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A說:中年夫妻哪有力氣吵架,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孩子,老人不生病就謝天謝地了。結婚久了,兩公婆就像兩個高級合伙人,只要公司能正常運轉,誰有閒功夫成天開會。
朋友B不同意:中年夫妻不吵架,只因未報興趣班。
每次一提要給娃報這個那個興趣班,家庭辯論會+冷戰+熱戰就交替著來。她家女兒目前在學鋼琴和舞蹈,老公的意思是女孩子不用學那麼多,讀書已經很辛苦了。而她還想給女兒報個聲樂,這樣就是妥妥的文藝骨幹了。
從經濟學角度看(薛教授上身),報興趣班屬於投資行為,需要出資、出力(得有人管接送,還得督促完成課後作業),合伙人之間產生分歧是很正常的。
最近在看央視教育紀錄片《起跑線》,有一集就講了幾組家庭因為興趣班而產生的分歧。
北京小學二年級學生湯笑嫣,有一個極為雞血的全職媽媽。從2歲起,笑嫣上過的興趣班,大大小小不下20個,花掉的錢超過了20萬。他們家雖然是地道的中產家庭,有車有房,住在北京三環內,但負擔這麼多興趣班還是有點吃力。
紀錄片的拍攝時間是2017年暑假的最後一周,湯媽正打算給女兒再加一門邏輯思維班。當然,這事得跟湯爸商量,畢竟出錢的人是他。
爸爸是不支持給女兒報這麼多興趣班的。一方面目前孩子本身已經報了很多班。包括尤克裡裡,聲樂,西班牙語,舞蹈,鋼琴,英語等,女兒都沒有空餘時間了。另一方面,報這麼多班也確實太費錢。作為家裡賺錢的主力軍,爸爸覺得壓力山大,帶不動了。
媽媽張微是個非常強勢的人。她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不可。
她先是告訴老公,自家女兒報的課外班一點都不算多,跟人家比起來,他們家都算少的。他們不能讓女兒輸在起跑線上。
湯爸態度很好,但是沒鬆口。
張微又說,現在多學點,多吃點苦,以後長大了就可以自由地玩了。女兒笑嫣此時蹦出來,幫腔道:對的,我學了以後,長大了就可以出國玩了。
What?現在努力學習,等長大了就可以自由玩了?太天真了,孩子!你現在學得越努力,你將來就越有可能去大廠996或者007,到時候別說玩了,能有時間睡覺就不錯了。
身為打工人的湯爸早就看穿了一切,但這種話顯然不能說出來打擊閨女。他說:不學習,也可以出國玩啊。
老婆反駁:學好了才能自主。像你現在請個假都很費勁,就是因為小時候沒好好學。
女兒一邊偷笑,一邊說:你不是也沒學好。(指媽媽)
張微坦然背鍋:對,我也沒學好。所以媽媽才讓你學。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媽媽為了讓孩子學興趣班,把自己和爸爸塑造成一對學渣,自己不學好就指著孩子學好呢。
可問題是,總有一天女兒要面對社會,到時候她就會發現,親爹某種程度上說已經達到了職場天花板。無論她學習有多好,想單憑打工在北京三環內買套房子,安個家,可太難了!
學習好,長大了就能想怎麼玩就怎麼玩,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只能騙騙小孩。這個媽,長期這麼忽悠娃,等娃有一天發現學習壓根不是解決一切煩惱的靈丹妙藥時,不知道會不會叛逆。
見湯爸依然不為所動,張微氣呼呼地說:咋跟你就是說不通呢!我不管,我就是要報。不行我把買護膚品的預算拿出來吧!
這是在拍紀錄片,雙方還是有所收斂的,不然我估計雙方就該吵起來了。
湯爸在鏡頭前慫了吧唧地說:其實媽媽很多時候找我商量,也就是通知我一下。即便我說不行,最後還是她拿主意。她特別有主意。
爸爸反對無效,沒有決策權,但是他可以消極抵抗。
湯笑嫣周末上興趣班,從早上8點到晚上5點,4個興趣班連軸轉,分別在不同的地方。母女倆除了在上課就在趕去上課的路上,經常為了趕公交而一路狂奔。
即便如此,爸爸也絕不開車送送她們。(湯爸,這是我最後的倔強。吵不過你,當我空氣,那我就當空氣,放空自己)
父母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那孩子又是怎樣的呢?
湯笑嫣整體給人感覺還是比較外向的。並不像那種上了很多興趣班,最後上啥課都提不起興趣的孩子。她對於上課,總體感覺還是積極正面的,笑嫣唯一不喜歡的是聲樂課,因為那個3小時太累了。
但是這孩子,似乎把興趣班當做了社交的地方。她評價一個課好不好都是以好玩和不好玩為標準的。
笑嫣本來就是個小孩,貪玩無可厚非。但給我的感覺是,這孩子沒有機會正兒八經地玩,更沒有機會和同齡小朋友一起玩。她能洞察到媽媽在教育上的焦慮,所以她壓抑了自己玩的需求,去迎合媽媽報班的需求。
她非常注重從興趣班中獲得的一點點樂趣,性格外向的她,極有可能把興趣班當成了社交、娛樂的地方。(俗稱玻璃渣裡找糖吃)
這就十分坑爹了。父母每次問她你要不要繼續上,她都會堅定地表示要上。但是人家上課是為了學知識,這娃是為了玩……
紀錄片裡另一家的父母在對待孩子的興趣班上觀念倒是比較一致。候家是一個二胎家庭。哥哥侯馬龍讀小學四年級,妹妹侯馬雅讀小學二年級。他們家也在北京。
候爸候媽的觀點是,只要孩子願意學,興趣班就得報。兄妹倆分別報了武術班、街舞班、繪畫班、足球班等班。
兩個孩子口頭上對興趣班都很有興趣,但是練起來卻並不起勁。街舞、足球這些都要靠平時練習的項目,他們都沒怎麼好好練,寧願多打兩把遊戲。
父母報了八萬一年的街舞班,滿以為娃能跳出點名堂,讓經紀人給選上。顯然,一邊打王者一邊隨便跳跳的小孩滿足不了父母這個要求。
侯馬龍踢足球也踢得不行,輸了一場又一場。在又輸了一場比賽之後,候爸候媽就吵起來了。
候媽說:足球上要想孩子突出,家長得付出得比孩子還要多,你得去練。
估計此時候爸內心是崩潰的,都一把老骨頭了,還讓我踢足球?他不甘示弱:足球是一個集體項目,不是一個孩子的問題。
媽媽繼續拱火:那龍龍自身也有問題,他都不敢上去。
爸爸露出孺子不可教的表情:教練讓他守住門那一塊……
看起來,這夫妻倆自己對興趣班也不太了解,純聽機構老師忽悠。
孩子壓根都不好好練,機構老師還一個勁兒地說:你孩子很有天賦,以後可以去北京國安青訓隊,全天踢球。媽媽問:那整天踢球,學習怎麼辦呢?機構老師繼續忽悠:上午學習下午踢球啊,學習肯定要學好的。
街舞老師也堅定地說:繼續學下去當童星當明星都是可能的。(我看是只有娃繼續學,你們才好收學費吧)
不過最後他們還是決定停掉一切興趣班,原因是孩子經常趕興趣班,成績拉下很多,作業都不完成。夫妻倆一合計,也不可能把興趣班學成專業。最後跟兒子商量好,還是先把學習搞上去。
好傢夥,幾十萬的培訓班就這麼白上了。
但是侯家這倆孩子最大的問題,其實倒未必出在興趣班上,在整個紀錄片拍攝過程中,孩子們一有空就玩手機,這種狀態學什麼都很難學好。
這興趣班,上得好了,能讓孩子學到一技之長,學會一樣才藝,學得不好,就是吵架之源,夫妻感情殺手。
中年夫妻,都不容易。主張報班的一方應該想想,對方可能真是想讓孩子輕鬆一點,畢竟孩子將來還有好長好長的路要走,有一個辛苦的童年也不代表就能有一個輕鬆的成年。
主張不報班的一方,也要換位思考一下,另一半不買衣服不買包,省吃儉用的還要辛苦接送孩子,容易嘛,這世上除了這個人,還能有誰對你孩子這麼上心?
理解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