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一向是我們的菜單裡必不可少的,菠蘿咕嚕肉、鍋包肉、粉蒸肉、水煮肉片、梅菜扣肉等等,還有各種餃子餡、餛飩餡、包子餡,現代社會你可能沒見過豬跑但你一定見過豬肉做的菜。
豬肉是真香,但是在大部分人印象裡,豬是真臭。有多少媽媽說自己孩子房間特別亂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再不收拾你這屋子就變成豬圈了」。
見過豬圈的,現在回想起來大概就是很髒很難聞,充斥著豬「哼哼」的聲音,地上都是溼溼黏黏的,豬的身上沾滿溼泥,還有豬用鼻子拱地,有豬把整個臉都埋進私聊裡。
沒見過豬圈的,想到豬「好吃懶做」的形象,聽著別人的語氣和描述,也能想像出來豬圈的樣子。
豬在我國的形象一直是富貴吉祥的,人人都想在家裡放一座金豬供著。但是豬在生活中卻一直是「蠢笨」、「髒懶」、「肥胖」、「只吃不動」的代名詞。
但是豬還真不是我們想的這樣,豬的智商、生活習性等等,每一個都能讓人大吃一驚。
智商美國的一位科學家經過實驗發現,豬的智商在全球可以排到第十位到第十二位之間。平均智商在70-85之間,相當於3到5歲的幼兒。
研究人員對豬的認知力、記憶力、共情能力、學習能力做了實驗。
「鏡子實驗」是經常對動物們做的一個實驗,考察動物們的認知力。豬在這一實驗上表現非常好,它們面對鏡子時很快就意識到鏡子裡的就是自己,會對著鏡子觀察自己。通過鏡子尋找房間中的食物,它們平均只用了23秒。
在記憶力上,發表在《應用動物行為科學》上的一篇論文指出,豬在接觸新鮮事物兩天後,最快也要五天才能忘記。如果它們受到驚嚇,它們可能終生不忘。
它們還能做記憶關聯,實驗中,豬A找到了食物儲藏地,而豬B沒有找到時。一旦豬B意識到豬A已經獲得了食物,豬B就會跟著豬A去尋找食物。而豬A也會想辦法不讓豬B找到食物儲藏地。
豬表現出比其它動物更優秀的共情能力。它們看到夥伴開心,它們自己也會開心地玩耍、嚎叫;當夥伴表現出失落或者害怕,它們自己也會戰慄、尾巴下垂甚至想要逃跑。
豬經過訓練可以表演馬戲團所有的把戲,比如跳圈、趕羊等等,還會跳舞、繪畫。與狗相比,豬的訓練時間比狗更少。
愛乾淨
豬其實是很愛乾淨的動物,在野外生活的豬吃個果子都要自己去溪邊洗乾淨。它們經常在泥潭打滾其實是因為它們皮膚上汗腺很少,需要在泥潭裡打滾保持自己體表的清涼。
但除了這個,其它方面豬跟髒這個詞一點都掛不上邊。
豬會把自己的床用乾爽的草仔細地鋪好,排便它們會選擇在離床很遠又陰暗的地方。 不會在自己的床周圍排便。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在自己床周圍排便。
豬會在床周圍排便的原因是:這個地方豬比較多,大家會搶奪更溫暖的地方。為了佔住自己這個溫暖的地方,就不會去遠的地方排便。
而豬圈,正好就是讓好幾隻豬住一起。而且豬圈又小,根本就沒有那麼大的場地讓豬保持自己的乾淨。
所以不是人家豬想這麼髒,這都是生活所迫。
肥胖之前「豬的體脂率只有15%,比人低得多」這句話,讓大家知道,再也不能說你胖得跟個豬一樣了,因為你比豬還胖。
其實豬的體脂率沒有低到那麼誇張,經過對不同的豬的脂肪率的測定,這個測定是考慮到皮肉中含有的脂肪的。得到的結果是9.3%到24.3%,平均18.2%。
這和人體脂肪率是差不多的,所以不要看人家豬動不動就長個二三百公斤,看起來很胖,但是人家真的不胖。
在歐洲的一些地區,人們喜歡一種可食用菌類,黑松露菌。這些黑松露菌深入地皮之下25釐米左右,而豬在6米遠的地方就可以聞出來。
經過訓練,有些豬已經發揮了緝毒犬的作用,正式晉升成緝毒豬。
但是因為我們長期的食肉習慣,而且豬的繁殖力和出欄速度都很快。一頭仔豬只需要四個月就可以出欄食用,所以豬到現在在人們的印象中,還只是「主要的肉用養殖動物」。
實際上我國本土的豬都快吃滅絕了!兩頭烏,也就是金華火腿腸主要用豬。合川黑豬、成華豬,也就是回鍋肉的最佳材料。大花白豬,也就是烤乳豬的專用豬種。數量都只剩幾百到幾千頭了。
沒想到有一天,真的連豬都要吃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