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CC 2020 | 阿里雲葉正盛:資料庫2025

2021-01-08 IT168

簡介: 資料庫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發展至今,隨著基礎設施的改變,其技術也在不斷演進。資料庫市場也從原本商業化巨頭形成的壟斷地位逐漸變為雲廠商處於領導地位,而未來在雲上,資料庫將會是兵家必爭之地。與此同時,雲原生技術、資料庫自動駕駛技術以及資料庫和大數據技術的融合使得資料庫的未來更加充滿生機。在DTCC 2020大會上,阿里雲資料庫產品管理與運營部總經理葉正盛為大家分享他對於「資料庫2025」的展望。


摘要:資料庫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發展至今,隨著基礎設施的改變,其技術也在不斷演進。資料庫市場也從原本商業化巨頭形成的壟斷地位逐漸變為雲廠商處於領導地位,而未來在雲上,資料庫將會是兵家必爭之地。與此同時,雲原生技術、資料庫自動駕駛技術以及資料庫和大數據技術的融合使得資料庫的未來更加充滿生機。在DTCC 2020大會上,阿里雲資料庫產品管理與運營部總經理葉正盛為大家分享他對於「資料庫2025」的展望。

本文內容根據演講錄音以及PPT整理而成。

演講嘉賓介紹:

葉正盛(花名:鬥佛),阿里雲資料庫產品管理與運營部總經理,目前擔任阿里雲資料庫產品總規劃師,主要負責阿里雲資料庫的產品規劃和產品運營相關的工作。之前從事軟體研發工作十餘年,2010年開始加入阿里做「去IOE」、異地多活和雲計算方面的工作,2020年帶領團隊衝進了Gartner全球資料庫領導者象限。

資料庫發展歷程


在介紹資料庫2025的規劃之前,首先回顧一下資料庫的發展歷程。資料庫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基礎設施的發展,因此可以將資料庫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大型機時代。在這個時代,大型機可能不到100臺,基本上用在科學研究和國防等領域,當時主要是層次和網狀資料庫,比較典型的產品是IBM的IMS,IMS已經很少能夠見到,在一些金融領域還有應用。第二階段: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此時小型機已經開始普及。不僅是在國防和科學研究,更多的是在商業領域,包括銀行這樣的系統開始應用小型機。與此同時,關係型資料庫開始誕生,出現了包括DB2、Oracle以及Ingres等之名關係型資料庫。第三階段:上世紀九十年代,此時PC機、X86以及區域網等基礎設施已經非常健全,IT應用範圍已經擴展到企業全面的信息化,關係型資料庫開始蓬勃發展,出現了數據倉庫以及單機資料庫,比如SQL Server、dBase等資料庫。第四階段:到了2000年,開始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大家也都有非常深刻的體會,無論是搜索、社交還是電商等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此時像MySQL、PG、Redis、MongoDB等開源資料庫也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第五階段:今天是資料庫的「雲+端」時代。無論是新媒體、移動應用、雲計算以及物聯網等,包括今年新冠疫情導致在線教育、在線辦公都飛速發展,其實都代表著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在這個階段,雲資料庫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比較典型的雲資料庫產品就是AWS的RDS和Redshift以及阿里雲的PolarDB和ADB等。DB-Engines數據統計


截止到2020年12月,在DB-Engines上目前一共有363種資料庫。按照資料庫模型來看,傳統的關係型資料庫和非關係型資料庫佔比為3:1,可以看出,關係型資料庫依舊是主流。而按照商業和開源資料庫的角度來看,兩者依舊是平分天下。在商業資料庫領域,具有代表性的資料庫有Oracle、SQL Server等;而在開源資料庫領域,具有代表性的數據由MySQL和PG等。

資料庫-兵家必爭之地


為什麼大家都來做資料庫呢?AWS認為資料庫是未來的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一直以來對於資料庫非常重視,每年的AWS re: Invent 上都有很多關於資料庫的重磅專題發布。一般而言,在IaaS層,也就是對於伺服器、網絡和存儲這一層面,大家都有比較統一的認識,今天很多企業其實已經建設的差不多了。而更上層的就是智能化應用,大家也正在逐漸形成統一的認識,那就是未來的應用一定是向著智能化發展。從IaaS到智能化應用需要經歷一定的環節,而在這個環節中,資料庫將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包括數據的產生、存儲、消費和分析,這些都是資料庫要去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國際巨頭還是國內廠商都在資料庫裡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

迎接新數據時代


前面的部分主要是進行回顧,接下來對資料庫的未來進行暢想。如今我們正在迎接新的數據時代,上圖中展示的數據來自IDC的報告,IDC統計預測,去年全球有45ZB數據,而到了2025年數據量將會達到175ZB。而作為新數據代表的物聯網,去年大約具有4.4ZB數據,而在2025年將會達到90ZB,也就是說僅物聯網將會佔據未來一半的數據量。此外,數據將會存儲在什麼地方呢?根據IDC的報告,去年全球大約有20%的數據存儲在公共雲上,而到2025年大約會有46%的數據存儲在公共雲,與此同時,還會有大量數據存儲在私有雲上。基本上就是說到2025年,大約80%至90%的數據將會存儲在雲上。

另一個方面,新數據會從哪些地方產生呢?以前數據基本上都是由PC、手機、平板電腦產生的,而在未來,汽車、視頻、智能設備以及工業網際網路都是新數據產生的典型場景,而且這些場景下數據產生的速度將會迅速提升。產生的數據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就是結構化的數據,這裡的結構化數據不僅包括了關係型資料庫中存儲的關係數據,也包括了JSON、XML等之前大家稱為半結構化的數據,這樣的劃分是因為這些數據在今天使用資料庫的多模能力進行處理已經非常簡單了,不像十年前那麼複雜,因此這類的數據統稱為結構化數據。另一類是非結構化的數據,包括了如今無處不在的產生日誌、文本、圖片、語音、視頻和文件等,這些都是非結構化數據的代表。圖片怎麼結構化計算,視頻、語音等如何轉化為向量的多維數據來幫助分析或機器學習,都需要進行結構化的數據處理。今天的數據中臺所考慮的就是如何將數據的價值最大化,同時會結合AI相關的技術來做智能計算,這正是新數據時代的樣子。面對越來越多的數據量,如何處理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存在非常多的技術挑戰和商業挑戰。

雲是資料庫最重要的發展方向


雲是資料庫最重要的發展方向,這也是Gartner的分析師給出的一個結論。其實Gartner分析師看得非常遠,早在2018年就預測2022年全球75%的數據都會存在雲上。從上圖中也可以看出,使用雲資料庫的體量其實在逐年增長,2018年是22.75%,2019年是34.68%,2022年預測是75%。

Gartner基本上每年都會發布魔力象限,所有的資料庫廠商都會非常關注魔力象限。可以看到,2013年資料庫魔力象限的領導者象限中主要包括Oracle、微軟、IBM和SAP,這幾個巨頭幾乎處於無敵的位置,所有的NoSQL廠商以及大數據廠商都在普通玩家的象限。而到2020年,領導者象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強的領導者已經變為了AWS,其次是微軟、谷歌、阿里雲,這四家都是雲計算廠商,這也印證了Gartner所認為的雲才是未來。無論是從市場份額,還是技術引領方面以及營銷方面,這些雲廠商所提供的資料庫都具有優秀的表現,所以才歸入領導者象限內。而其他小廠商如果不和雲結合,便很難在魔力象限中獲得一席之地。能夠進入魔力象限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廠商了,如果能夠進入領導者象限,那就代表了Gartner認為這些廠商正在引領未來。

雲原生資料庫快速崛起


上圖的統計數據來自於DB-Engines,可以看到無論是Oracle還是DB2,他們的曲線相對而言比較平滑,其增長是非常緩慢的,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雲原生資料庫領域發展得非常快。右圖是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雲以及阿里雲的自研雲原生資料庫全部統計數據,可以發現雲原生數據發展非常快。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生產上,雲原生資料庫代表著一種新的生產力。

資料庫支持多雲部署是最重要的戰略方向


資料庫支持多雲部署是最重要的戰略方向。無論是誰來做資料庫,如果不和雲結合,市場拓展會非常難。資料庫廠商有了很多的積累,如何打開未來資料庫的市場,讓自己的產品服務到更多的用戶,充分利用好云為我們提供的基礎設施是最重要的。現在全球的幾個比較著名的新興資料庫廠商,比如Atlas(MongoDB)、SkySQL(MariaDB)、Redis企業雲等都提供了多雲部署架構,而今年比較火的Snowflake提供了完全的雲原生部署,其不像是MySQL那樣可以下載,而只能運行在雲上面,這是因為Snowflake認為雲原生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沒有必要再走其它的彎路。總體結論就是資料庫是支持多雲部署最重要的戰略方向,無論是初創產品還是開源的成熟生態,雲一定是資料庫的未來。

資料庫大數據技術一體化


資料庫、數據倉庫和大數據這幾個概念往往交織在一起,如今的一個觀點是資料庫和大數據技術朝著一體化發展。Gartner在報告中已經將OLAP和OLTP以及大數據合併在一起了,這是因為他們在之前評估OLAP和OLTP以及大數據的魔力象限時會發現各個廠商都在拿同樣的產品出來,因此可以看出各個廠商的產品都在向融合化的方向發展。而對於用戶而言,也不想要了解清楚各個技術概念,其所關心的是業務價值。總而言之,資料庫和大數據技術正在朝著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進一步來分析為什麼會這樣呢?2003年到2006年可以認為是大數據的誕生期,谷歌的三大論文發表對於業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谷歌所提出的技術重點是解決分布式擴展問題,不一定應用在資料庫上面。2006年到2014年是大數據的探索期,一些NoSQL資料庫比如HBase、Cassandra的早期版本在這個時期出現。此外,SQL的接口模型也逐漸成熟,之前大家認為MapReduce比較通用,但是經過實戰之後發現SQL的接口更加友好。與此同時,也開始出現了一些開源的分布式文件系統,如HDFS和Ceph等。2014年之後,技術發展趨勢變得有意思了,資料庫和大數據的技術開始融合,出現了像NewSQL這樣的分布式資料庫,比如Spanner、TiDB以及Cassandra後續版本等已經將分布式的BigTable理念與資料庫的理念結合在一起了,這是在BigTable路線上的變化。在編程模型部分,以前部分產品將SQL當做外置的接口增強,而如今的很多產品將SQL當做自身原生的能力,就像是資料庫一樣,將SQL當做自己的內核,還有部分產品將存儲過程當做自己的內核。而對於分布式文件系統部分,可以發現,雲廠商在這部分做的非常好,無論是AWS的S3還是阿里雲的OSS與雲盤,他們天然就是分布式存儲。雖然分布式存儲的技術挑戰非常大,但是雲廠商把這些問題基本上解決了,所以很多企業開始基於雲廠商基礎設施的能力構建分布式的數據計算能力,這也導致了大數據技術、數據倉庫以及資料庫逐漸走向融合。以前大家認為數據倉庫擴展性不好,所以出現了大數據技術,但是今天分布式基礎設施的能力已經變得非常強了,所以無論是資料庫還是數據倉庫,其擴展性都變得越來越好,足以處理PB級別的數據。另外一面,大數據產品開始將SQL能力全部融合進來,甚至將事務ACID等特性集成進去,這使得大數據技術和資料庫技術兩個領域快速融合,因此未來所需要考慮的事情是如何朝著這個趨勢演進,提供更多更優秀的產品。

資料庫自動駕駛能力持續增強


我在最開始的時候對於自動駕駛也持懷疑態度,但是隨著這項技術越來越成熟並且逐漸被大家開始廣泛使用,對於自動駕駛的認識也有所改變。資料庫的自動駕駛和汽車的自動駕駛還是不太一樣的,資料庫做自動駕駛更容易一些。2016年時,阿里巴巴資料庫的自動駕駛平臺叫做CloudDBA,這個產品所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整個阿里巴巴集團的資料庫自動化運維的問題。當時阿里巴巴集團的資料庫實例非常多,大約有幾十萬個,面對如此之多的資料庫實例,僅依靠DBA人工運維很難保障。

因此當時阿里巴巴做了CloudDBA產品,其集成了很多自動駕駛的概念,最終希望能夠讓資料庫不需要通過人工幹預,就能夠對於出現的問題進行自動優化、修復,甚至在容量不足的時候進行自動擴容,在雙11的時候能夠實現智能壓測,而且面對黑客攻擊或者大促意外產生的SQL高峰也能夠實現自動限流。到2018年的時候,這套產品就開始在阿里雲上進行輸出,叫做資料庫自治服務DAS。在今年的時候,資料庫自治服務DAS開始商業化,雖然一開始對於商業化並沒有特別大的期待,但是不到一年的時間,阿里雲上就已經有2000多家企業開啟了資料庫自治服務。這也反映出了客戶的一種訴求,那就是希望資料庫能夠實現自動駕駛。雖然很多用戶並不清楚資料庫自治服務背後的原理,但是卻開啟了這項服務,這是因為很多中小企業自身並沒有DBA,自己也不想去做SQL優化,當看到資料庫自治服務的產品介紹,比如SQL峰值自動限流、CPU自動擴容等特性,發現這些就是客戶自身所需要的。因此,從市場需求來看,資料庫自動駕駛這樣服務是需要的。從技術角度來看,其實也不是非常困難,DBA專家經驗加上機器學習技術就可以實現這件事情。目前,阿里巴巴的資料庫自治服務已經實現了「半自動」,雖然還沒有能夠達到理想情況下的客戶無需任何管理的情況,但是這個方向會持續增強,最終實現資料庫全自動駕駛。

總結


最後總結一下,如今我們正在迎接新的數據時代,因此需要做好準備。雖然今天我們的系統更多的跑在關係型資料庫和數據倉庫等,但是隨著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這些領域的爆發,如何去迎接新的數據時代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其次,在新的數據時代,雲原生資料庫和數據倉庫將會全面普及。雲原生概念在2020年已經非常流行了,而且雲計算作為基礎設施已經得到了一致的認可,而雲原生代表著雲計算裡面最為核心的技術。再次,資料庫將默認開啟自動駕駛,這一點在技術上而言已經不再有瓶頸存在,未來將會在各個領域進行突破。最後,各種國產資料庫百花齊放,並且應用到各行各業,很多核心系統都開始切換到國產資料庫,如PolarDB、TiDB、達夢等等,國產資料庫必將全面崛起。

點擊這裡下載本場演講PPT

相關焦點

  • DTCC 2020:驅動數據創新 華為雲資料庫使能企業數位化升級
    其中雲上資料庫為企業帶來了數據價值提升,安全可靠、成本優化等諸多收益。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讓資料庫高可靠、高性能、高安全?如何滿足各類交易場景?如何實現數據自治,釋放數據價值?華為雲給出了答案!  近日,在第十一屆中國資料庫技術大會上,筆者有幸採訪到了華為雲資料庫服務總經理蘇光牛和華為雲資料庫技術專家彭立勳,兩位就資料庫技術的發展和華為雲在資料庫領域的實踐與探索展開了深入探討。
  • DTCC2020阿里雲李飛飛:雲原生分布式資料庫與數據倉庫系統點亮數據...
    簡介: 資料庫將面臨怎樣的變革?雲原生資料庫與數據倉庫有哪些獨特優勢?在日前的 DTCC 2020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雲資料庫產品事業部總裁、ACM傑出科學家李飛飛就《雲原生分布式資料庫與數據倉庫系統點亮數據上雲之路》進行了精彩分享。
  • 阿里雲深耕「被集成」,助力50傢伙伴雲上營收過億
    6月16日,2020阿里雲合作夥伴峰會上,阿里雲宣布深耕「被集成」戰略,做強生態,未來一年投入20億專項資金,助力50傢伙伴雲上營收過億。2019年,阿里雲提出「被集成」戰略。據悉,到目前為止,阿里雲與合作夥伴已發布500多款聯合解決方案,覆蓋30多個重點細分行業,一批夥伴在阿里雲上已營收過億。其中,伯俊已與阿里雲合作研發8款方案,並全面集成阿里雲PolarDB資料庫,助力數千家零售業客戶以更低成本向雲上遷移。
  • 雲啟月刊·2020年11月|融資|雲啟|分布式資料庫|新石器無人車
    雲啟A輪領投企業「PingCAP」完成2.7億美元D輪融資企業級開源分布式資料庫廠商 PingCAP 宣布完成2.7 億美元的 D 輪融資,本輪融資創造了全球資料庫歷史新的裡程碑,2016年雲啟資本領投PingCAP A輪融資,並在B、C、D輪融資持續加注。
  • 玖雲平臺成為阿里云云市場計劃合作夥伴,進駐API服務市場
    提供雲伺服器、雲資料庫、雲安全、域名註冊、商標註冊等服務,以及大數據、人工智慧服務、精準定製基於場景的行業解決方案,助企業無憂上雲。眾所周知,阿里云云市場是中國最大的雲計算/企業服務平臺之一,作為阿里雲的戰略發展點,它承接著中國雲生態各個鏈條產品的落地。截至目前,阿里云云市場已經覆蓋了企業應用、基礎軟體、上雲服務、解決方案、IoT等多種場景。阿里云云市場每年服務超50萬家企業,幫助企業一站式獲取到專業的產品與解決方案,引領數位化轉型浪潮。
  • 重劍無鋒,阿里平頭哥發布玄鐵910
    一、八年磨一劍,平頭哥的前生今世雖然2018年才成立平頭哥公司,但阿里的晶片夢,源於2012年。記性好一點的,可能還記得前幾年提出的2025中國智造。記性再好一點的,或許還記得2012年開始的去IOE運動。
  • 騰訊雲資料庫 MySQL 8.0上線 可應用至更多場景
    7月8日,騰訊雲MySQL 8.0資料庫正式發布。在MySQL官方版本基礎上,騰訊雲MySQL8.0資料庫通過優化鎖系統,事務系統等模塊,進一步提升性能,QPS(每秒查詢率)達到70萬次/秒以上。騰訊雲MySQL 8.0將為電商、遊戲、金融等行業帶來更簡化的業務開發模式、更安全的資料庫管理服務、更豐富的應用場景。
  • 阿里騰訊CDN開啟金融雲市場競爭:一個介紹人脈 一個提升流量
    可以預見的是,在巨頭轉向B端的當下,金融雲這個千億級別的市場裡,阿里與騰訊的正面競爭還將加劇。 阿里佔據先發優勢 2013年11月11日,阿里宣布推出阿里金融雲服務,當時該項目在阿里內部被稱作「聚寶盆」,旨在為銀行、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提供IT資源和網際網路運維項目。
  • 李飛飛:雲原生分布式資料庫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阿里妹導讀:12月3日,由阿里雲CIO學院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數字創新峰會】在杭州舉行。400位企業CEO、CTO、CIO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企業數位化轉型經驗。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達摩院資料庫首席科學家李飛飛發表了題為《雲原生分布式資料庫系統——挑戰與機遇》的演講,探討雲原生資料庫的價值和商業應用。文末福利:《阿里雲資料庫客戶案例集》開放下載。
  • 大學副教授入職阿里當客服,每天給「雲小蜜」上課
    他要把各行各業的知識,做好知識體系框架,輸入到智能客服機器人「雲小蜜」的「大腦」中,為阿里生態圈的企業所用。布生今年39歲,湖北人,有著一張樸實的臉,氣質謙和。布生2017年7月底,這位副教授進入阿里。他現在的身份,是機器人「雲小蜜」的導師,負責教機器人各行各業的知識,也是阿里巴巴集團客戶體驗事業群(內部簡稱CCO線)的一名客服小二。談起這一選擇,他說:「因為在阿里,能夠更多體現自我價值」。
  • 阿里雲黑龍江數字政府生態聯盟發布 助力提升政府服務數位化智能化
    2020數字政府生態城市行--哈爾濱站會議現場。東北網9月27日訊 9月25日,阿里巴巴2020年數字政府生態城市行哈爾濱站活動舉行,探索在數字政府領域的戰略、產品與創新實踐,助力我省提升政府服務和社會治理的數位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
  • 打造生態的「關鍵一年」 阿里雲宣布助力50傢伙伴雲上營收過億
    6月16日,2020阿里雲合作夥伴峰會上,阿里雲宣布深耕「被集成」戰略,做強生態,未來一年投入20億專項資金,助力50傢伙伴雲上營收過億。   2019年,阿里雲提出「被集成」戰略。據悉,到目前為止,阿里雲與合作夥伴已發布500多款聯合解決方案,覆蓋30多個重點細分行業,一批夥伴在阿里雲上已營收過億。
  • 5G普及催生網盤市場變局 阿里、百度正面交鋒個人云服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獲悉,阿里雲盤、小米雲盤於近期均開啟了內測,不久後就會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同時,以網絡下載服務起家的迅雷也重啟了個人網盤服務,個人云服務市場在下半年再度火熱起來。而行業老大百度網盤傳出或將獨立在科創板上市的消息則讓這一市場更顯熱鬧。
  • 考拉上「雲」的431天:經歷了怎樣的「脫胎換骨」?
    很多人不知道,增長來之不易——2019年9月,考拉被阿里正式收購後,經歷了一場「脫胎換骨」:資料庫應用架構重新設計、百萬級節點的容器集群大規模遷移、數據中心從杭州機房遷移到上千公裡之外的張北、從基礎組件到中間件全面擁抱雲原生……
  • 銀泰沈國軍被阿里收編的三年
    時隔三年,阿里與銀泰商業的收購案,意外地重回行業視野。 這起收購案自2014年開始,並於2017年2月結束。在這3年之間,阿里通過三次增持銀泰商業的股份,最終成為了銀泰商業的控股方。 3年之後,銀泰商業的CEO已經變成了阿里的副總裁陳曉東。
  • 達夢資料庫,以自主原創技術助力新金融科技
    2020年9月5日-6日,由中國電子標準化研究院軟體工程與評估中心主辦,ITSS數據中心運營管理工作組(DCMG)和雙態IT聯盟(BOA)承辦,ITSS媒體組協辦的2020第四屆雙態IT烏鎮用戶大會圓滿落幕。
  • 雲尚直播+燈塔學院+雲智公開課,阿里影業知識分享覆蓋影視全鏈路
    該劇總製片人、阿里影業副總裁敦淇做客「雲尚影視製片直播沙龍」,分享了《重生》以及此前《甄嬛傳》等代表作的幕後製作故事,並推介了製片管理系統雲尚製片。當晚直播沙龍也成為自上線以來熱度最高的一期。   直播由阿里影業旗下的「雲尚製片」主辦,並聯合優酷開放平臺共同推廣。
  • 快訊:光雲科技快麥ERP正式入選阿里雲原生合作夥伴計劃
    近日,杭州光雲科技有限公司與阿里雲籤訂了「雲原生合作夥伴計劃協議」,成為首批入駐的解決方案夥伴,阿里雲解決方案夥伴具備自主解決方案,或提供基於阿里雲平臺或阿里雲產品相集成的聯合解決方案,攜手共同服務廣大阿里雲客戶,幫助廣大客戶實現雲原生技術紅利,幫助夥伴成長,實現雲原生生態共贏。
  • 百度、騰訊、阿里的2020年度關鍵詞
    雲啟大會上,湯道生展示騰訊的2B雄心,在外界看來早前的向善論像是對著群B們說的。去年對於百度來說同樣是跌宕起伏的一年。一季度首虧,經過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動蕩後,業績企穩回升。2019Q3報表出爐後,李彥宏的內部信花了相當篇幅提及移動生態,各項數據全方位回暖,為其他業務線的商業化進程爭取了戰略時間。
  • 阿里不「玩」音樂了?
    2015年蝦米音樂與天天動聽合併組建成阿里音樂,兩款產品繼續走差異化路線。2016年,天天動聽正式更名為阿里星球,7個多月後,阿里星球宣布全面停止音樂服務。2017年,阿里音樂史上第一封CEO內部信《廣積糧、不築牆——阿里音樂未來發展三個方向》曝光,被外界解讀為蝦米音樂未來將受到更大的重視。此後,阿里不斷在資本、人氣和資源上加持,但蝦米音樂的發展並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