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認為,人的自然壽命與生理年齡相關聯,然而,心理年齡也不應忽視。科學家們正在發現心理年齡與壽命之間的關係。
舉例來說,生活中接觸到的百歲老人,通常給人一種和藹、開朗、豁達的印象。那麼,這種社會心態與長壽之間是直接相關的嗎?心理衰老與壽命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
今日,總部位於中國香港的長壽醫學初創企業「Deep Longevity」,發表了全球首個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心理衰老時鐘,對衰老背景下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分析和詮釋。這項研究發表於長壽研究領域的一線學術期刊《Aging US》,題為《PsychoAge 和 SubjAge:利用人工智慧開發心理和主觀年齡的深層生物標記》,作者包括Deep Longevity的研究人員與XPRIZE基金會創始人彼得·迪亞曼迪斯。
在行業中,這類研究模型被稱為「衰老時鐘」,是長壽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能夠利用各種生物數據類型準確量化人類衰老過程,普遍開發於分子、低階特徵。Deep Longevity所發表的衰老時鐘,是基於DNA甲基化生物標記的研究模型。
從行業視角來看,這種「衰老時鐘」的技術已經在各研究機構的推進下,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心理層面衰老的研究,長期以來嚴重不足。因此,Deep Longevity希望通過基於人工智慧的年齡預測工具來填補該空缺,這兩個AI預測工具分別為PsychoAge(預測實際年齡)和 SubjAge(描述個人對衰老度的感知)。作為麥克阿瑟基金會的MIDUS研究的一部分,這些模型的數據來源基於超過一萬名25-75歲的人群所填寫的問卷,Young.AI將問卷重新設計為15道題目的長篇幅調查。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36氪梳理這項研究,核心提煉出兩個重大發現:
第一,心理年齡大於生理年齡,壽命縮減風險是正常人的兩倍。該研究作者在大型獨立數據集上對SubjAge進行了驗證,發現較高的SubjAge是相當重大的全因死亡風險因素。舉個例子,如果某個人的SubjAge(描述個人對衰老度的感知)比其生理年齡高5歲,那麼其壽命縮減的可能性是正常年齡感知者的兩倍。
第二,調整心態,可以降低心理年齡,減緩死亡風險。在研究中,作者也提出對SubjAge的治療性操作,令患者感到心理更加年輕,從而降低其死亡風險。例如,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對全新體驗的開放度,開放心態,這樣可以將SubjAge的估測值減少7年。維持高標準、過著富有成效的生活、不放棄難以實現的目標理想,這些都將使人的心理衰老時鐘再減少4年。
「人工智慧首次可通過深度神經網絡及衰老時鐘的最新進展,來計算社會心理數據組合,從而預測心理和生理年齡的生物標誌物,」Deep Longevity創始人兼該研究的共同作者Alex Zhavoronkov 說道,「最終影響一個人整體健康的種種決定,都取決於其心態。深層心理時鐘通過識別特定心態和行為的社會心理變量,可作為促進個人改善、心理健康、健全及多種其他應用於健康和治療的強大工具。」
在心理衰老的後續研究中,Deep Longevity計劃研究男女之間對衰老感知的差異,並研究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社會心理標誌物,從而建立心理和生理健康交互作用的綜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