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普世運動觸發了一種新的認識,即任何宗教都不能脫離其歷史背景,特別是在猶太教和基督教方面,很多學者都已經意識到,只有充分理解那個時代的聖經歷史,才能理清猶太教和基督教的關係。那麼,猶太人在耶穌的時代是怎樣生活的呢?子兒時代又對猶太人產生了怎麼樣的影響?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尋找真相。
耶穌時代猶太人宗教的多樣性
目前,有關公元一世紀猶太人生活的信息主要來源於歷史學家弗拉維烏斯·約瑟夫斯,他認為: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有五個教派——法利賽人、撒都該人、愛色尼人、狂熱者和西迦利亞人。然而,也有當代學者認為:在公元一世紀,猶太人之間至少有24種相互競爭的信仰體系——撒都該教徒、法利賽人、艾賽尼派教徒、狂熱分子、施洗約翰的追隨者、拿撒勒人耶斯華的追隨者、其他宗教領袖的追隨者等,每一組體系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解讀希伯來聖經,並將其應用到實踐。
今天,學者們爭論的焦點在於,是什麼使這些不同哲學和宗教團體的追隨者成為一個民族——猶太民族,又是什麼使猶太人形成了自己的習俗,例如:遵循喀什魯的飲食限制、每周舉行安息日、在耶路撒冷的寺廟做禮拜等。
猶太教規
今天的猶太教規控制著猶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教規包括:將牛奶和奶製品與肉製品分開、只食用以人道方式宰殺的動物等、避免食用貝類和豬肉等所謂的「不潔食物」。今天,猶太人可能更多地將這些教規視為對健康和安全的保障,畢竟,以色列的氣候不利於牛奶或肉類的長期儲存。同樣,從科學的觀點來說,猶太人不願意吃貝類和豬的肉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兩種動物都是靠吃人類的垃圾來維生。因此,對猶太人來說,這些教規不僅是合理的,更是他們所必須堅持的信仰。
正如《聖經》所言,猶太人並沒有將他們的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劃分開來,事實上,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遵守這些教規上,對猶太人來說,教規不僅包括摩西從西奈山帶來的十誡,還包括《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中非常詳細的指示。
耶穌時代羅馬人對猶太人造成的陰影
從公元前63年到公元70年,羅馬帝國給猶太人的生活和心理上都蒙上了陰影,無論是老練的城市猶太人還是農村猶太人。從公元前37年到公元前4年,當時的朱迪亞是由希律大帝統治的羅馬帝國的一個附屬國,希律王死了之後,他的領土被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劃分給他的兒子們,但實際上還是在羅馬的統治下,作為敘利亞省的猶太省,這種佔領導致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叛。
猶太人憎恨羅馬帝國的一切,從政權的幹預、稅收到兵役,為取得政治獨立,猶太人前赴後繼的反抗,但是,在強大的羅馬帝國面前,這一切都是徒勞的。公元70年,猶太社會被摧毀,羅馬王提圖斯領導的羅馬軍團洗劫了耶路撒冷,摧毀了聖殿。猶太人失去他們的宗教中心,而他們的後代從未忘記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