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中國,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屬相,你屬龍,他屬蛇,我屬馬等等。欲知一個人的年歲幾何,只要問一下他的屬相便大概知曉了。
隨著新春佳節的日益來臨,由於華夏民族的傳統習慣,人們都愛說2015年是羊年,也就是說凡是2015年2月19日(農曆乙未年正月初一)以後出生的人都屬羊。而追溯屬相生肖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自然會引出些許話題。
十二生肖來歷的文獻考證
我國自帝舜時代就開始使用天幹十個符號和地支十二個符號相配合的「幹支紀年法」,以動物紀年的方法最初起源於我國古代西、北部從事遊牧的少數民族中。《唐書》載:「黠戛斯國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據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考證云:「益北狄俗初無所謂子、醜、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至漢時呼韓邪(單于)款塞人居五原,與齊民相雜,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漢代蔡邕《月令章句》中記載:「大橈採五行之情,佔鬥綱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支。幹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橈是黃帝時代的大臣,這裡的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幹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數。幹與支按順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為第六十對,正好幹、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開始,這一循環稱為一個甲子。其中,每個天幹出現六次,每個地支出現五次。
十二生肖最早見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小雅·車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又見於《禮記·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氣。」十二生肖之說,究竟產生於何時?有史料云:它最晚應形成於漢代。其依據是東漢王充《論衡·物勢篇》云:「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云:「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種生肖名。加上東漢趙曄《吳越春秋》中有「吳在辰,其位龍。」恰好補上了「辰龍」,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見在東漢時十二生肖即已經形成。至於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出現。北史《宇文護傳》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內容是:「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由此可見當時民間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記錄人的生年了。
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即1975年12月間,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第11號秦墓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上千支竹簡。其中《日出·盜者》清楚地記載著用生肖佔卜盜賊相貌特徵的文字。這一奇蹟的出現,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就使用十二生肖了。因為第11號秦墓,據考證葬於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因而有專家說:我們的祖先用生肖紀年,遠在秦始皇稱帝之前就開始了,而且具體地指出「始於夏,流傳於商周。」近年在神農架地區發現的漢族創世史詩《黑暗傳》中有一個講述幹支來歷的故事:「開天闢地之初,玄黃騎著混沌獸遨遊,遇到女媧。女媧身邊有兩個肉包,大肉包裡有十個男子,小肉包裡有十二個女子。玄黃說:『這是天幹革命地支神,來治理乾坤的。』於是,為他們分別取名,配夫妻,成陰陽。男的統稱天幹,女的則為地支。」這一創世神話故事,講幹支,講玄黃神、女媧神,講乾坤陰陽,將幹支的「身世」推溯得十分久遠。但如何引證,恐尚待史學和文物學者進一步探究了。
從文獻記載來看,黃帝時代就有十二地支,它跟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關,最早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殷商時期發明了甲、乙、丙、丁等十個計算與記載數目的文字,後來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稱為天幹,並使之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丑等,用於計年、月、日、時。
相傳以十二種動物取代十二地支,來代表十二個月令,是漢朝東方朔的傑作。有明確記載的是東漢王充所寫《論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種動物的名稱。用十二生肖來計年,也起於東漢。清朝趙翼所著《陔餘從考》也指出這一史實。
至於為什麼要選定十二種動物作標誌,則有著天文學的背景。在原始時代,先民們體驗著寒暑交替的循環往復。宋代洪皓《松漠紀聞》載:「女真舊絕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紀年,問則曰『我見青草幾度矣』,蓋以草一青為一歲也。」宋代孟珙《蒙韃備錄》也記:「其俗每草青為一歲,有人問其歲,則曰幾草矣。」年又有觀天者發現月亮盈虧周期可以用來丈量歲的長短,發現十二次月圓為一歲,這一發現,是初期曆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視為傳達天意的「天之大數」。天幹需地支為伴,日月相對,天地相對,就非「十二」莫屬了。《周禮·春官·馮相氏》中也記載:「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時間的分割以十二累進,一紀十二年,一年十二個月,一日十二時辰。《國語·晉語四》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說,《後漢書·荀爽傳》:「故天子娶十二婦,天之數也;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另外,《法苑珠林》引《大集經》對十二生肖的由來也做了記敘:「閻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並是菩薩化導。人道初生,當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故漢地十二辰依此行也。」《大集經》還記有十二生肖輪流遊行的故事,但其中無虎而有獅子,因此有人認為,十二生肖是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的,以虎代獅,可能與中原不產獅有關。
十二生肖排序的典籍記載
我國古代既然以十二生肖紀年,那必然要有個先後順序。
南朝沈炯創作的《十二屬詩》就明確記載了生肖的排序:「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虎嘯坐空谷,兔月向窗開。龍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猴慄羞芳果,雞砧引清懷。狗其懷屋外,豬蠡窗悠哉。」這首詩在首字按序嵌入了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種動物的生性特點,起到畫龍點睛之作用。明朝大學者胡儼撰寫的另一首十二生肖詩,不僅依次嵌入生肖名,而且一名一典,頗有情趣。詩云:鼷鼠飲河河不幹,牛女長年相見難。赤手南山縛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驪龍有珠常不睡,畫蛇添足適為累。老馬何曾有角生,羝羊觸藩徒忿嚏。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雞空自老林邱。舞陽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東頭。詩中首句的「鼷鼠」即水鼠,次句的「牛女」指民間牛郎織女的傳說。第五句的「驪龍」是龍的一個種類,其頦下有寶珠一顆,故謂之驪龍。第八句的「羝羊」指公羊,「觸藩」意思是羊角觸抵籬笆。第十一句的「舞陽」指漢高祖劉邦封名將樊噲為舞陽侯,他曾在江蘇沛縣以宰狗為生。最後一句是指漢武帝丞相公孫弘,當年曾在東海放過豬。
也有人認為,十二生肖首先出現於記時。一晝夜是二十四小時,古代天文學家將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同時他們在觀天象時,依照十二種動物的生活習慣和活動的時辰,確定十二種動物順序。明代郎瑛在他的《七修類稿》中就記載了根據時辰確定的十二生肖的具體順序:夜間十一點至次日凌晨一點,屬子時,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靜,頻繁活動之時,稱「子鼠」。凌晨一點至三點,屬丑時。牛習慣夜間吃草,農家常在深夜起來挑燈餵牛,故稱「醜牛」。凌晨三點至五點,屬寅時。此時晝伏夜行的老虎最兇猛,古人常會在此時聽到虎嘯聲,故稱「寅虎」。清晨五點至七點,屬卯時。天剛亮,兔子出窩,喜歡吃帶有晨露的青草,故為「卯兔」。早晨七點至九點,屬辰時。此時一般容易起霧,傳說龍喜騰雲駕霧,又值旭日東升,蒸蒸日上,故稱「辰龍」。上午九點至十一時,屬巳時。大霧散去,豔陽高照,蛇類出洞覓食,故作「巳蛇」。中午十一點至一點,屬午時。古時野馬未被人類馴服,每當午時,四處奔跑嘶鳴,故稱「午馬」。午後一點至三點,屬未時。有的地方管此時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時候,故稱「未羊」。下午三點至五點,屬申時。太陽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時啼叫,故為「申猴」。下午五點至七點,屬酉時。太陽落山了,雞在窩前打轉,故稱「酉雞」。傍晚七點至九點,屬戌時。人勞碌一天,閂門準備休息了。狗臥門前守護,一有動靜,就汪汪大叫,故為「戌狗」。夜間九點至十一點,屬亥時。夜深人靜,能聽見豬拱槽的聲音,於是稱作「亥豬」。就這樣,一天的時辰和動物搭配就排列了下來: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後來人們把這種紀時法用於紀年,就出現了十二生肖及其排序。對十二種動物配十二時辰的順序,還有一類似的說法。據說天地生成於子時,生之初,沒有縫隙,氣體跑不出來,物質無法利用,被老鼠一咬,出了縫隙,才使氣體跑出來,物質便能利用了。老鼠有打開天體之神通,子時就屬鼠了。老鼠打開了天地之縫,牛便出來耕耘在地,於是丑時就屬牛了。傳說人生於寅,「寅」字有敬畏之意,古時人最怕老虎,寅時便屬虎了。卯時已經進入清晨,但太陽還沒有出來,照亮大地的還是月亮,而月宮中唯一的動物是「玉兔」,於是卯時便屬兔。傳說辰時正是群龍行雨的時候,此時自然屬龍了。蛇善於利用草掩藏其行蹤,據說巳時蛇不在人行走的路上遊動,不能傷人,所以巳時屬蛇。午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剛欲產生,馬跑離不開地,是屬陰類動物,故午時屬馬。傳說羊吃了未時的草,並不影響草的再生,未時就屬羊了。申有「伸」的意思,而猴子最善於伸屈攀登,故申時屬猴。本時雞開始歸窩,此時當屬雞。戌時天漸漸黑了,狗開始「工作」,看家望門護院,這時就屬狗。亥時已入夜,萬物寂靜,天地混沌,而豬和天地混沌一樣,除「吃」以外一無所知,亥時自然就屬豬了。
而宋代洪巽在他的《暘谷漫錄》對此進行了詳細記述:「子、寅、辰、午、申、戌俱陽,故取相屬之奇數以為名的鼠、虎、龍、猴、狗皆五指,而馬單蹄也;醜、卯、巳、未、酉、亥屬陰,故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的牛、羊、雞、豬皆四爪,兔兩爪,蛇兩舌也。」由此可以看出,十二種動物按足趾奇偶排列為:牛四趾,為偶;虎五趾,為奇;兔四趾,為偶;龍五趾,為奇;蛇無趾卻兩舌,為偶;馬一趾(單蹄),為奇;羊四趾,為偶;猴五趾,為奇;雞四趾,為偶;狗五趾,為奇;豬四趾,為偶。十二種動物中,只有鼠最特殊,前足為四趾為偶,而後足又五趾為奇。這樣,原是奇、偶全佔,因此就排在了十二種動物首位了。
十二生肖排序的民間傳說
在我國民間,對十二生肖的排序有著許多傳說。
陝西省臨潼驪山人祖廟的西北方有一巨碑,上面刻有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種動物的形象,人稱「十二像石」。這塊「十二像石」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古時候,先有天幹與地支配合的「幹支紀年法」。在實踐中,我們的先祖覺得幹支紀年法比較複雜,不易在民間流行。於是,有人建議以十二生肖來紀年,這一建議得到了黃帝的首肯並命倉頡具體承辦此事。這年正月初一,即召令天下所有動物到黃帝宮殿前候選。動物們獲悉此訊,個個歡呼雀躍,紛紛爭先恐後準備赴會。其中牛知道自己腿腳遲緩,便在大年三十晚上就離家動身,結果趕了個第一名。第二個趕到是虎,第三個是兔,第四是龍,後邊排著是蛇、馬、羊、猴、雞、狗、豬、鼠。龍本來生得威風凜凜,渾身鱗甲,閃光發亮;雙目溜圓,宛若明燈;銀髯金須,隨風飄拂;虎蹄鷹爪,駕霧騰雲。美中不足的是頭頂光禿禿的,似乎缺了點什麼。當龍剛從潭中躍出水面時,一眼發現了大公雞。只見大公雞不僅羽毛漂亮,而且頭上還長著一對美麗的角,不由地抨然心動,上前向大公雞借頭上的角。大公雞搖了搖頭說:「不成,我明天還要參加生肖競選大會呢!」龍說:「你的角長在頭上也是多餘,就憑你那一身五彩斑斕的彩衣,就準能入選。」大公雞愛聽奉承聽好話,有心把角借給龍,但還是捨不得。正在這時,爬來一條大蜈蚣說:「雞大哥,你就把角借給龍大哥吧,你要不放心,由我做保怎麼樣?」大公雞見有蜈蚣做保,便答應了。龍萬分歡喜,並滿口應承生肖競選大會後立即將角還給大公雞。再說老鼠與貓本來是一對好朋友。貓貪睡,臨赴會前,貓對老鼠說:「明天一早你叫我一聲好嗎?」老鼠點點頭說:「好,我一定叫你。」就這樣,貓放心去睡大覺了。老鼠一覺醒來,天已經不早了。它趕緊去叫貓,見貓睡得正香,心想:何必多一個競爭對手呢?便撇下貓獨自走了,結果是最後一個到場的。
生肖競選大會好不熱鬧!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樹上棲的全都聚到了一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黃帝按到達的先後順序選定了十二種動物,並給它們排次序。黃帝心想:牛雖笨拙,但身材魁偉健壯、力氣大,又來得最早,決定牛排首位。老鼠長得不起眼,來得也最晚,應當排在最後。黃帝話音剛出口,老鼠靈機一動,趕忙跳到黃帝面前說:「要說大,還得數我。不信請讓老百姓鑑定一下。」黃帝聽了老鼠的話,覺得好笑: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便說:「我們既然是為百姓選生肖,自然由百姓來鑑定一下更好。」於是傳下旨意,讓十二種動物都到街上去走一趟。牛上了街,人們對它很友好,有的摸摸頭,有的讚揚幾句,卻沒有一個人說牛大的。這時,老鼠突然竄上牛背,把人們嚇了一跳。只聽人群中有人驚呼:「哎呀!大老鼠!」也有人叫到「這隻大老鼠從哪兒冒出來的?」人群的喊叫讓老鼠得了逞,黃帝不好違言,只好將老鼠排在十二生肖的第一位。
在十二生肖競選大會上,老鼠不僅入選,而且排在首位,自然十分得意。回家後,見貓剛剛睡醒,便說:「貓兄,生肖大會開完了,我被選為第一。」貓一聽急了,吼道:「什麼?你為什麼不叫醒我?你這個心術不正的壞東西。」說罷,便猛撲向老鼠。老鼠見貓真的翻了臉,嚇得慌忙逃回鼠洞。從此,貓和老鼠就成了冤家對頭,一直延續到今天。
再說大公雞被排在龍的後面,心裡很不服氣,後悔自己真不該把角借給龍。散會之後,大公雞急忙去找龍討要自己的角。龍見了大公雞自知理虧,可又不想把如此漂亮的角還給它,猛地跳進身邊的深潭,躲起來了。大公雞不會水,只好去找做保的蜈蚣。蜈蚣說:「你還得找龍去討要你的角,他硬是不還,我有何辦法?」說完,蜈蚣也躲了起來。從此,大公雞頭上沒有了角,只留下紅紅的雞冠。每天早晨登上高處大叫:「龍哥哥,角還我!」平時,到處用爪子刨尋蜈蚣,只要見到蜈蚣就啄。
十二生肖選定並排列次序後,黃帝便命創造文字的倉頡,把十二種動物名刻在石碑上,一直流傳至今。
十二生肖的禁忌與崇尚
在我國民間,蛇被看作是五毒之首,令人生厭。所以。凡屬蛇的,都不說屬蛇,而雅稱之為「小龍」。我們的東鄰日本也有類似的風俗,日本人對家豬缺少好感,故豬年不稱「豬年」,而改稱「野豬年」。對豬年生的人可不能說「你屬豬的」,否則,就是心上人也會生氣的。所有這些,都是歷史上生肖禁忌的表現。
在我國古代,忌諱隨處可見。在生肖忌諱中,皇帝的生肖動物則要屬成為全國的大忌了。歷史上也曾發生過許多關於生肖禁忌與崇尚的荒唐故事。
北宋時,徽宗趙佶屬狗,兵部侍郎範致虛拍馬屁,上奏說:「十二宮神,狗居戌任,為陛下本命。會京師以屠狗為業者,宜行禁止。」於是,徽宗下詔令天下「禁止殺狗」。而狗肉在那時如同今之牛羊肉,是重要肉食之一,民間流傳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聞到狗肉香,神仙要跳牆」、「不食狗肉,不知天下大味」的俗語。太學生聞聽徽宗下令禁殺狗,便聚眾去宮門抗議,質問道:「神宗皇帝(即徽宗之父)生於戊子年,為何當時不禁養貓?」措辭雖然尖刻,但出語巧妙,徽宗皇帝也無可奈何。
元朝時,蒙古人還不習慣於以幹支紀年。行文仍寫鼠兒年、兔兒年、羊兒年。生肖觀念甚重。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雖是個開明君主,但有一年也忽然降旨:在大都(今北京)城內外,禁止倒提雞。原因是雞是他的屬相。
明朝時,武宗朱厚照屬豬,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便詔令全國「嚴禁畜豬」:「即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如有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元充軍。」此旨發布後,全國幾乎豬崽斷種,以至第二年清明節時皇家要用牛、羊、豬三牲來祭祖,竟連一頭豬也找不到了。後在朝廷文武大臣及黎民百姓的強力反對下,武宗才不得不把這道令人啼笑皆非的詔令廢除。
清朝時,慈禧太后屬羊,她忌「羊」字。御膳房做菜用的羊肉,都改稱「福肉」、「壽肉」。同治年間,梆子名伶侯俊山在宮內侍演《玉堂春》,蘇三起解時有句唱詞「我好比羊入虎口有去無還。」慈禧一聽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停戲,並要嚴懲。太監李蓮英再三解釋和說情,那名伶才算倖免於難。後來,這句臺詞就改為「我好比魚兒入網有去無還。」慈禧不僅忌羊,還忌羊的反義詞。北京頤和園西側有個六郎莊。有一天,慈禧登頤和園萬壽山觀景,順手指著園外問:「那叫什麼村子?」隨人忙答「六郎莊」。她一聽,又頓時火起:「好啊!六狼莊,一條狼進來羊都抵擋不住,如今六條狼在園外,你們眼瞅著不管,都是白吃俸祿的!」隨人哭笑不得,也不敢解釋,無奈,只好把六郎莊改名太平莊。
與禁忌相反,也有尊崇的。五代時,蜀主王建是屬兔的,他便命人將諡寶璽紐的龍頭改刻成兔首相。這方諡寶,幾十年前在成都王建墓已被清理出土。這在歷代帝王的璽印中是獨一無二的。
生肖禁忌,在民間主要表現在婚俗上。男婚女嫁,往昔是很重屬相的。若一個屬豬,一個屬猴,就被認為不宜成婚,說是「豬狗不到頭」,即不能白頭諧老。一個屬虎,一個屬蛇,也不宜結合,否則會爭鬥不已,兩敗俱傷。有首《生肖禁忌歌》,上個世紀,年紀稍長的人多能背誦。歌詞是:「古來白馬犯青牛,羊鼠相交一旦休;猛虎見蛇如刀錯,兔兒遇龍淚交流。金雞玉犬莫相見,亥豬一生怕猿猴。」用生肖禁忌來指導婚配,顯然是一種迷信。還有的認為馬年不能結婚,否則,結了婚也會踢散的,更是荒唐。但是用禁忌歌來探尋生肖的起源,不失為一份可供參考的資料。
禁忌歌反映的是牧業與農村中可見的生活畫面。在草原上,牛馬成千上萬,卻各自為群,不相混雜,青牛白馬攏不到一起。故有「風馬牛不相及」的古老成語。羊與鼠也有矛盾,草盛羊壯,鼠必少見,反之,鼠盛則草衰,草衰則羊飢。有趣的是這裡不是貓、鼠相忌,可知,鼠入生肖之時,貓還不曾家養,鼠也不是重要家害。龍為司雨神物,草原上兔窟淺陋,一遇大雨滂沱,兔境慘然。雞犬相鬥,是農家常見景象。豬和猴,也不可能養到一個圈裡。從禁忌歌中生肖動物的關係來看,十二生肖反映的是遊牧與農耕並重時代的景象,大概早在遊牧時代已肇其端了。
十二生肖銅像獸首——圓明園之魂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又稱為圓明園獸首、圓明園紅銅獸首、圓明園獸首銅像等,是原中國清朝皇家園林圓明園海晏堂前噴水池的一部分,有「圓明園之魂」之稱。
早在18世紀中期,乾隆皇帝擬在圓明園東邊一塊狹長的地帶造一座豪華的西洋花園,委託宮廷畫師義大利人郎世寧負責設計。郎世寧原本是要建造西方特色的裸體女性雕塑,可是乾隆皇帝覺得這有悖中國的倫理道德,所以勒令重新設計。郎世寧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後,提出了「十二生肖銅像獸首噴泉」的設計思路並獲乾隆帝恩準。然而,當設計完成後,郎世寧發現清宮廷內竟然沒有一個工匠懂得青銅器製作方法,後來他和眾工匠查閱典籍,並請法國人蔣友仁監修,費時費力最終終於造成。
「十二生肖獸首」是人身獸首,高50公分,身軀為石雕穿著袍服的造型,獸首選材為精煉紅銅,雕刻精細,獸首上的褶皺和絨毛等細微之處,都清晰逼真,為清代青銅器中的精品,歷經百年而不鏽蝕。建成時被設置於圓明園西洋樓海晏堂前的扇形水池噴水臺南北兩岸。水池正中有一個高約兩米的蛤蜊石雕,兩岸呈八字形各排出6個石座,每一座石上雕刻著身穿袍服的獸首人身像,按中國十二生肖規律排列,每側各六個,南岸依次為子鼠、寅虎、辰龍、午馬、申猴、戌狗,北岸依次為醜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雞、亥豬。這些肖像皆獸首人身,頭部為銅質,身軀為石質,中空連接噴水管,每隔一個時辰(兩小時),代表該時辰的生肖像,便從口中噴水,即子時(23時至次日1時)時分,鼠首銅像口中噴射水柱;丑時(1時至3時)時分,牛首銅像口中噴射水柱……水柱呈拋物線狀注入池中。正午時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時湧射噴泉,蔚為奇觀。人們只要看到哪個生肖獸首口中噴射水柱,就可以知道時間,故人們稱這些人身獸首為「水力鍾」。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組成聯軍發動侵華戰爭,於鹹豐十年(1860年)8月軍攻入北京。為了迫使清政府儘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藉口,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將圓明園內無數珍寶劫掠一空,掠走了十二個青銅獸首,致使這批國寶流失於海外。
十二生肖像是展現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藝術珍品,在國際上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鑑賞價值。當年侵略軍搶劫時,也是將其作為最珍貴的寶物對待的。得到它們的,也是有特殊身份的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獸首銅像首次公開拍賣,於紐約舉行,當時拍賣品是馬首,由中國商人王定幹購得,後來王將銅像售予一位臺灣商人。2007年9月,何鴻燊在蘇富比拍賣會舉行之前以6910萬港幣購得馬首,並宣布捐贈給中國。
2000年4月至5月,中國保利集團在香港佳士得和蘇富比的拍賣會上,以774.5萬港元競得十二生肖獸首中的牛首,以818.5萬港元競得猴首,以1544.475萬港元競得虎首。
2003年,豬首的美國擁有者將銅像轉讓給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澳門企業家何鴻燊向該專項基金捐款600多萬元人民幣將其購回。
2009年2月25日,佳士得在法國巴黎大皇宮舉辦的「伊夫·聖洛朗與皮埃爾·貝爾熱珍藏」專場拍賣會上,分別以1400萬歐元將鼠首和兔首拍出,買家是中國商人蔡銘超。蔡銘超在競投後拒絕付款,因為拍賣品是非法流失的,故無法申報把銅像帶入中國境內。2009年10月傳出貝爾熱打算要把鼠首和兔首送給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館方卻不接受,此事在臺灣政壇與文化界引發了一場不小的爭議。臺北故宮是回應說:「兩件銅首與院藏性質不符」,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又表示:「他(貝爾熱)曾經跟我說,他也不賣也不送,而且故宮依據博物館的專業倫理,只要是有爭議的文物,我們無法珍藏。」2013年4月26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段勇在北京柏悅酒店會晤了法國PPR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弗朗索瓦-亨利·皮諾先生。皮諾先生代表皮諾家族表示,將向中國政府捐贈流失海外的圓明園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銅鼠首和兔首。2013年6月25日,兔首、鼠首安全抵達北京。
2009年3月,臺灣收藏家王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圓明園獸首中的龍首在臺灣,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價值就高達四五百萬元臺幣,其收藏者曾計劃讓龍首現身拍賣,但鑑於鼠首和兔首遭遇的風波,收藏者在短時間內不會讓龍首現身。一個月之後,居住在美國維吉尼亞山區小鎮的一位華人稱自己在舊貨店以1000美元購得一狗首銅像,自認為極可能是12獸首銅像中的狗首銅像,但一直未得到證實。
截至目前,馬、牛、猴、虎、豬這五尊銅獸首皆存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鼠首和兔首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龍首由臺灣民間收藏家收藏,狗首、蛇首、羊首、雞首等4尊銅像仍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