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杜坤維
A股基本上就是一個單邊市,絕大部分投資者只能依靠做多盈利,因此人人期盼牛市來臨,可是牛市總是難以降臨,即使有牛市也就是一波很短的上漲,接著就是很長時間的下跌,以15年牛市為例,自從5178點調整以來,數年了,市場總的趨勢並沒有改變弱勢特徵,目前股指在3000點附近,相當於高位的60%。
正因為熊市綿綿,市場各類專家紛紛發出各種牛市的吶喊,健康牛、十年黃金牛、愛國牛、強國牛、大國牛、小康牛、開放牛、慢牛、少年牛和青年牛等等,可是市場專家媒體牛市聲音不斷,但投資者似乎並不買債,走勢絲毫不見牛市的影子,其中有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可厚非,畢竟有意見分歧才是股市的魅力,但也不排除有的牛市聲音就是一種忽悠,就是為了牛市而喊牛市,就是刷一種存在感。常常是一個陽線出來就喊一聲牛市,一個所謂利好出來就喊一聲牛市,股市運行難道是由一根陽線來決定牛熊,一個陽線真的能改變股市運行軌跡嗎?一個利好出來就喊牛市啟動,一個利好真的能決定未來漲跌嗎?恐怕不是那麼一回事,股市漲跌我認為決定於一個系統工程,包括貨幣政策、宏觀經濟數據和股市基礎制度改革,牛市確立三者缺一不可。
牛市雖然人人期盼,但諸多媒體、專家、機構喊牛市,未必正常,此地無銀三百兩,說的是沒有銀子藏在地下偏偏有銀子存在,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偏偏A股沒有所謂的那麼多牛市特徵,市場需要牛市的聲音,因此各人從各人的角度出發,紛紛發出牛市的吶喊,像美國十年牛市,從美國財經新聞看,也沒有什麼專家媒體在提前喊牛市,更沒有稀奇百怪的牛市新名詞,只不過是從貨幣政策和美國經濟數據出發對股市走勢的 一種研判,A股喊牛市可能原因複雜,有的僅僅只是為了博眼球,證明自己看好好後市,有的是為了配合某種需要,顯示自己的正能量,有的是真心看好後市,給投資者提一個醒,希望投資者分享牛市的盛宴,所以各種牛市新名詞層出不窮,可是結果就是錯誤百出,實際上牛市聲音越高漲,牛市名詞越多,市場可能離牛市越遠,而不是越近,新名詞越多說明很多牛市名詞就是錯誤的沒有能夠實現的,一個新的牛市名字出現就意味著一個老的牛市沒有實現,只能重新更換新名詞,正因為牛市總是沒有實現,憧憬牛市的人也就也多,牛市聲音也就越高張,人心思漲,但牛市不是靠喊喊得出來的,而是依靠投資者用真金白銀買出來的。真正的牛市開啟之日,很有可能是專家不再喊牛市默默開始的。
最近各種牛市聲音依然不低,可專家的觀點與投資者的觀點出現背離,與市場走勢出現背離,11月18日,國內所有規模的股票策略私募和百億股票策略私募的倉位水平分別為52.21%和68.87%,均較前一周繼續有所下滑。而百億私募倉位指數更跌破80%,其中兩成私募倉位在五成以下。其中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所有規模股票策略私募機構52.21%的平均倉位水平,已經降至201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而百億級私募的整體倉位,也已接近年內低點,百億級私募說明投資者高度認可私募的投資理財能力,說明他們長期以來的投資業績是很不錯的,竟然不顧市場牛市聲音高漲,把倉位降到年內低點,明顯是不認同鋪天蓋地的牛市觀點。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私募倉位降低到相對低點,也預示後市調整空間很有限。
尤其是最近走勢更加不堪一些,11月8日開始3000點股市地平線已經跌破了,即使12月17日開始股指重新回到3000點,也不意味著牛市來臨,實際上未來走勢充滿變數,預測很長時間的走勢存在很大風險,沒有幾個人可以看得清未來經濟變化和貨幣政策變化,地緣政治更加樸素迷離,股市政策波動更是難以預測。年初有幾個人能夠預測到新股IPO會恢復到一周十幾家的高水平,還伴隨浙商銀行、郵儲銀行和京滬高鐵等超級大盤股夾雜其中並對股市走勢產生一些難以估計的影響,有幾個人能夠預測到央行會實施LPR制度改革,並對金融市場產生顯著影響。
我在前段時間寫過一篇文章《3000點是股指運行的中樞》,現在看,股指依然沒有擺脫箱體震蕩走勢,我還是認為股指圍繞3000點中樞運行的觀點不變,科技股牛市難以發動,畢竟科技股估值太高,白馬股也難以延續輝煌,目前估值水平已經透支了未來增長預期,離開科技股白馬股,牛市上漲動力來自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