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廣電全媒體訊(特約記者 朱開見 吳德勝)8月25日,「洞庭魚米香,中國好糧油」媒體三湘行採訪團走進了華容縣鯰魚須鎮高山村,在吉娃米業有限公司的水稻種植基地,他們被一群群穿梭在稻田的鴨子的歡叫聲和田埂上一幢幢像卡通屋的鴨棚所吸引,「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鴨』聲一片」的詩意景象呈現在記者們的眼前。
這片正在抽穗灌漿的稻田,成了鴨子們的樂園,仿佛它們就是這片稻田的「主人」,它們在稻裡扑打翅膀,追逐嬉戲,爭吃蟲子,正是這群鴨子,完成了水稻除草、除蟲、施肥的任務。
深處洞庭湖平原腹地的華容縣,水稻種植至少6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有名的「萬庾」之鄉。作為枕長江、濱洞庭,境內湖泊星羅、溝汊縱橫的水鄉,華容縣自古就有養殖水鴨的傳統。實行稻鴨種養,是近年來吉娃米業總經理龔文兵根據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需求而探索出的綠色生態種養模式。
鴨子生性愛吃昆蟲,以及水生動物。有數據表明,一隻鴨子1小時可以消滅86——99頭害蟲,而危害水稻生長的稻飛蝨、稻葉蟬、稻象甲蟲、福壽螺等10多種害蟲、水生動物正是鴨子們喜愛的「美食」。鴨子不間斷地活動,除蟲滅草,還能吃掉水稻部分黃葉,破壞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等病菌的滋生環境,有效地控制病蟲害,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同時,鴨子的排洩物礦物質和碳、鉀含量高,這些差不多全部排放在稻田鴨子排洩物成為了養分豐富的有機肥。每畝稻田養殖45隻鴨子,除了可以減少病蟲害外,還要以保障水稻生長所需要有機肥料。每隻鴨子的生長周期差不多與水稻的生長期同步,實行稻鴨種養,不僅可以減少農藥、化肥的施用,提高水稻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一隻鴨子至少可以獲利45元,鴨稻生態大米去年賣到了每公斤36元,生產效益顯著。龔文兵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稻鴨種養每畝田可實現收入近3000元,而傳統的水稻種植,每畝收入最多1200元,增收1800元。龔文兵高興地告訴記者,還未到收割季節,這些鴨子、鴨稻生態大米通過公司自己打造的電商平臺早已預訂一空。
吉娃米業的稻鴨種養模式吸引了周邊的農民,2019年有十多戶農民開試償試稻鴨種養,今年已有2000多戶農民主動與吉娃米業對接,準備大面積推廣稻鴨種養。鯰魚須鎮黨委書記易斌介紹,該鎮是傳統的水稻種植之鄉,正在創建水稻特色鄉鎮,吉娃米業的稻鴨種養模式實現了稻穀與鴨子的和諧共生,生態與效益二者兼得,為該鎮水稻生產、加工,提高水稻品質、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