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去聽周杰倫的新歌《說好不哭》,也沒有去看MV。
其實周杰倫這些年來發表過的新歌,除了成為爆款而流竄在大街小巷的《告白氣球》不得不聽之外,什麼甜甜的《等你下課》,還是土味的《不愛我就拉倒》,我一首都沒有聽過。
作為周杰倫當年的一枚路人粉,我已經對他不感興趣到如此程度了嗎?
明明有那麼多觸手可及的收聽、收看的機會,為什麼就不能動動手指點開一下呢?
就連各種分析文章和評論,我都在有意無意地繞開它們。
仔細分析一下,這種行為背後的動機好像不是漠不關心,而是逃避抗拒。
不想了解新的周杰倫,其實是想把以前的那個周杰倫「封印」在自己的青春期裡,這樣就不會將自己對他的認知割裂開來了。
這種感覺就好像,青春期時那個全校矚目的大校草,在若干年後,不管他變成了成功精英還是油膩大叔,再見到他都會有些不忍和不堪,乾脆就再也不見,只保留記憶中那個風華正茂的他。
作為一個1988年出生的80後,我的青春期正好撞上了周杰倫創作的高峰期,可以說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緣分。
2001年我上初一,那年9月周杰倫發行了他的第二張專輯《範特西》,讓他大放異彩。
2007年我參加完高考,那年11月周杰倫發行了他的第八張專輯《我很忙》,被外界視為他個人創作的分水嶺。
青春期與周杰倫的高光時刻相伴,所以我和我的同齡人對於周杰倫的青春濾鏡那是不可磨滅的。
上中學時,我的同學們都會有著不同的偶像。有人喜歡孫燕姿,有人喜歡蕭亞軒,有人喜歡王力宏,有人喜歡謝霆鋒……
但是「我喜歡周杰倫」這件事好像是不必特意說明的,因為大概所有人都喜歡周杰倫。
用今天的話來說,大家當年都是周杰倫的路人粉。
在我們學校門口的那家音像店裡,它的玻璃上總會貼著各種專輯的海報,隨著專輯的不斷上新而不斷輪換,但只有周杰倫的那張《範特西》一直沒有被撕下來過。
周杰倫穿著現在又流行回來的連帽衫,長長的劉海遮住眉眼,從我初中入學到我初中畢業,就這樣一直目送著我校師生往返穿梭。
周杰倫的專輯我一張都沒有買過,但是他前七張專輯裡的歌我卻幾乎每一首都有聽過,這應該是不少80後們的狀態。
娛樂節目、音樂排行榜、電視點歌臺、校園廣播站……周杰倫的歌曲無孔不入。
《雙截棍》在今天聽還非常超前,《完美主義》的副歌部分連唱自己的名字「周杰倫」48遍,用媽媽的名字「葉惠美」作為專輯名稱,在演唱會上唱《世界末日》突然把上衣脫光……
那些當年「酷斃了」的事情,到現在來看還是「酷斃了」。
每個80後應該都有關於周杰倫的青春記憶。
我的版本是自己在本子上抄寫《以父之名》拗口的歌詞,但即使是倒背如流,也永遠卡不上周杰倫歌裡的節奏。
高中住校時,從同學那來好不容易借來周杰倫的最新專輯《七裡香》,躲在宿舍的被窩裡偷偷聽歌,成為在封閉軍事化管理的高壓環境下難得的愉快記憶。
什麼叫「情懷」?
能夠與自己的生命聯結產生出故事,打造獨家專屬記憶,這就是情懷吧。
到了大學裡,周杰倫便活在了KTV裡。
有時候我們都忘記了歌曲叫什麼名字,但是只要開一句頭,就立馬能夠把後面的全都接下去,集體大合唱。
唱周杰倫的歌似乎都變成了「童子功」,明明沒有指明「背誦全文」,但大家全都自願背誦了。
工作多年之後,有次在車裡的音樂廣播中聽到《告白氣球》,覺得總算是出來一首有些記憶點的新歌,搜來一看,又是周杰倫的歌。
歌曲雖然還在更新,但是那些大街小巷的音像店不在了,諸神打榜的時代不在了,學習重壓的環境不在了,而周杰倫和他的歌曲似乎應該是跟這些東西生長在一起的,脫離了這些情形,歌曲本身的魅力就喪失許多。
好聽還是好聽的,但是無法再產生新的故事了。
對於周杰倫的新動態,一直怠於更新,其實深層心理是不想破壞自己青春記憶的調性。
已經變身寵妻狂魔的周杰倫如今琴瑟和諧,但是當年的雙J戀更讓我驚心動魄。
參加了《中國好聲音》的周杰倫被打造成了「小公舉」的人設,但是那個把鴨舌帽壓到最低、說話接近於嘀咕的靦腆少年更接近於我的認知。
周杰倫與奶茶的三生三世,一會變胖了,一會變瘦了,這些也都變得好遙遠。
對於周杰倫新歌的評價,隱隱約約有聽說,零零星星有看到,被批評音樂毫無進步,在甜膩、無腦、土味裡打轉,甚至淪為「口水歌」,於是更是唯恐避之不及,生怕觸碰之後會印象翻船。
周杰倫新歌16日上線,瞬間將QQ音樂擠癱瘓了,大家忙著去繳「情懷稅」,熱搜榜單被周杰倫新歌話題刷屏式佔領,無數文章湧現出來,分析到底是「周郎才盡」還是鶴立雞群……
一派好吵好亂好熱鬧的景象。
像我這樣選擇不聽不聞的80後也許不多,但肯定會有。
寧願守著一份清冷,讓周杰倫變成透明的琥珀一樣,「封印」在青春記憶裡,不再成長,不再變老。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