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文| 萬喆 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遭遇百年疫情,讓全球糧食安全問題進一步突出,全球飢餓貧困人口不減反增,糧食安全問題成為擺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大難題。
面對國內外複雜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把解決好14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來抓,特別是2020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把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個人認為,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引,處理好發展和安全、開放和安全、創新和安全、維護和塑造這四組關係。
01
全球糧食安全赤字有增無減
對於現在的中國人民而言,飢餓似乎離我們很遠,但糧食安全卻是個離我們很近的問題。
說離我們近,所謂「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就是人類生存的底線問題,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底板問題,是社會維持穩定的底線問題,誰都不能、不會去否認。
與此同時,糧食問題似乎又離我們很遠。上世紀80年代,我國已經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餓肚子」問題似乎早已離我們遠去。
而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愈加覺得,所謂「糧食安全」,仿佛已然是一個離大家生活相當遙遠的概念。
但2021年剛剛開始,當我們把眼光放到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的外部世界,會驚奇地發現,原來糧食安全問題離人類那麼近。
▲2020年4月3日,重慶市民在一家超市的糧食銷售區域內選購大米。圖/新華社發
從國際層面看,全球糧食安全赤字有增無減。全球瀕臨50年以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國際糧食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加之蝗蟲災害、極端天氣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愈發嚴峻。
《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提到,2019年,全球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與2018年相比增加1000萬,與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萬。2020年,全球預計將至少新增8300萬飢餓人口,甚至可能新增超過1.3億。
聯合國糧食計劃署與糧農組織發布的《嚴重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早期預警分析》顯示,至少25個國家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保護主義抬頭則進一步引發糧食供應鏈安全。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當前全球糧食供給較為充足,2019至2020年度世界糧食(不包含大豆)供給量為34.7億噸,總需求量為26.7億噸,期末庫存近8億噸,供給原本足以保證需求。
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俄羅斯、越南、埃及、印度等多個國家限制甚至停止糧食出口,全球糧食供應鏈受到較大衝擊,加之一些發達國家因封城措施導致民眾恐慌囤積食品糧食,那些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更是陷入了極大的被動。
02
中國糧食安全穩中有「憂」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讓中國人民徹底告別飢餓。
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糧食安全。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農業,強調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並一再要求厲行勤儉節儉,反對餐飲浪費。
2020年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下,我國夏糧再獲豐收,產量達到2856億斤,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4.2億斤;早稻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470萬畝,扭轉了連續7年下滑態勢。
▲2020年7月8日,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虹星橋鎮譚家村,村民進行水稻秧苗補種和單季稻搶播。圖/視覺中國
糧食連年豐收,為我國應對風險挑戰、穩定經濟社會大局發揮了「壓艙石」「穩定器」作用。特別是2020年,中國決勝脫貧攻堅,徹底告別「絕對貧困」,貧困縣全部摘帽,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也是在2020年,在中國糧食安全形勢良好的情況下,在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再次把糧食安全擺在突出重要位置,種子和耕地問題被列為2021年經濟工作的八大重點之一,充分體現了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和強烈的底線思維。
成績面前,也要清醒看到,總體而言,中國糧食安全形勢是穩中有「憂」。這裡的憂到底是什麼?個人歸納認為,主要體現在「三低一高」,即規模化程度低、人均耕地面積低、人才儲備數量低和種子對外依存度高。
一是規模化程度低。我國小農戶數量佔農業經營主體的98%以上,糧農的戶均規模僅7畝。規模化低使得農業生產難以實現大型機械化,這讓我國畝產成本、農業人工價格和糧食價格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
二是人均耕地面積低。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土地用於支持城鎮化和工業化,而務農效益差也導致大量農業人員進城務工,撂荒面積逐年增加,耕地流失嚴重。已耕種土地的複種指數減少,2019年全國複種指數為122%,比歷史最高值下降了23個百分點,保持種糧面積壓力大,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2017年12月22日,四川華鎣市組織人員對華鎣街道的5個村的撂荒地和荒坡地進行整理,建設高標準農田。圖/IC photo
三是農業人才和從業人員儲備數量低。我國農業勞動強度大、工資低,缺少城市「五險一金」保障,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與娛樂等生活設施嚴重滯後,難以吸引年輕人口務農,農業勞動力人口日益萎縮。
農業真正的現代化需要優質人才儲備,但目前社會中金融、計算機等學科的吸引力強於傳統學科,農業大學吸引優質生源的能力不足,農業大學的學生缺乏實踐知識,很少把去農村工作作為職業目標,農民也缺少應用技術的專業知識,農業科技人才後備乏力。
四是種子對外依存度高。種子對農業的重要性好比種子就像農業的「晶片」。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對種子的重要性作出如下表述:「關鍵時候,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絆倒一個巨大的國家;種業的安全關係到糧食的安全,也關係到國家的安全。」
中國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種子需求大國,但中國種子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卻不強。我國種業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才進行了實質性的商業化、市場化改革。世界絕大多數種子供應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國家種業公司壟斷,跨國種業巨頭對中國市場的控制力也在逐漸增加。
03
保障糧食安全的四組關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2021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
糧食安全就是疫情衝擊重大衍生性風險之一,從總體國家安全觀角度看,經濟安全是基礎,糧食安全則是經濟安全的底線。要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必須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處理好發展和安全、開放和安全、創新和安全、維護和塑造這四組關係。
一是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統籌發展和安全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指導思想,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2021年是中國開啟「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發展尤為重要,我們要認識到發展是第一要務,是經濟安全的根本保障,沒有發展,就沒有經濟安全,更談不上國家的總體安全。
但同時,在當前全球化遭遇暫時低谷,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全球經濟復甦前景存在不穩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我們要牢牢樹立底線思維,將糧食安全視為國家經濟安全的底板。
▲2020年6月20日,農戶在黑龍江墾區新華農場的玉米地塊進行田間管理。圖/新華社發
具體而言:
要將種子問題擺在農業工作的基礎位置。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種業體系,不斷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建設好中國傳統優良種子庫,提高育種技術,讓好的種子實現增量商品化。
要加速培育各糧食品種龍頭種子企業,提高種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一體化的龍頭種子企業,提高各主糧品種種子行業集中度。
要將耕地保護作為農業工作的紅線。強化監督管理,落實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各類耕地「非農化」行為,堅決守住耕地紅線。
二是處理好開放和安全的關係。當前,逆全球化的暗流逐漸浮出水面,成為一股「明流」,藉口「維護國家安全」成了逆全球化的「主題詞」,藉口「維護經濟安全」成了貿易、投資保護主義的「擋箭牌」。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加劇糧食領域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一些糧食出口國出於各種因素推出了限制出口和加徵糧食出口稅的措施。
我國是世界上僅有的5%能夠實現糧食自給的國家之一。但國外風險已經影響我國糧食產業發展,表現為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國內市場受到擠壓,糧食「三量齊增」(高產量、高進口、高庫存)現象依然存在,飼料及國內畜牧業受國際大豆市場價格傳導影響大,外資糧企已逐漸競爭布局我國糧油市場等。
儘管如此,中國的糧食安全仍然應該放在開放的大局中謀劃考慮,對於有生產能力的作物採取主動適度的進口有其必要性,這既是中國作為世貿組織成員的責任,也可減少環境壓力,提升經濟效益,同時還能在全球的調劑餘缺中滿足國人對糧食消費品質的新需求。
三是處理好創新和安全的關係。全球化也是一把雙刃劍,全球化給我們提供了解決問題的廉價方案,但也容易滋生科技企業創新的惰性。當購買跨國公司的種子比中國農業企業自我研發更為便利、更節約成本,中國農業企業的資金就湧向了購買跨國公司的種子。
當發展的命運完全依賴國外的技術,當我們因為全球化的便利放棄了「發展要依靠自力更生創新發展」,我們的經濟安全就失去了依託,全球化很可能會給你沉重一擊。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民族種業振興是提升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核心所在,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戰略性物資。在保護主義抬頭的今天,受不確定因素影響,一旦國際跨國公司對我國種業企業斷「供」,將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衝擊。
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種子庫建設,並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建設好中國傳統優良種子庫,提高育種技術,讓好的種子實現增量商品化。改進種子企業與科研單位的合作模式,以種業終端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用科技力量解決育種問題,包括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育種是關鍵。要將新科技的運用作為農業的新增長點,進一步加強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在農業中的運用。
四是處理好維護和塑造的關係。大國的糧食安全需要維護,強國的糧食安全更需塑造,要將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塑造國家糧食安全統一起來,塑造是更高層次、更具前瞻性、更為主動而為的維護。
要堅持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相統一,樹立全球合作應對糧食安全挑戰的意識,加強團結協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開放包容、共贏共享的夥伴關係。
要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加強合作,通過聯合國等機構,減少全球飢餓和貧窮現象,破除人為製造糧食危機的現象。
要將農業合作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發展方向,在沿線國家建立合作機制,從政策、技術、綜合角度採取提升共同體糧食安全的措施,確保沿線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平。
在此基礎上,中國可先與友好國家建立海外10億畝耕地或1.5億噸糧食的多元、長期海外「供應鏈」,通過合作開發、長期租用、期貨等多種途徑進行經營,確保我國擁有人均穩定進口糧食70-100公斤的能力和基礎。
要發揮資金融通作用,通過銀行和基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給予農業合作更多支持,增強政策協同。支持更多有實力的糧食企業走出去,在沿線國家大力推廣綠色農業,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