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本貓說了18年是註定要吸貓和擼狗的年份。19年儘管也有「驚隊」中的橘貓圈粉,但這部影片才是純粹意義上的「擼狗」。看到影片《小Q》的這張海報時,我下決心決不能踏入電影院半步,只因對貓狗毫無免疫力的本貓受不了此類影片。應邀後猶豫半晌還是管不住自己,坐到了影院的位子上。依然是需要「紙巾」供應的。
《小Q》上映前一方面被人詬病著「炒冷飯」,另一方面又被許多人期待著成為暑期溫情催淚彈(可世事弄人,原定7.25上映的本片因主演任達華先生的意外事件,而改檔至9.20上映)。
面對生活所給予的「一萬點天劫式傷害」,你將如何應對?
有崔洋一導演的2004年的日本版珠玉在前,人們似乎很難不將二者進行比較。其實在觀影之前,本貓就是帶著這種對比的心情來看的,然而,觀影后發現這種對比其實是沒什麼必要的(此處做思考狀)。
兩個影片雖然同是根據日本作家石黑謙吾的小說《再見了,可魯》改編,故事的基本脈絡也大致相仿,但影片基調卻完全不同。
小說是作者用了15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隻小狗的傳記。時間證明,這15年的付出的確有所值。
在日本出版後短短8個月內即創下了13刷的驚人紀錄,一年內就已經被認為是21世紀「感動1億亞洲人心」的超級暢銷好書和21世紀亞洲「賺得淚水最多」的一本書。
而在2004年於日本公映的電影版《導盲犬小Q》,亦是改編自上面的小說,當年也是打破日本本土票房和觀影記錄的影片 。
日劇版,則以7集的篇幅講述了小Q的一生,評分甚至比日影版都高。以動物為主角的電影一向難拍,拍攝時用去了通常情況下五倍的膠捲。
這些不是一部單純描繪動物故事的影視作品,而是一部部謳歌生命以及活生生的存在者的命運的傑作。
如果說日版以溫暖中流露著淡淡哀傷的記錄式手法,細膩地描述了導盲犬小Q的一生。港版則是更多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以人與導盲犬之間相互陪伴和支持的精神,傳遞了一種「大愛」。
任達華、楊採妮、梁詠琪
等到9月,記得去影院,讓我們同這隻身上有著小鳥印記的狗狗,一起奔跑,不見不散!
也同時祝福下任達華先生早日康復,如劇組官宣的那樣:「小Q」與大家一起,等待「爸爸」回來。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方式轉載,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