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市通川區蹚出全域發展新路子
碑廟鎮石筍村香蔥產業。
達州市副市長、通川區委書記杜海洋帶隊考察成都錦欣醫療投資管理集團公司。
通川區委副書記、區長張杰到檬雙鄉調研脫貧攻堅工作。
風吹麥浪低,五月豐收季。五月的通川,連空氣中都瀰漫著濃鬱的麥香。這是一抹絢麗的景象,山水通川招徠省內外眾多慕名而來的遊客。這是一場滲透著智慧與勇氣的探路,「雙核雙帶六區」建設奏響激烈的澎湃樂章。這是一次滿載希望的出發,在「決勝脫貧攻堅 衝刺全面小康」的引領下,通川在「率先突破 領跑達州」的目標中邁出堅實步伐!不待揚鞭自奮蹄。三年多的時間裡,通川人見到了一個結構更優、環境更好、後勁更足的通川,從基層黨建到項目建設,從脫貧攻堅到產業發展,達州市通川區正以前所未有的底氣與信心,帶領近100萬通川兒女意氣風發投身「率先突破 領跑達州」的新實踐中!
「挖掘機向左邊再挖一點,後面的卡車不要往前了。」濱河路北延線二期工程施工現場機器轟鳴,通川區北外鎮肖公廟社區黨總支書記聶祿林戴著安全帽,正忙著指揮現場施工。
基層組織是基層的第一堡壘,村(社區)黨組織是黨在基層最基礎的單元,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最關鍵一環。通川區委五屆第六次常委會研究決定,按照「因地制宜、科學完善、精幹高效、結構優化」四項原則,採取「應配盡配、重點增配、『摘帽』高配、弱村強配、偶數奇配」的「五配」模式,逐村科學確定273個村(社區)黨組織職數,構建起富有通川內涵的基層現代化治理體系。
「中央和省委對脫貧攻堅有哪些政策理論?」「貧困村難發展的根源到底是啥?」該區堅持問題導向,採取深入基層、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等形式開展專題調研,準確掌握基層黨員幹部對學習教育培訓的實際需求。針對調研收集反饋到的1100餘條意見,由達州市副市長、通川區委書記杜海洋親自審核把關,區委組織部按需制定培訓計劃,為脫貧攻堅一線的黨員幹部量身定做培訓「套餐」。
「在家門口就能培訓,不花錢又不用太多時間,還學到了很多東西,尤其是養殖大戶的親身經驗,那是翻書都找不到的內容。」參加完安雲鄉木龍村「農民夜校」的養殖培訓,一直打算發展黃牛養殖的村民王官育心裡樂開了花。
自去年11月,通川區依託現有村級活動場地,在全區192個行政村(含45個貧困村)和13個農村社區,
創辦起205所「農民夜校」,探索建立「3+3+N」激活壯大師資模式,利用農閒時間為近7000名貧困群眾、廣大農戶授課315場,「農民夜校」真正成為老百姓的致富學堂。
「辦好通川的事,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杜海洋說。
近年來,該區把「黨建為先」作為「四為」工作理念的首要核心,全面從嚴管黨治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紮實開展,「注重基層、崇尚實幹」用人導向更加鮮明,「五個一批」引才行動深入實施,各類優秀人才匯聚通川。基層組織建設紮實推進,「通川黨支部標準工作法」榮獲省委黨建制度改革「創新提名獎」。基層軟弱渙散黨組織全面轉化升級,村級活動陣地建成率達100%。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推進,「兩個責任」全面落實,區委巡察工作紮實開展。強力正風肅紀,保持懲貪治腐高壓態勢,黨風政風持續好轉。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通川旅遊喜獲豐收。全區共接待省內外遊客超過3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7億元。其中,僅「雙核雙帶六區」之一的磐石都市農業體驗區接待遊客逾10萬人次。
「有苦有累,但看到這一片的建設從無到有,更有成就感!」羅江宜居旅遊休閒區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鄧顯偉坦言。在他身後,一座現代化的新城正拔地而起。
擼起袖子加油幹,撲下身子抓落實。自「雙核雙帶六區」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三年多以來,隨著一個又一個項目的籤約和開工建設,通川區釋放著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持續增強的後勁。魏蒲產業新城核心區、復興現代商貿物流區、磐石都市農業體驗區等重點園區基礎持續完善、功能不斷集聚,一批支撐力強的重點項目相繼落戶通川、加快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培育、茁壯成長,通川的發展方興未艾、如火如荼。
魏蒲產業新城核心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各類生產要素充分保障,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彰顯,新引進6戶企業入園發展;東嶽新型工業集聚區初具雛形,新遠達報廢汽車拆解、建成精鑄等項目加快建設,雙胞胎飼料、金安杆塔擴能投產;復興現代商貿物流區加速崛起,好一新農產品批發市場、泰誠十裡水街、福森國際建材家居批發市場二期等重點項目強力推進;雙龍鐵路貨運倉儲物流園區加快建設;北外濱江高品質生活區加速崛起,教育、醫療、文體等配套設施持續完善,現代城市綜合體典範名副其實;羅江宜居旅遊休閒區建設有力推進,柳家壩城市新區二期市政道路及柳家壩大橋建設順利啟動;磐石都市農業體驗區高品質打造,秦巴農耕文化博覽園、鄉村田園大舞臺建成達效,帝森農業產業園、蘇氏臺灣牛奶草莓採摘園全面完工,「月湖狂歡谷」成功創建AAA級景區,成功承辦全省第八屆鄉村旅遊節(春季)分會場暨全市第六屆旅遊發展大會,實現旅遊收入超億元……通川區委副書記、區長張杰回顧通川區近年來輝煌的發展歷程時說:「回首奮進之路,歷史證明「雙核雙帶六區」發展戰略才是最適合通川區的發展之路。」
「我和鄉親們的生活發生了簡直讓人難以想像的變化!」江陵鎮千寧村昔日貧困戶李興華的家門口,一條平整乾淨的水泥路鋪築而成。
在各級力量的幫扶下,李興華成功獲得5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和妻子養起好幾十頭豬,蓋起兩層小洋房,過上了「抿抿甜」的幸福生活。一個貧困家庭的小康夢想,折射出通川邁向全面小康的堅定追求。
「以前進城賣水果蔬菜成本都要四五十,去年我不出家門,雜七雜八的農產品就賣了2000多元。」去年以來,區政府辦在幫扶村磐石鎮譚家溝村實施「每周三銷售日」活動,農民在家門口就可將一些零零碎碎的農產品變現揣進腰包。提起這項措施貧困戶王榮富連連稱讚。
「親身參與和見證了家鄉的巨大變化,作為通川人,我深感自豪!」在外打拼多年,曾是某報社副總編、暢銷書作家的屈默回到家鄉金石鎮,創辦了屈氏金園養殖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巴達經濟高速增長帶的生態資源,帶動農戶脫貧致富。近年來,通川區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一號民生工程」,牢牢抓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舉全區之力向貧困宣戰。
2016年,該區圓滿實現19個貧困村退出、9438人脫貧目標,貧困發生率從5.4%降為2.6%。
目前,通川區「5+1+3」幫扶力量廣泛凝聚,全社會積極參與大扶貧格局形成。現場評比推進、「四個一律」等系列工作機制、問責機制創新實踐,「七個一批」脫貧攻堅行動和「十七個扶貧專項年度計劃」大力實施。全區累計整合各類扶貧資金2.6億元,實施扶貧項目357個。新建農村公路57.7公裡,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673人,農村危房改造1335戶。「戶戶通、村村響」實現脫貧村全覆蓋。建成飲水工程63處,1.6萬人飲水困難問題有效解決。醫聯體建設深入推進,建成標準化衛生室19個,開展區級醫療機構巡回醫療逾34600人次,35%貧困戶通過醫療救助實現脫貧。成功創建國家「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4個、省級旅遊扶貧示範村3個、省級「四好村」1個。
「2017年,通川區將按照『345』脫貧摘帽工作法,緊扣7046名貧困人口脫貧、26個貧困村退出和省定貧困縣摘帽目標,向著奪取2017年在全市率先脫貧的階段性勝利全面發力和最後衝刺。」區脫貧攻堅辦主要負責人信心滿滿。
(高俊 文志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