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江蘇考察:在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視察南通構建生態綠色廊道;在古運河揚州段,察看運河生態廊道建設情況;在江都水利樞紐,了解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建設進展……考察過程中,習爺爺讚揚江蘇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他說:「生態文明建設關係經濟社會發展,關係人民生活幸福,關係青少年健康成長。」
習爺爺的話通過新聞媒體傳入校園,讓江蘇的青少年倍受鼓舞。成長於綠水青山間的中小學同學們珍視家鄉的優美環境,在運河邊、長江畔,他們撿拾垃圾、植樹種草,爭當環保小衛士;在家庭、在學校、在社區,他們宣傳環保、節約用水,用力所能及的方式為家鄉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保護大運河,讓「幸福河」碧波蕩漾
在大運河畔,習爺爺說:「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從小生活在運河邊的同學們,決心用自己的行動讓母親河永遠碧波蕩漾。
古運河環繞的揚州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因習爺爺的到來變得愈發生機盎然,慕名而來的遊人絡繹不絕。對大運河近年來的巨大變化,地處運河西岸的揚州市邗江區運西小學的同學們感受最深。六(1)班劉志鵬生在運河邊,聽著運河故事長大,對這條母親河有著特殊的感情。平時他常和小夥伴們帶著網兜巡河撿拾垃圾,設計手抄報宣傳保護運河的知識。習爺爺考察大運河的新聞傳來,劉志鵬感到非常自豪:「我要讓運河水更加清澈,像父母小時候那樣可以在河裡淘米洗菜……」
在運西小學,每一位同學都會背李白的《題瓜州新河餞族叔舍人賁》和白居易的《長相思》。「這兩首詩描寫的是我們學校邊的伊婁河,它是古運河的一部分。」五(1)班張子昊是大運河文化保護伊婁支隊的一名「河小青」,「運河文化中有著自覺、自信、自強的精神,我們要傳承這種精神,像運河水一樣奔流不息,朝著目標自信前行。」
鎮江位於京杭大運河和長江的交匯處,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在鎮江市中山路小學開展的「大手親小手,保護母親河」活動中,四(3)班張浩程和小夥伴們一起去運河邊撿拾垃圾、宣講環保知識。站在古運河畔,欣賞著美麗的運河景色,張浩程說:「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們的生活環境。」如今,去運河邊當一名環保志願者,已成為張浩程每周末最有意義的活動。
珍惜水資源,讓節約用水成為習慣
在考察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了解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時,習爺爺說:「要注意節約用水,不能一邊加大調水,一邊隨意浪費水。」江蘇雖然水資源豐沛,但也要珍視每一滴水。同學們從自身做起,從小養成良好的節水習慣,爭當節水小標兵。
「南水北調」對於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小學五(15)班沈千尋來說有著特殊意義,因為她出身水利世家,外公和爸爸兩代人都是江都水利樞紐的工程師。從小外公就告訴她,水是生命之源,水利關係到千家萬戶的生存,「我們一家人在節約的理念上時時相互提醒,生活中都很注重水的循環利用。」以水利為榮的沈千尋立志成為家族的第三代水利人,「習總書記來江都視察南水北調工程,充分說明了總書記對民生工程的重視,將來我也想為保護水資源、保護長江、保護生態做貢獻。」
在鎮江市外國語學校,通過國旗下講話、參觀自來水廠等活動,節水意識已深入到同學們的心中。八(14)班張丁芸去年參觀了南水北調工程,她為祖國建成這樣偉大的工程感到驕傲,同時也發現保護水資源迫在眉睫:「地球上淡水資源本來就很少,而且面對這樣有限的水資源,也存在汙染、浪費的問題。」
南通市五山小學的校園裡,節約用水、保護環境已成了一種校園文化,處處可見的宣傳語讓每個孩子都懂得節水的重要。五(5)班的劉天翱說:「雖然江蘇並不缺水,可在北方,土地都乾裂了,人們要從幾百米深的井裡打水,所以才要南水北調。」為了節水,劉天翱想了很多點子,正是在他的提議下,五(5)班用班費買了一些水盆,引導大家按小組用盆接水洗手後,再衝洗乾淨。「這樣洗手用水量應該能節約一半。」
重視生態保護,讓家鄉山青水綠鳥語花香
在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習爺爺說:「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學們深知美好環境的來之不易,他們積極參加環保行動,爭當綠色小衛士,要讓家鄉的環境變得更加美麗。
在被譽為「江淮明珠」的江都水利樞紐,進行尋訪活動的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小學同學們觀看到了「巨龍出水」的壯觀景象,也了解到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對北方地區人民生活的重要意義。六(17)班劉宇飛說:「習爺爺叮囑要保護好南水北調的水源地生態環境,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我們可一定要做到。」
在鎮江市西口門江岸邊,碧波蕩漾,沿岸綠草如茵。鎮江市中山路小學四(3)班陸立簧卻了解到,這裡曾經是鎮江西部最大的砂石碼頭,晴天時漫天灰塵,雨天時黑水四流,2014年開始整治,才有了現在的美麗景象,「現在,有人曾在江面上見到了江豚,這說明江水水質越來越好了,家鄉的環境也更美了。這樣好的環境我們一定要珍惜。」
2020年11月17日,南通市五山小學五(6)班的同學們拿著工具來到校園裡的一塊草地。五(6)班的劉清揚說:「這塊草坪很多草被踩沒了,土也被踩得結成了硬塊,長不出草了,我們要讓這塊草坪恢復綠色。」在校長的帶領下,大家用釘鈀和鋤頭將結成塊的土刨開,把大塊的土打碎,然後撒下草籽,澆上水,期待來春,這裡會長出一片新綠。五(6)班的喬思語說:「習爺爺上周來五山考察,讚揚這裡的美好環境,我們要讓家鄉變得更加鳥語花香。」
江蘇的青少年深愛家鄉,他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比起大人們,他們的能力也許有限,他們的努力也許微薄,但環保的觀念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已深入同學們內心,隨著成長,他們必將成為踐行這一信念的生力軍。
圖為五山小學的同學在扎制環保宣傳燈籠。
(原載《關心下一代周報》第46期A1版 記者李彤 郭瑞 周琳 通訊員 張佃芹 王敏 柏珏 屠玉兆 張新 楊茸茸 唐明)
本期編輯:凌雪峰
關心下一代周報
江蘇少年網
江蘇少年小記者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