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77歲的孫奶奶(化名)在老伴的攙扶下,弓著身子,邁著小步,摸索著走進了浙江省中醫院眼科門診辦公室。
「醫生,我要做白內障手術。」
這是孫奶奶坐下後說的第一句話,目的明確、態度堅決。可當時接診的主治醫師劉豔莉卻覺得,患者總有一些欲言又止的感覺。
見習記者 張慧麗 通訊員 於偉
駝背、獨眼、白內障嚴重 曾被多家醫院拒絕
壓下心中的疑慮,劉豔莉首先對孫奶奶的雙眼進行檢查。檢查過後,她驚訝地發現,孫奶奶的左眼由於視網膜脫落,已經完全失明。「對於左眼失明的原因,患者不願意多談,只說是很久之前,由於家庭變故導致的。」
孫奶奶說,一開始,根本不知道自己出現了視網膜脫落的情況,只是覺得看東西不太清楚,偶爾還有閃光和黑色陰影。但那時並沒有在意,認為慢慢上了年紀,視力下降也很正常。等到很久以後,狀況嚴重到無法忽視的程度,連光感都快沒有了,上醫院一查才發現——視網膜完全脫落,且已經錯過最佳手術時期,沒有恢復的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容不得醫生在對患者另一隻眼睛進行手術時出現差錯,否則,就很可能導致患者雙目失明的嚴重後果。因此,每一個獨眼患者的手術,主刀醫生實際上都承受著不小的心理壓力。
而孫奶奶想要進行手術的右眼,由於白內障程度嚴重,晶體非常硬。同時,她的瞳孔小、角膜透明度差,每一項又都使得手術難度增加不少。
「還有一點,患者的駝背比較嚴重,沒有辦法平躺在手術臺上,這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當劉豔莉仔細把這些情況解釋給孫奶奶和她的老伴聽時,孫奶奶嘆了口氣道:「醫生,其實你說的這些問題,我們早就知道了。就是怕又被拒絕才沒有說。」原來,早在來浙江省中醫院就診之前,她已經跑過杭州大大小小几家醫院。每次懷著希望去,最終卻無一例外被拒絕,這次來省中,可以說是最後的嘗試。
不忍心看著老人家如此低落,劉豔莉建議,等到下周一上午,眼科主任杜爾罡坐診時再來看看,聽聽杜主任的專業意見。
眼科主任親自操刀手術
孫奶奶從基本不能視物到視力0.5
第二周,孫奶奶夫婦如約來到杜爾罡主任的門診。細緻檢查加上充分溝通,杜爾罡主任決定,親自為孫奶奶進行手術。
11月13日當天,經過一系列術前準備,孫奶奶接受了白內障超聲乳化術。
「手術時,按理來說需要患者平躺,使面部保持水平狀態。可由於這位患者情況特殊,做不到完全平躺,所以我們只能用手術矽膠體位墊將她的肩頸部、腰部和腿部都墊高,使她的面部儘量保持水平。」
局麻完畢,手術正式開始。
首先,杜主任在孫奶奶右眼眼角膜處切開一個小口。隨後通過小切口把劈核刀超聲頭伸入眼內,精確控制手上動作的幅度,小心將渾濁的晶狀體及皮質擊碎為乳糜狀,再藉助抽吸灌注系統將乳糜狀物質吸出。最後,植入適合的人工晶體。整個手術過程共花費三分十幾秒。
杜主任表示,在正常情況下,每臺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平均耗時在三分鐘。而孫奶奶相對來說會更費時一些。「患者的晶體比較硬,一般來說需要更大的超聲能量以保證晶體能夠被打碎。但麻煩的是,她的瞳孔小,角膜清晰度也差,無法耐受過大的超聲能量,否則可能會出現角膜燒傷、內皮損傷等副作用,所以我們只能選擇較小的超聲能量。」
操作劈核刀超聲頭時,全靠主刀醫生手動控制——力道過大會損傷到眼睛,力道過小又無法打碎晶體。在多出來的十幾秒鐘內,杜主任仔細控制著力道,一點點把渾濁的晶體儘可能打碎,力求不損傷到孫奶奶的眼睛。
術後,孫奶奶的眼睛既沒有出現水腫,也沒有相關的併發症。第二天早上拆掉紗布後就可以視物。對於久違了近10年的清晰世界,她表現得非常激動,和老伴拉著杜主任不停道謝。
術後一周,孫奶奶回來複查時,右眼視力已經恢復到了0.5。
給孫奶奶做手術時,是否會有一些緊張?杜主任笑道,至今為止,他所做過的白內障手術已經7萬多例,也碰上過各式各樣的情況。「手術前,我做了充分的評估,還是比較有信心的。當然,再小的手術都有風險存在,我能做的,就是盡全力在手術途中保持冷靜、不出差錯。」
平均壽命延長 白內障發病率增加
出現問題應及早就醫
杜主任表示,簡單來說,白內障就是眼睛的晶狀體蛋白質變性而發生混濁。此時光線被混濁晶狀體阻擾無法投射在視網膜上,導致視物模糊。老化、遺傳、外傷、糖尿病、過度光照等都有可能引發白內障,其中,老化是最常見的原因,隨著年齡增長,發生退行性病變而導致。
「現在白內障發病率增加,跟人的平均壽命延長有關係。一個人活到80歲,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白內障的症狀,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杜主任提醒,如果出現視力減退、視物模糊、視野內出現固定不動的黑點等情況時,可能是由於白內障、視網膜脫落、青光眼等多種原因引起,應及時就醫確定具體病症,以便對症治療。目前,想要徹底治療白內障,手術是唯一的方式。趁晶體硬化還不嚴重,此時手術相對更容易,風險也較小。若是視網膜脫落的情況,越早手術,恢復視力的可能性越大,甚至能完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