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
2019福建教師考試備考資料,包括福建教招教育綜合基礎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及重點、教師招聘面試技巧、 備考指導等。
本部分考察,在所有的教招考察中考察較少,主要在山東地區考察較為複雜,會考察概念以及例子,以及部分課程的優缺點,以及相應的關係和區別,主要考的比較多的部分為分科和綜合,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
(一)根據學科固有的屬性,分為學科課程和經驗課程
1.學科課程
(1)基本內涵:是一種主張以學科為中心來編定的課程,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的課程。主導價值在於傳承人類文明,使學生掌握、傳遞和發展千百年來人類積累起來的知識文化遺產。學科課程的特點:邏輯性、系統性、簡約性。
(2)代表人物:孔子、誇美紐斯、赫爾巴特、斯賓塞等。(3)優點:①重視每門科學知識的邏輯性、系統性和完整性;②有助於學生學習和鞏固基礎知識,也易於教師教授知識。
(4)缺點:①不重視相互聯繫,造成和加深學科的分離;②不利於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③忽視學生的興趣和需要。
Eg:四書五經,禮樂射御書數都屬於分科課程。
2.經驗課程
(1)基本內涵:是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兒童的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經驗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使學生獲得關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驗。
(2)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3)優點:①強調學習者當下的直接經驗的價值;②主張在活動中進行教學和教育。
(4)缺點:①經驗課程容易導致忽略系統的學科知識的學習;②忽視了知識本身的邏輯順序,影響了系統的知識學習。
Eg:活動經驗形成的課程,上課基於自身經驗形成的課程。
(二)根據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1.分科課程
(1)基本內涵:是指從不同門類的學科中選取知識,按照知識的邏輯體系,以分科教學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課程。分科課程與學科課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2)代表人物:孔子、誇美紐斯、赫爾巴特、斯賓塞等
(3)優點:①重視每門學科知識的邏輯性、系統性和完整性;②有助於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學到系統的知識;③有助於組織教學與評價,便於提高教學效率。
(4)缺點:較少考慮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繫,把每一門學科看成是與其他學科互不相關的實體。
Eg:約等於學科課程。
2.綜合課程
(1)基本內涵:是一種多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它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統一性和內在聯繫,其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相關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展並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全面的視野與方法。
(2)代表人物:懷特海
(3)優點:①體現了文化或學科知識間相互作用、彼此關聯的發展需求;②有利於學生把來自學術與非學術領域的知識、技能整合起來,解決現實中的種種問題;③有助於減少科目繁多的現象。
(4)缺點:①忽視每門學科自身邏輯;②教材編寫、教師授課以及學生評估方面困難。
(5)基本形式:
相關課程:亦稱"聯絡課程",由具有科際聯繫的各學科組成的課程。同時保持原來學科的劃分,組成的各相鄰學科,如語言與歷史,歷史與地理,數學與物理、化學,物理、化學與生物等既保持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又在各科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中確定了相關科目的聯繫點,使各科教材之間保持密切的橫向聯繫。融合課程:亦稱"合科課程"。由若干相關學科組合成的新學科。例如把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融合為生物學。融合比關聯更進一步,它是把相關學科內容融合為一門學科。
廣域課程:亦稱"綜合課程"。合數門相鄰學科內容而形成綜合性課程,如有的國家把地理、歷史綜合形成"社會研究"課程;把物理、化學生態、生理、實用技術綜合成"綜合自然科學"。
核心課程:亦稱"問題課程"。是以問題為核心,將幾門學科結合起來,由一個教師或教師小組連續教學的課程。旨在把獨立的學科知識綜合起來,並謀求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上述四類課程主要是為了改正學科課程分科太細的缺點,採用合併有關學科的辦法,來編定課程,使每一門學科包括的科學領域較廣,實際上都是綜合課程,只是各類知識的相互聯繫與配合不同。
(三)根據課程計劃對課程設置實施的要求,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
1.必修課程
(1)基本內涵:是指國家、地方或學校規定,學生必須學習的公共課程,是為了保證所有學生的基礎學力而開發的課程。
(2)優缺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共性,體現對學生基本的要求,但是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Eg:關注學生共性的發展,比如:語數外必修課程。
2.選修課程
(1)基本內涵:是指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與發展方向,允許個人選擇的課程,是為了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而開發的課程。
(2)優缺點: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但是不利於學生整體的發展。
Eg: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四)根據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主體,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1.國家課程
(1)基本內涵: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
(2)優點:國家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體現國家的教育意志,確保所有國民的共同基本素質。
2.地方課程
(1)基本內涵: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國家課程標準及各地發展需要而開發的課程。
(2)優點:地方課程對該地方的中小學課程實施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它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滿足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3.校本課程
(1)基本內涵:由學生所在學校的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
(2)優點: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
Eg:主要體現學校特色,制定主體為學校的教師。
(五)根據課程任務,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1.基礎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基礎能力。即培養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三基"(讀、寫、算)為中心的基礎素養。
2.拓展型課程注重拓展學生知識與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特殊能力。
3.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與能力。這是一類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索來完成教學任務的課程。
(六)根據課程呈現形式,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1.顯性課程也叫顯在課程、正規課程、官方課程、公開課程,指的是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的各門學科以及有目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
2.隱性課程也叫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隱蔽課程,指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無意識地獲得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
隱性課程的主要表現形式:(1)觀念性隱性課程:包括隱藏於顯性課程之中的意識形態,學校的校風、學風,有關領導與教師的教育理念、價值觀、知識觀、教學風格、
教學指導思想等。(2)物質性隱性課程:包括學校建築、教室的布置、校園環境等。(3)制度性隱性課程:包括學校管理體制、學校組織機構、班級管理方式、班級運行方式。
(4)心理性隱性課程:主要包括學校人際關係狀況,師生特有的心態、行為方式等。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就是計劃性。
(七)古德萊德的課程分類
美國學者古德萊德歸納出五種不同的課程:
第一種是理想的課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機構、學術團體與課程專家提出的應該開設的課程。
第二種是正式的課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門所規定的課程。
第三種是領悟的課程,指的是任課教師對正式的課程所領悟而形成的課程。
第四種是運作的課程,指的是教師在課堂上所實際實施的課程。
第五種是經驗的課程,指的是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實際上體驗到的東西。
福建省教師招聘
教育綜合知識四本套(幼兒、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