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已經三周了,家長們從最初終於解放了的喜悅,很快就發展成了對孩子寫作業問題的無奈和憤怒。
尤其是今年,孩子們在家放飛自我了好幾個月,好不容易養成的學習習慣早已被拋到了九霄雲外,這個時候更需要家長的科學引導和陪伴。
但是又有人說了: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陪孩子寫作業是最讓家長崩潰的工作之一,很多家長寧願包攬所有家務活兒,也不願意輔導孩子寫一次作業。
因為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磨蹭拖拉、小動作多、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分分鐘讓家長們暴走。
今天的文章將著重解決孩子寫作業磨蹭拖拉的問題,我們將介紹「最了解兒童心理的人」之一的田宏傑老師的三種方法,讓孩子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又快又好地完成作業。
孩子寫作業為什麼如此磨蹭拖拉?
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最讓父母頭痛的就是兩件事——拖拉和磨蹭。
比如孩子6點開始寫作業,前倆小時在那兒東張西望,一直到拖到晚上8點、9點開始寫,然後磨磨蹭蹭寫到11點、12點。
曾經有一位網友偷偷用手機拍下孩子獨自寫作業的過程,引起不少父母的共鳴。
一開始,孩子寫了6秒鐘作業,用手指敲打牆面10秒。
然後孩子斜著身子去推拉身後的門,總共用時1分31秒。
玩夠的孩子終於繼續寫作業了,寫了1分21秒後,他又扭過頭去敲打牆面, 這次玩耍耗時1分30秒。
然後孩子繼續寫了51秒的作業,很快再一次用手指在牆上畫了16秒的畫。
接下來的42秒他什麼都沒做,乾巴巴坐在椅子上「思考人生」,隨後他開始扭動身體,摳摳手,摳摳腳, 這個運動過程持續了1分38秒。
全身舒展的他用15秒鐘思考了下一步計劃,做了一個半數中國孩子寫作業時候都會選擇的事情——上廁所。
9分鐘裡,孩子真正用到作業上的時間,只有2分多鐘。其餘更多的時間,他都在做跟作業和學習無關的事情。
很多網友說,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很多家長說:這就是我家孩子,沒跑了!
其實,孩子寫作業磨蹭拖拉的深層原因是因為他牴觸這件事。孩子為什麼不想做作業?一是壓力太大,二是情緒太差。
雖然作業只有兩個字,但是孩子每天的作業會是好幾項,比如寫四行字、背古詩、口算50道、熟讀語文課文等等。
這麼多的作業,都是靠腦袋記的,孩子大腦中就會對作業有一種隱形的壓力。
壓力會時時作用於孩子,當孩子用拖拉、磨蹭來逃避作業的時候,一旁的家長可能會不厭其煩地催促孩子,甚至打罵吼孩子。
下次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又是半天不啟動,家長再次催促、打罵孩子。長期以往下去,寫作業和打罵吼之間就會建立穩固的連接。
結果孩子一寫作業,就想到了父母的打罵吼。父母打罵吼的時候,孩子感覺好害怕,好煩躁,想逃離。
然後打罵吼引起的壞情緒就會跟寫作業之間建立連接——孩子一寫作業,每次被家長打罵吼的壞情緒就來了。
我們來簡單地總結一下,孩子寫作業拖拉磨蹭的原因,一方面,作業太多給孩子帶來隱形的壓力,讓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啟動。
另一方面,家長的打罵吼給孩子帶來壞情緒,讓孩子想要逃避。
所以家長要想讓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需要對壓力和對壞情緒分別去作用。
化大為小法:讓兒童的大腦啟動起來
減輕孩子對繁重作業的恐懼,繼而啟動高效寫作業模式,首先要啟動孩子的大腦。
車子剛點火的時候需要能量,一旦車子啟動起來,再去跑就非常容易了。
孩子的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一旦大腦開始啟動,後面走起來就會更順利。
但一開始啟動的時候,家長要保證這個任務足夠小,啟動需要的能量要足夠的少。
心理學家肖恩·埃科爾提出一個「20秒法則」:
如果一件事情需要的啟動能量大於20秒,那麼這件事情就很難啟動;
如果一件事情需要的啟動能量小於20秒,那麼這件事情啟動起來就會很容易。
有一次,埃科爾發現自己每天回到家就往沙發上一坐,然後拿起遙控器看電視。
他說,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想要每天彈吉他。
於是他就列了一個21天計劃:每天的任務就是彈吉他,每天完成任務後打一個勾,21天之後就養成了每天回家彈吉他的習慣。
21天過去了,埃科爾一個勾都沒打。
後來他找到了自己做不到的原因。
他坐在沙發上拿起遙控器打開電視,一秒就啟動了,多容易;
如果他想要彈吉他,他需要站起來走到書房,打開書櫃,拿出吉他,時間剛好21秒。
埃科爾回到自己提出的「20秒法則」裡來:要想讓一件事情啟動,啟動能量要短於20秒。
他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他把電視遙控器裡面的電池扣下來,然後走二十步,將遙控器放到書房的抽屜裡。這樣他再想要看電視的話,啟動能量超過了20秒。
第二件事,他花100美元買了一個吉他架放在客廳中間。每次走過的時候他都會去扒拉一下琴弦,聽到動聽的聲音他就忍不住會彈了起來,啟動能量只要1秒。
只要把兩件事情的啟動能量調整一下,結果完成每天彈吉他的任務就很容易了。
這個法則放在孩子寫作業上也是一樣的。
怎樣才能夠讓孩子快速啟動?那就是化大為小,把一個大任務變成好幾個小任務,讓孩子從小任務做起。
比如作業的要求是讓孩子背誦一首詩,但這對孩子來說是有點兒困難的。
家長就可以先讓孩子把這首詩讀三遍,這對於孩子來說就容易啟動了。
這就是減輕孩子壓力的一種方法。
清單法:建立作業順序,一一搞定
減輕孩子壓力的第二個方法就是用清單法。
比如孩子今晚要完成五項作業,如果這些作業全部都在孩子的大腦裡,那麼孩子就會產生隱形的、說不出來的壓力。
實際上,大腦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用了其中一部分能量去記作業,那麼等到去完成作業的時候可能就會能量不足。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把隱形的任務從大腦中清空出來,建立一個外在的、可視化的清單。
現在孩子的大腦清空了,那所有的資源和能量都可以拿來做眼前的作業。
比如清單的第一件事是讀課文,清空後的大腦只做這一件事,等孩子把課文讀熟了,然後再做清單上的第二件事。
每次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腦海中只有一件事,沒有這麼多事情的牽絆,那麼孩子的壓力就會非常小,而且他會有充足的能量去更好地做眼前這一件事。
結合兩個方法,成堆的任務就變成了一個個小的任務,孩子做起來就會輕鬆很多,這就解決了作業多導致孩子壓力大的問題。
打勾法:讓大腦及時獲得獎勵
解決了壓力問題,剩下的就是孩子的情緒問題,這個有效的方法叫打勾法。
使用清單法的時候,每完成一個任務後就打一個勾,完成下一個任務再打一個勾。
當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大腦中會分泌一種叫做內啡呔的物質,它會讓孩子感受到喜悅,這就是對孩子完成事情的獎賞。
如果孩子每完成一件事情都感受到快樂,都感覺到被獎賞,接下來孩子會更加願意去完成清單上的其他事情。
打勾的作用就是讓孩子標記下來,每次完成都打一個勾,孩子就會把剛才完成任務後體會到的快樂感受更強一點。
多體會幾次完成之後的快樂,慢慢地孩子在開始做作業之前就知道:「現在有點兒壓力,但我堅持一會兒,完成的時候會很快樂。」
正因為孩子對完成作業時的快樂有預期,有期待,他才會更願意去開始寫作業。
每完成一個任務就打一個勾,就是讓孩子更多地去體會到完成時的喜悅感。當清單上的任務全部完成後,滿紙的勾會讓孩子得到了一個大大的喜悅感。
還有一點,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情,也就是打勾那一刻,家長跟孩子的互動也非常重要。
有些家長喜歡說:「趕緊繼續寫,寫完了就可以去玩遊戲」,或者「快點寫就可以去看小說。」
這個時候孩子會不停地寫寫寫,但寫完那一刻他說的是「我可以去玩遊戲了」,而沒有停留下來去體會完成作業的成就感。
大家發現問題了嗎?
這樣的互動給孩子的感覺,寫完作業的目的就是為了玩遊戲。潛臺詞就是,遊戲有吸引力,作業是個討厭的事。
如果每次都這樣的話,完成再多的作業,孩子也很難去體會到完成作業的喜悅感,他內在的動機就總是升騰不上來。
正確的互動方式是什麼?當孩子完成作業的時候,家長可以說:「你完成了,真好呀!」
家長不需要說更多的話,因為大腦內在就有獎賞機制,孩子能夠體會到完成時的快樂。
除了言語上的互動,家長還要去加上一個非言語的信息,比如用表情、動作來表達對孩子的肯定和欣賞。
這兩種簡單的互動讓孩子體會到:「媽媽對我很信任,媽媽肯定我、欣賞我,我也要肯定自己,我也欣賞自己。」
這樣就解決了孩子寫作業時的情緒問題,孩子也慢慢地對學習越來越有信心。
本文專業內容節選自春藤家長學院田宏傑老師的《小學生高效作業》系列課程。
除了寫作業磨蹭拖拉, 家長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家長錯誤的陪讀方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不會主動學習等。
這些問題,在《小學生高效作業》系列課裡都能找到答案。如果您對這門課感興趣,趕快上「春藤家長學院」APP學習本門課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