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年,從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再到多部約束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各項行為的具體「禁令」,幾乎涵蓋了公務員們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麗江的公務員們大餐不敢吃了,公車不敢開了,購物卡不敢拿了,老婆怨氣多了,生活壓力大了,工作動力小了……公務員不好當啊!那辭職吧,可辭了又幹什麼呢?
20:1,這是今年麗江市公務員報考人數與錄取人數的比例,在對公務員各項禁令出臺的今天,麗江的公務員競爭異常慘烈,並再創歷史新高。公務員「金飯碗」的誘惑力,依然不減。
在本次成功報名的人員名單裡,李明侄兒的名字也在其中。李明是麗江一正處級單位的一名正科級幹部,從大學畢業至今,已經當了16年的公務員。這些天,看著侄兒每天為了贏取這場「戰爭」爭分奪秒地看書、做題,李明仿佛看到了16年前的自己。
回顧自己的「仕途」歷程,他不知道侄兒的這個選擇對不對,因為直到今天,他自己也還沒看明白16年前自己報名考公務員的這道人生選擇題,到底是對還是錯?
「金飯碗」,擋不住的誘惑
有人說,公務員考試火爆說到底就是為了謀求一官半職,這與封建社會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官本位」思想息息相關。而在麗江,這個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的邊陲小鎮,這樣的思想尤甚。
李明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工資低、社會地位不高,工作還沒有保障,在父母看來,能當上機關幹部,不僅社會地位高,出人頭地,而且一生都有了保障,於是將未竟的心願寄托在了李明身上。
受父母影響,李明從小便將走仕途當成了唯一的人生理想。「無論是高中還是大學,我都是校學生會幹部,從一開始,對職業的設計就是從政」。1998年從雲南大學[微博]畢業後,李明義無反顧地回到麗江報考了公務員。和大部分考公務員的人一樣,他也是衝著仕途去的,靠不到任何關係,全憑自己的實力。李明如願以償考上了公務員,並且考上的是一實權部門。
考上公務員那天,家裡大宴賓客,李明至今記得當時所有人向他投來的豔羨的目光。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真正工作之後李明才知道,公務員的工作並非都像傳言的「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那樣清閒。
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李明主要負責寫材料,早晨8點多鐘一進辦公室就開始忙。但寫材料領導只是給你略講想法,馬上就要寫成幾千字的材料,領導一看不滿意,就得重寫。為了領導的講話稿熬幾個通宵是常事。
李明沒想到,當上公務員之後的自己會變得這般微不足道:每天就等著領導安排活,好壞也全憑領導一句話。還有填不完的表格,寫不完的材料,不斷的重複性工作讓他覺得沒有創造性……這種反差,李明也有過心理準備。有人私下勸他,「因為暫時不適應吧,時間長了估計也會覺得好,因為甜頭在後頭。」
「作為一份維持生存的工作來說,公務員是很好的選擇。但想要實現理想的話,我找不到落點。」回憶機關工作的箇中滋味,李明自認為自己除了對衣食無憂的生活本身有所嚮往外,心中還是有那麼一點理想,而卻因為恰恰就選擇了不能隨心所欲一展身手的公務員職業,「所以,這就是悲劇產生的原因」。如果說李明當初還有什麼夢想,但現在他的夢想也一點點被打磨平了。「進入機關這個行列和環境,你就像進入了一個大油鍋和金絲籠,慢慢地把你的青春、智慧和活力像在油鍋中熬油一樣一點一點地全部熬盡。」
來到機關不久,李明還發現當公務員,再也不能「隨心意」。讓李明永生難忘的一件事是,來上班後第一次開會,會間,他看到領導茶杯裡的水快喝乾了,很自然地拿了個水壺給領導及開會人員續水,這在他看來最自然不過的一個動作,卻引來了在座一些人異樣的目光,「當時看著有些人看你的目光,感覺有一把刀在刺你,那分明就是在說,『就你會表現』。」從那一天起,李明懂得了一件事:在機關,做任何事,你得如履薄冰,夾起尾巴做人。因為很可能你無心的一句話,就會成為那些和你有競爭關係的人手上的把柄。
「在官場久了,真的會得抑鬱症」
在外人眼中,身為實權部門官員的李明是衣食無憂、風光體面,但李明卻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走這條路。回顧自己16年的公務員生涯,李明深刻體會到官場是一條布滿荊棘的路,「除非你有這方面的抱負和很強的抗壓力,否則在官場久了,真的會得抑鬱症。」
在他看來,一般的公務員在機關裡頭就是普通工作人員,要想出人頭地難上加難。在機關那麼久,李明知道機關的晉升是怎麼回事,一個科員要提為副科需要三年,而且只是享受待遇,而非實職副科,以此為推,如果一個年輕人沒有很好的機遇或者有很硬的後臺,估計一輩子最多能撈個正科或處級也就到點了。
李明自認為算是運氣好了,因為在機關十多年,他沒有碰到特別刁難人的領導,即便如此,在前年,也就是工作14年之後,李明終於熬到了正科級。
官場激烈的職業競爭讓李明覺得「仕途」並不是在外人眼中風光的好職業。在他看來,公務員制度剛性太強,官員價值的實現只有通過職務的升遷來體現。大多官員只有一條道路可走,如果得不到職位上的升遷將會產生焦慮情緒。而官位的稀缺,同僚之間的激烈競爭也會使他產生孤獨無助的感覺,在官場上還時刻擔心競爭對手趁機抓住自己某個弱點把自己搞下去。「官場跟演藝界一樣,是金字塔式的職業,只有混到了塔頂,你才會有良好的感覺,不然你會處處感到壓抑。」李明說。
可能有網友會說你們機關幹部的紀律呢,黨員的黨性呢?其實李明想說的最基本的還是人性,講黨性的幹部有,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當你看到你每天加班加點和一天無所事事得到的報酬一樣,時間久了,你也就會覺得沒什麼意思,你可以玩,我為何不可?至於年終所謂的績效考核工資部分,在機關幹過的都知道怎麼回事,除了有人犯了眾怒,沒有人會為了這個去得罪一個人,這是機關職場規則。
各種「禁令」到,最大變化從去年開始
去年一年,從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再到多部約束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各項行為的具體「禁令」,幾乎涵蓋了公務員們工作生活各個方面,李明也感受到了明顯的變化。
和很多公務員一樣,李明之前一直以為各項禁令可能也就走走形式,但去年以來,他直接感受到,禁令「真的嚴了」,不是假的,不是嚇唬人,不是放空炮,而是切切實實地在改變。重重禁令,讓大大小小官員都有所「害怕」,大餐不能吃了,茅臺不能喝了、公車不敢開了、公款不敢隨意用了、禮品不敢收了、外塊不敢撈了、小金庫不敢發了、辦公面積超標得清退了,甚至領導幹部都不敢在公開場合抽好煙了,有的乾脆戒菸了,稍不留神,抽上支好煙,難說就被別人揪住小辮子……「以前有些油水部門的公務員特別是實權在握的領導,工資基本不動,逢年過節應有盡有,從去年開始,這樣的『風景』已經是舊曾諳了。」
光從自己就職的單位來看,李明就明顯感覺以往的各種宴請沒有了,現在連同事、朋友之間的聚餐都儘量避免,單位附近的餐館黃了不少,生意至少減少了一半以上,特別是一些高檔餐廳,即便有接待也不敢再去,生怕一個不小心,又被人拿來做文章。另外,往年過節單位多少都會發點福利,比如生活用品什麼的,而且雖說公務員沒有獎金,但一般都會發13個月的工資。但是去年一年,單位不僅沒發任何東西,年初單位領導承諾的年底不低於月平均工資的獎金,也沒有兌現。按照李明他們領導的話,那就是「該加的(工資)不給加,想拿的不敢拿,想發的不敢發」。
公車不敢私用,私車也拿來公用
身為科級,單位裡有一輛車基本是李明的「專車」,用於工作自不必說,平時上下班、周末,也基本都是自己自由支配。各種公車禁令相繼出臺後,單位一把手用公車都很小心了,像李明這樣的科級,更是不敢再隨意用公車了,外出辦公用個車,得這個批那個批,經常耽誤時間,有時為了省事,乾脆辦公也動用私家車。李明家有一輛標緻車,之前都是老婆用,公車禁令一出,這輛標緻成了李明的專車,為此,老婆上下班也不方便。本來李明以為公車禁私用的舉措也只是走走過場,但現在看來明顯不是,而且各種信息表明麗江公車改革是勢在必行,因此,他現在盤算著家裡再添置一輛車。對於車型,他更偏向於買輛越野,因為工作中經常得下鄉,路況不好,不是越野還真不適用,但是越野車油耗也大,公車改革後怎麼個補助法,一切都還是未知數,買什麼車型,還真讓他傷腦筋。
就因為這個車的問題,現在李明還真不願意下鄉。因為現在即便單位批了開公車下鄉,有時也只能開個普桑,和那些開著上百萬豪車的村長談事,「底氣不足」。
在李明看來,中央八項規定初衷和效果都是好的。但是,一刀切帶來的問題還是有,一些正常的辦公開支也被大量削減。比如,政府部門很多時候需要外聘一些工作人員,如巡邏隊等隊伍,逢年過節時連一頓飯都不能請他們吃,對這一部分編外的工作人員來說,就非常缺乏歸屬感。
純工資抵不住高物價
過去這一年,在家裡,李明的耳根子一天都沒清淨過,老婆總是在抱怨錢不夠用。
李明以前抽菸基本不用自己買,每年還會有各種購物卡,但是去年一年,各種隱性收入減少了,什麼都得靠工資。全家老人小孩五口人,基本就靠李明和在一企業當會計的老婆的工資,李明3000元多一點的工資,加上老婆每個月近3000元的收入,加起來也就6000元左右,還得供上初中的孩子上學。「老婆每天從菜市場回來,都在說物價高,每次都在抱怨錢不夠用。」的確,麗江的高物價讓李明深有感觸,「現在上頓館子,四五個人隨便點幾個菜,沒有200元是絕對不夠的。」
讓李明心理不平衡的是,不同省份公務員的收入差別很大。兩年前江蘇一科級幹部來麗江考察,飯桌上聊天的時候,談起收入,這名幹部介紹其年薪是30萬左右。「人家一科級幹部年薪都是30萬,而且還是兩年前,而且當地物價、房價和麗江差不多。我和他同樣也是正科級,一個月卻只有3000多一點。人比人,真是氣死人啊!」就李明所知,即便在雲南,也還是有很多地方公務員的工資比麗江的高,「不幸的是,麗江的物價在全省來說都不低。」
和所有公務員一樣,各項禁令之後,李明期盼著國家能給公務員加點工資,然而,全國兩會之後,李明失望了。「全國兩會上,就因為一個委員提了給公務員加工資,便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好在李明住的是父母的房子,之前單位集資建房自己也搞了一套,不用為房子的事情操心。從這一點來看,又比自己的高中同學和軍強了很多。
來自農村的和軍與李明一起考的公務員,只不過和軍進的是清水衙門。工作這麼些年,一個人在城裡,和軍什麼都得靠自己打拼。剛參加工作那幾年,每個月領著1000元左右的工資,還得租房子,刨去生活費外,再也拿不出幾個錢來貼補父母。這樣租房熬了八九年後,趕上單位集資建房,和軍一咬牙,拿出自己好不容易積攢下的3萬塊錢,加上父母東拼西湊,終於湊了個首付買了套小公寓。由於家中無錢無背景,和軍熬到現在,只是個副科,並且一直都在所謂的清水衙門,所以直到現在,和軍都還在為每月還房貸打拼。「比起和軍,我又覺得自己還是不錯了。」
奇怪的是,這段時間,李明發現以前總是蔫扁扁的和軍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還時不時哼點小曲兒,中央對公務員的各項禁令,反倒讓和軍異常振奮,貌似春天就要來了。「以前那些油水部門有那麼多油水可撈,我們『清水衙門』只有乾瞪眼的份,現在大家一個樣,公平。」和軍感覺心理平衡了許多,李明清楚,這也是大部分「清水衙門」公務員的心態。
大環境乾淨了,工作動力卻小了
在內心深處,李明還是喜歡現在這樣一個乾淨的環境,公務員應該越來越好當,貪官越來越難做,
光是減少飯局酒局這一點,李明就舉雙手雙腳贊成,過去經常一周有三四天時間在外喝酒吃飯應酬,也因此喝出了酒精肝,胃也有問題,現在少了各種飯局酒局,自己的身體有了很大改善,回家陪家人的時間也多了,生活變得簡單許多。
在李明看來,如果有一個乾淨的環境,公務員就能拿出更多的熱情和更多的時間投入工作。但是事實卻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
自從各項禁令出臺之後,李明發現自己周遭以前對工作有極大熱情的人,很多現在變得都不愛幹事了。很多人的心態都變成了這樣:幹多幹少一個樣,你幹得越多,問題會更多,不幹,就不會出問題。這樣的心態正在延伸開來。李明對此也深為理解,「很多領導大會小會說,『大家放心去幹,出了問題我們來承擔』,但是一旦真出了問題,誰會給你來承擔,既然大家幹多幹少拿的錢都一樣,那還不如少幹點,既輕鬆心理壓力也不大。」
清水衙門成了香餑餑?
麗江公務員間的消息向來都很靈通,一有風吹草動,整個群裡很快都會知道。從去年開始,李明便陸續聽說了麗江好幾個實權部門一把手請辭的消息,後來幾個一把手都從實權部門轉到了相對輕鬆但在外界看來是「清水衙門」的部門。
「真是搞不懂,放著那麼肥的差事不幹,偏要跑到那些沒人撂的部門。」很多人對此不理解,但李明卻很能體會這些人的心態。說實話,在官場打拼那麼多年,從基層的普通科員到現在的正科級,官場的艱難險阻李明是「深有體會」。有時候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你得衝在最前面,還得有流血犧牲的準備;有時為了一個項目,在飯局上,你拼了命也得陪人家喝個痛快,項目能不能拿到,得看人家喝得高不高興。李明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次陪人喝酒喝到胃痙攣,深更半夜躺在醫院裡輸液,第二天還得爬起來照常工作。
當下全國上下「大老虎」「小蒼蠅」都在打,使得公眾對公務員的印象定格在了「貪汙、腐敗」上,一說起公務員,很多人是一腔的憤與恨。這一點讓李明感覺明顯有點以點概面了,在官場那麼多年,基層也呆過,李明知道那些在一線的公務員其實沒有多少油水,而且還得整天任勞任怨,手機24小時不敢關機,就是生怕有什麼事,有時候半夜都會因為工作從夢中驚醒,絕大多數公務員只能算是「塵埃」而已。「就算當到處級,只要一有事,管他什麼周末、黃金周,經常一個電話就要立馬飛奔去工作,經常半夜一接到電話就緊張得無法入睡。」李明知道,其實現在的官越來越不好當了,很多官員看起來風光無限,但背後的苦衷沒多少人知道。不是擔心工作出問題,就是怕人情世故處理不好。很長時間李明都失眠,人還不滿四十,白髮卻長了不少。
前幾天和朋友聊天,李明訴苦當下公務員不好當,一朋友對此嗤之以鼻:「你呀,不能得了便宜還賣乖,更不能不知道好歹。誰的青春不迷茫?誰的人生不滄桑?要說苦,公務員苦過礦工嗎,他們朝不保夕,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一不小心就會命喪井底,誰聽得見他們的苦衷?」
面對朋友的反問,李明無語了。平心而論,李明也承認,儘管很多公務員特別是最基層的一線公務員工資並不高,但是之前公務員享受的福利是很多行業不可比的。比如,靠那點死工資,公務員很難買得起房,但是很多機關有售價低於市場價的集資房,這對公務員而言無疑是一種變相的福利;年底有一定的獎金;稍微有點實權的部門,逢年過節,各種購物卡、各種土特產,那更是不會少的;有些油水足的單位,更是什麼東西都發。而且很多公務員靠著手中的權力,不用擔心孩子上不了個好學校。
想過辭職,可辭了能幹什麼?
不久前李明參加高中同學畢業20年聚會,這次聚會,讓李明的心再一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震動,甚至讓他有了轉行的思想。
那一次聚會,學習沒自己好、能力沒自己強,高中時代自己最不看好的一名同學,現在在一家房地產公司當銷售負責人,開著一輛奧迪A6,據說住的是300多平米的別墅,那次聚會的費用,由這名同學一人買單。看著昔日在自己眼中的差生談笑風生、志得意滿,李明不禁有些困惑了,想想當初,自己好歹也是班上的尖子生,也是幾十比一招錄進公務員隊伍的人才,房子沒別人的大、車子不敢買,有時置辦件像樣的家具都得前後掂量,最終就落得這種光景?瞬間,李明的心理有了極大落差。
有生以來第一次,李明甚至有了辭去公務員改行的念頭。但是,辭了做什麼?在麗江,本身產業就單一,選擇餘地並不大,不像大城市這樣有更多可供選擇的空間。辭去公務員之後,先不適應的極有可能是巨大的身份反差。當公務員就算錢不多,但工作相對體面,外出辦事,就算沒有前呼後擁、點頭哈腰,別人也會高看你一眼,沒有了公務員身份,面前擺著的,可能會遇到種種冷遇,以前一個電話就能辦的事,現在得跑幾趟還不一定見得到人。最最致命的是,在企業,你辭職了,還有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給你兜底。但身為公務員,你是公僕,辭職可以,淨身出戶,什麼也沒有,一切都得從頭再來。再說了不惑之年再從頭再來,與20多歲的小夥子在職場競爭, 沒有多少人有這麼大的勇氣和自信……想到這一切,李明又退卻了。
最近一年來,李明總聽到同事在自嘲公務員群體是「弱勢群體」,也不斷有人想辭職、想轉行,但是李明敢打賭,就是再出臺一些更詳盡的禁令,麗江的公務員也不會出現辭職潮、下海潮。因為他知道,每個人都面臨著像他這樣的問題和擔憂。
「一眼看到頭的路,我不想走,卻無力改變」
「現在我還不到40歲,但是我今後一直到60歲退休時的路可以一眼看到頭,很平坦。」 李明說,他不喜歡這樣的狀態。
李明很清楚,國家對公務員出臺的各項禁令,旨在讓幹部無處染塵埃,大浪淘沙之後,讓官本位向民本位轉變,讓公務員成為真正的人民公僕。「禁令肯定是有效的,但要長期生效,要讓公務員真正有動力來擔當人民公僕,仍需採取治理手段和改革措施,以內生動力和外部合力協同達成目的。」
在內心深處,李明很希望公務員也能建立起類似企業那樣的用人機制和獎懲機制:能者上、庸者下;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這樣才能激發公務員的內生動力。」李明認為,如果公務員隊伍還是像長期以來這樣幹少一個樣,幹多還是一個樣,那還是無法從根本上激發公務員的積極性。
讓李明遺憾的是,即使上層意識到這個問題,想通過增加待遇或做出一些政策上的變革來刺激政府效率的提升,也感覺有些痴人說夢,「任何東西都有慣性,當你做出的改變無法大到改變慣性,那麼慣性就將持續,效率持續低下,現在來看,這種狀況似乎是順應了民意,其實最終其實是一個兩敗俱傷的後果,政府機關效率低下沒有最低只有更低,裡面工作的人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老百姓在這種曠日持久的低效率中更加以為政府無能,進而更加失去對政府機關的信任。」
李明不滿自己習慣於這種慣性,但卻無奈於沒法改變這種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