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2020-07-30 中國日報網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7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圖為7月13日拍攝的科考船。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7月10日,科研人員在科考船上作業。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7月11日,科研人員在科考船上觀察動物。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與短肢領航鯨共遊場景,後面的黑影為短肢領航鯨。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7月18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偽虎鯨。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7月24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抹香鯨。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7月27日,科研人員在科考船上觀察動物。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7月18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偽虎鯨。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短肢領航鯨。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7月15日,科研人員通過小艇作業近距離觀察動物。 新華社記者 王自強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來源:中新網

相關焦點

  •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圖集 新華社海口7月28日電(記者王自強、張麗芸)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本航次歷時21天,航程3000多公裡,考察區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陸坡、海山及海槽水域。
  •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7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包括抹香鯨、偽虎鯨、短肢領航鯨等。
  • 中國在南海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
    【中國在南海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由中國科研人員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 科研人員在南海考察記錄到十一個鯨類物種
    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短肢領航鯨與弗氏海豚混遊現象。  掃一掃看視頻南海「鯨」喜 鯨——這種聰明而神秘的生物到底有哪些習性兩年兩次科考我國科學家們帶來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記者 王玉潔 通訊員 杜莉  本航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包含11個物種,深潛鯨類7種: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遠海鯨類4種: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組圖」
    7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
  • 深讀 | 南海「鯨」喜!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在南海考察記錄到十一個鯨類物種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某海域拍攝到抹香鯨。新華社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研究鯨類動物,是一項需要長期積累的工作。」經對考察結果的初步分析發現,本航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包含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這表明,考察海域具有較為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 科研人員在南海考察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研究所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任務完成,順利返回三亞。科考團隊歷時21天、航行3000多公裡。據悉,本航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包含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他遠海鯨類
  • 南海科考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新發現小虎鯨等4個鯨類物種
    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與短肢領航鯨共遊場景。
  • 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11種鯨類
    據新華社海口7月28日電 由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任務。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他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本航次歷時21天,航程3000多公裡,考察區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陸坡、海山及海槽水域。
  • 南海都有什麼?科考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
    此次科考記錄到的抹香鯨。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劉明明攝7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 海洋科普|南海不是美國的夏威夷,我國在南海記錄11個鯨類物種
    科考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7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取得成果: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等動物群體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取得成果: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等動物群體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1日 09:12 A-A+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
  • 椰視頻丨「鯨」呆了!中科院在南海海域發現大量鯨類動物
    通訊員劉明明 攝    迄今為止,科學界和公眾對我國廣袤海域尤其是南海海域鯨類資源的了解還很缺乏,特別是對潛水深度深、時間長的深潛鯨類如抹香鯨、喙鯨的認識幾乎一無所知。在南海海域目前是否存在定居的抹香鯨、喙鯨等動物群體,在什麼海域,等等,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學問題。
  • 科研人員在南海連續兩次發現抹香鯨群體
    這是7月24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抹香鯨(無人機照片)。 7月24日,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某海域連續兩次發現抹香鯨群體,同時觀察到母子對。這是我國科研人員繼去年以來再次在南海目擊並記錄到該物種。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這是7月24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抹香鯨(視頻截圖)。
  • 科研人員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群體
    科研人員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群體】7月24日,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某海域連續兩次發現抹香鯨群體,同時觀察到母子對。這是我國科研人員繼去年以來再次在南海目擊並記錄到該物種。(張麗芸 攝)
  • 在南海,科學家這樣尋找「鯨」喜
    在人們的習慣描述中,經常出現幾種對不同鯨類動物的稱呼:鯨、海豚和鼠海豚(包括江豚)。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尚未禁止捕鯨。學者王丕烈隨捕鯨船出海,收集了海南島以北部分南海海域的一些鯨類信息,並收錄於《中國鯨類》和《中國海獸圖鑑》。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不遠處的黑影就是短肢領航鯨。1981年,中國完全停止捕鯨活動。
  • 在南海,科學家這樣尋找「鯨」喜
    盼鯨去年4月,由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19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起航,李松海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這是全世界第一例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的深潛和遠海鯨類科學考察航次。該航次共記錄到包括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等8個鯨類物種的野外群體,首次確認南海相應海域有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等鯨類動物存在。
  • 科研人員在南海連續兩次發現抹香鯨群體「組圖」
    這是7月24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抹香鯨(無人機照片)。 7月24日,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某海域連續兩次發現抹香鯨群體,同時觀察到母子對。這是我國科研人員繼去年以來再次在南海目擊並記錄到該物種。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這是7月24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抹香鯨(視頻截圖)。
  • 11個鯨類物種遊弋南海
    7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 「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這是7月24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抹香鯨。 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