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鄭女士日前爬山回來後,看見腳底有個小黑蟲,她不禁懷疑是不是蜱蟲,左看右看有點害怕,就自己把蟲子摳出來,帶到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檢查醫生確診:這真是個蜱蟲。她成為今年本市第一例蜱蟲咬傷患者。
「預防蜱蟲除了自己小心野外的草叢等危險地帶,很多人不知道身邊的小寵物也是蜱蟲聚集地。」5月23日,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王德旭告訴記者,他曾經在一隻狗身上發現了50多隻蜱蟲,臨床也有市民被寵物身上的蜱蟲咬過。
病例 腳趾縫裡摳出咬人蜱蟲 發現地:山上「周六去爬山,第二天在皮膚裡發現了這個小東西,這是不是新聞裡說的蜱蟲?」5月22日,市民鄭女士帶著一隻小蟲子來到第八人民醫院求助。
據了解,5月21日下午,鄭女士和朋友一起爬山,為了涼快,她穿了雙露腳趾的鞋子。山上到處都是草叢和樹,一群人玩得很盡興,天快黑的時候才回家。22日早晨,鄭女士發現自己的右腳趾縫中間有點腫,看起來中間還有點發黑,像是裡面有什麼東西,可是摸上去不痛也不癢。這是啥?鄭女士有點害怕,懷疑是什麼東西鑽到了皮膚裡。
越看越不對勁,鄭女士使勁摳了摳,果然從紅腫的地方摳出了一個小黑點。仔細一看,這個小黑點還有八條細細的腿,還在亂動呢。看著這隻小蟲子,鄭女士覺得很噁心,她想起去年新聞報導過一種叫蜱蟲的小蟲子,在草叢裡有很多,喜歡鑽到人的皮膚裡吸血,還有過因此死亡的病例。這不會就是蜱蟲吧?
鄭女士帶著這隻蟲子來到了第八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王德旭看過之後確定,這就是蜱蟲。用尺子量了一下,這隻蜱蟲直徑一毫米,腿張開後也只有兩毫米多一點。給鄭女士做了相關檢查,各項指標基本正常,但是蜱蟲咬傷之後有兩周的潛伏期,所以鄭女士這段時間還應該密切觀察這個傷口。「今天早上打電話隨訪,病人狀況正常,沒有出現發燒等情況。」5月23日中午,王主任告訴記者。
和寵物玩,小孩被蜱蟲咬傷 發現地:寵物身上蜱蟲咬傷的病例屢有發生,一個被蜱蟲咬傷頭部的小男孩至今讓王主任印象深刻。
「小男孩來的時候,頭部有一個明顯的腫塊,蜱蟲還留在傷口上。」用乙醚麻醉後,王主任慢慢地用鑷子把小蟲夾了出來。小男孩的家長想不通,家裡和幼兒園都沒見過這種蟲子,它怎麼會爬到孩子的腦袋上?仔細想想,想起孩子經常和家裡養的小狗一起玩,會不會是小狗身上的蟲子爬到了孩子身上?分開小狗的毛仔細檢查,果然在狗的腿跟處發現了蜱蟲。原來,這隻小狗特別喜歡鑽草叢,每天牽出去遛的時候,小狗都要往草長得密的地方跑。之前不知道有蜱蟲這種事,主人就沒留意。直到醫生告訴他們,植物茂盛的地方非常容易沾染蜱蟲,他們才恍然大悟 。
調查 蜱蟲也許離你很近很近蜱蟲主要生活在草從、樹林中,多數市民只顧著做足自己的預防措施,卻沒注意到身邊的小寵物也會被蜱蟲盯上。王德旭說,本市市民養寵物的比較多 ,所以大家要注意防範。
一條狗身上發現50多隻蜱蟲「我之前去農村,發現一隻身上滿是蜱蟲的狗。」王德旭對那隻狗的印象特別深刻。
那是一隻家養的看家狗,白色的毛、很可愛。但這隻狗卻有個毛病,動不動就喜歡打滾,或者使勁往牆上和地上蹭,有時還用爪子撓幾下,很痛苦的樣子。
「我當時就想會不會身上有什麼東西太癢了?」在狗主人幫助下,王德旭臨時當了一次獸醫,這一看讓他大吃一驚:「狗身上竟然趴著很多蜱蟲,一般有綠豆大小,挨個數了數,起碼有50多隻。」
狗身上怎麼會聚集了這麼多蜱蟲?狗的主人告訴王德旭說:「這狗聽話,天天在外面溜達,就喜歡往草叢裡鑽,可能這些蟲子就這麼跑到它身上去了。」
蜱蟲會寄生在寵物身上就像王德旭之前接診的那位被蜱蟲咬傷的小男孩一樣,現在島城養寵物狗的市民越來越多,有人每天回家都要抱一抱、親一親 ,甚至還會跟狗一起睡覺。但這個季節,尤其是蜱蟲高發的時候,市民還是得注意防範才行。
「這就是現在大家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寵物到野外後喜歡亂跑,尤其是些流浪狗,更容易被蜱蟲叮咬或攜帶。」王德旭介紹,散養的狗到處跑,攜帶蜱蟲的可能性非常大。
「蜱蟲生活的地方很廣,山林、草叢、灌木叢等地都有。」青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蜱蟲一年四季都有,但夏季尤其多,除了做好自身保護外,家裡養寵物的市民也要注意儘量少讓寵物去草叢等地方亂竄。如果去了,回家後也要記得檢查下寵物身上,尤其是腿跟、脖子等寵物自己夠不到、皮膚比較薄的地方,還有不容易注意的隱蔽部位,會不會潛伏著小蜱蟲。
提醒 關於蜱蟲,這些必須得學學 喝血後從「芝麻」變「黃豆」蜱蟲又叫八爪毒蟲,平時比芝麻大一點,有八個爪。蟲體橢圓形,未吸血時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蟲體長2~10毫米;吸飽血後漲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狀,大者可長達30毫米。表皮革質,背面或具殼質化盾板。
愛襲擊人的這些部位蜱蟲雖然吸血,但也不是見肉就咬的。它主要喜歡附著在人體的幾個部位,比如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所以對這些位置市民可以重點檢查並防範。
養寵物者要定期對其檢查,尤其隱蔽部位,防止間接咬傷。
被蜱蟲咬後別直接拔一旦被蜱咬傷後怎麼辦?王德旭提醒,就算被咬了也不用緊張,千萬別用手或鑷子拔出來。因為蜱蟲體上可能含有傳染性病原體,在受到刺激後,蜱蟲會越發往體內鑽,並加大劑量釋放蜱蟲唾液。可以往傷口處抹上一些乙醚和軟膏,令蜱蟲窒息而死。之後再進行血液檢測、觀察,一旦發現可疑症狀,建議及早採用中藥做預防性治療。
上山要穿對衣服夏天由於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因此外出遊玩時最好在暴露的皮膚上噴塗驅蚊液,儘量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臥。注意做好個人防護,應穿緊口、光滑的長袖衣服。
相關連結 本省已發現一例蜱蟲咬傷死亡近日,山東省衛生廳發布消息,今年以來我省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累計報告該病疑似病例5例,呈散發狀態,死亡病例1例。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主要為新型布尼亞病毒引致的傳染病,多發於4~10月份,目前正值該病流行季節。省疾控中心有關專家提醒,儘量減少或避免與蜱蟲的接觸;當出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等臨床表現時,要及時就診,以防延誤病情。
蜱蟲的故事 蜱蟲雖小,不得不防
2010年夏天,河南商城縣,吳德政蜷縮在床上,這名 73歲的老中醫不斷抽搐、通體高燒,咳血、上吐下瀉,體內血小板和白細胞不斷減少 。呻吟了三四天後,吳德政多個器官功能相繼衰竭。6月11日,吳德政死亡,留下一段兒子為其拍攝的掙扎呼叫的視頻,和一大堆醫學書。臨死前,吳德政被確診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由蜱蟲叮咬所致。
2009年10月初,商城縣鯰魚山鄉下馬河村,68歲的季德芳患疑似無形體病死亡。在她出殯時,曾照顧過她的兒媳黃志菊因身體不適住了院。對症治療後,黃志菊康復。在季德芳去世的20天後,她的遠房親戚、同村49歲的婦聯主任羅林英也因無形體病死亡。她死的第二天,曾照料她的二嫂突發高燒住院,按無形體病治後康復。
2010年10月9日,衛生部發布5份防控文件,部署蜱蟲病的診療規範。初步認定,湖北、河南兩省的大部分病例,與一種屬於布尼亞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有關,疾病主要傳播途徑為蜱蟲叮咬。記者 田歌穎 宮巖(圖片由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提供)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郭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