,蘋果壞了就是壞蘋果,你被氣壞了,你就是壞人!」果然,朋友被我的話逗笑了,一下子心情便好了起來,於是,他慢慢地敘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和最終處理結果。在此,我不去具體羅列朋友的不幸遭遇,只想藉此案例就生活中類似上面玩笑中的語言概念和邏輯作一點分析,以探尋個究竟。
為什麼上面這個場景出現後,被別人氣壞的人不是壞人?或者說,別人不講理,把你給氣壞了,你卻依然還是個好人,而那個不講理的人才是真正的「壞人」?生活中,如果我們把一件物品弄壞了,物品就成了壞物品。那麼,為什麼把人給氣壞了,被氣壞的人並未隨之「變壞」而成為「壞人」呢?哪怕你被壞人毀容變醜了,只要你原本是個好人,你就還是個好人,大家不會改變對你的基本看法。這樣,好人與壞人之間的界限似乎總是如此涇渭分明,其中蘊含怎樣的道理和邏輯呢?
仔細分析後不難發現:原來,物品之壞,首先是指其功能和用途的喪失,也包括物品本身的有毒有害,而人被氣壞只是暫時敗壞了其心情和情緒。特別是,人的心情和情緒是很快能夠修復的。當然,我們不排除物品的功能與用途也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修復,但修復後的物品在人們的心目中就已經是有瑕疵的「舊貨」了,而人的心情和情緒修復後,「被氣壞的人」並不會成為「舊人」和壞人。
或許,故意把物品損毀的人,我們可以稱他或她為壞人,故意把人氣壞的人也可能是壞人。進而,我們還可以發現,就損毀物品這個現象來說,可能是「兩壞」,也即,這個搞破壞的人既把物品變成「壞的」了,也把損毀物品的人自己推向了「壞人」的行列;而把人氣壞了,被氣壞的人並不成為「壞人」,因為故意惹人生氣的人則可能單方面成為壞人,他的行為無論如何也不能直接把對方變成「壞人」,除非受害者隨即也跟著壞人一起做壞事。
我們知道,人們對物品好與壞的評價標準是基於該物品的功能和用途以及其外表是否美觀,而對人的評價在於其行為和品性是否符合道德法律規範。一個物品壞了,是指其失去了使用價值或審美觀賞價值,一個人壞了是指其人品壞了或做出了違反道德法律規範的事情。我們不能用評價物品的標準來衡量或作為評價人的標準,否則,殘障人士都會被無辜地視為「壞人」。因此,一個躺在病床上病懨懨的人也還可能是個好人,一個缺胳膊少腿的人也可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甚至,即便一個好人去世了,後人對其評價依然認為他(她)是個好人,但我們絕不會說一棵病懨懨是樹木還是一個好樹木。因為道德屬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所以,中國人把品性極其惡劣的人視為「豬狗不如」或無異於禽獸畜生,這就說明,道德屬性是人之為人的第一屬性或本質屬性,或者說,道德性是最基本的人性,不道德的人就是喪失了人性的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衣冠禽獸」,這樣的人就不配為人。
這樣看來,只要堅守道德法律底線,堅持與人為善的做人基本原則,我們就具備了人之為人的道德屬性,就可以稱得上是個好人。因為道德屬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所以,一個人只要還擁有道德屬性,其好人的性質就不會因生理或身體變化而改變,哪怕是肉體生命消失了,其好人的口碑依然能夠名垂青史。物品則不同,它們沒有道德屬性,只有短期的使用價值,一旦其功能和用途喪失,就很容易成為被人遺棄的「廢物」。
綜上,你被別人氣壞了,哪怕到了氣急敗壞的程度,只要你沒有觸犯道德法律底線,你就還是個好人,壞人就不會是你。反之,如果你被人氣壞了,而且氣急敗壞,最後意氣用事,觸犯了道德法律底線,你就真要成為「壞人」了。
這說明,氣壞了的人不一定是壞人,但是,人在氣急敗壞後的衝動,則很可能把自己推向「壞人」的行列(儘管可能值得同情),大部分激情犯罪均屬此類型,其教訓不可謂不深刻!你要不想成為壞人,讓壞人永遠不會是你,你就要學會避免被壞人氣壞,尤其是不要氣急敗壞地幹出後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