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水果種類稀缺,其他國家的水果,之前秘魯基本上沒有

2021-01-08 他家的家常事

秘魯是一個水果種類很稀缺的國家,許多其他國家常見或是不常見的水果,在之前的秘魯基本上見不到。

原來秘魯根本沒有無花果、石榴、香櫞、廣柑、酸橙和甜橙、蘋果、梨、卡穆埃薩、榲桲果、桃子、阿韋奇戈、杏子以及西班牙那種類繁多的李子。秘魯過去只有一種類似李子的水果,它同西班牙的李子不同,儘管西班牙人也叫它"李子",印第安人則叫它"烏孫"。

在這裡說明這一點,免得人們把它同西班牙的李子混為一談。那邊沒有西班牙這樣的香瓜和黃瓜,也沒有這邊燒菜吃的瓜類。所有這些提到的、還有許多記不得名字的瓜果,現在那裡都已經有了;不僅有了,而且產量極多,多得就像家畜那樣不值錢了;它們長得很大,比西班牙的還大,以至西班牙人看到結得這麼多、這麼大,個個驚訝不已。

在諸王之城,有一次在收穫石榴之後,人們用抬聖體的架子抬著一個石榴在聖事活動的遊行隊伍中行進。那個石榴個頭之大,足令所有見到它的人讚嘆不已。有人描繪了它的大小,但不敢說出來,免得寡見少聞的人大驚小怪,因為他們不相信世界上有些地方的東西大過他們村裡的同樣東西;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因為擔心這類無知的人,而不把大自然的作用在那片土地上創造的奇蹟記載下來,則是很遺憾的。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說哪些水果,它們都大得出奇,特別是第一茬結的果子;石榴長得比在塞維亞製作、用來往西印度運油的陶製圓罐還要大,葡萄有很多每串重達八磅或十磅,榲桲果大到像人頭,香櫞果大到像半個罈子。關於西班牙的水果在那邊長得有多大,現在就講這些,以後再講蔬菜,那也同樣會令人大為驚訝。

究竟是哪些頗有心計的人、於何年何時把這些果樹帶到那邊,如果能夠了解清楚並在本書中記錄下他們的姓名籍貫,讓他們每人都因造福於人而得到應有的讚頌和祝福,那將是令人十分欣慰的。可惜很難如願以償,只記得是在1580年,一位名叫加斯帕爾·德阿爾科塞爾的西班牙人把櫻桃和歐洲酸櫻桃樹苗帶到秘魯。

他是諸王之城的富商,在那裡有一座漂亮的莊園。後來在西班牙聽說,人們對它們嬌寵備至,殷勤過甚,反而不能夠紮根成活,結果都糟蹋了。巴旦杏樹已經移植過去,但迄今為止是否已有核桃樹移植過去,還不得而知。

秘魯過去也沒有甘蔗,現在由於西班牙人精心侍弄,那邊的土地又極其肥沃,這些果品不但應有盡有,而且數量極豐,甚至人們都感到厭膩了。有些果品最初非常珍貴,現在大家已經不把它當回事,不甚珍愛,甚至毫不在乎了。

秘魯的第一家製糖作坊建立在瓦努庫地區,它的主人。他有一個僕人很是精明能幹,看到大量蔗糖從墨西哥王國運到秘魯,主人的蔗糖賣不上好價錢,於是建議他裝一船糖運到新西班牙去,那邊的人看到從秘魯向那邊運糖,就會認為秘魯的糖已經過剩,不再向秘魯運了。主人照計而行,此舉果真大見成效。後來在秘魯又建立了許多製糖場,就是現在的那些。

有些西班牙人肯於鑽研農事,他們把西班牙果樹的枝條嫁接到秘魯果樹上,收摘到了奇妙的水果。這使印第安人驚嘆不已,因為他們看到一棵樹在一年當中居然能夠結出兩種、三種甚至四種不同的水果。他們對這類奇特的事情、甚至不很奇特的事情都會感到驚訝,因為他們從來未曾見過類似情況。

農藝師們也許會把橄欖樹枝條嫁接到(如果還沒有這樣做的話)印第安人叫作"基斯瓦爾"(quíshuar)的一種樹上,它的枝幹和葉子酷似橄欖樹。記得小的時候,西班牙人見到一棵"基斯瓦爾"樹就說:"從西班牙運來的橄欖油和橄欖果就是從一種和這些樹一樣的樹上得到的。"

事實上那種樹是不結果的,它也能像橄欖樹一樣開花,但很快就凋落。在科斯科時,我們用這種樹的枝條代替蘆竹玩互相刺殺的遊戲,因為那裡氣候寒冷,蘆竹無法生長,故而沒有這種東西。

在西班牙食用的各種蔬菜,過去在秘魯一種也沒有,這些蔬菜是萵苣、苣菜、小紅蘿蔔、捲心菜、白蘿蔔、大蒜、蔥頭、茄子、菠菜、甜菜、薄荷、芫荽、香菜、剌菜薊(包括種植的和野生的)、龍鬚菜(但有馬齒莧和除蚤薄荷);也沒有胡蘿蔔芹和西班牙其他一些可供食用的菜蔬。

那邊也沒有鷹嘴豆、蠶豆、兵豆、茴香、芥菜、辣芝麻菜、蒿、芝麻、稻穀、薰衣草、枯茗、牛至、黑種草、燕麥等穀物,也沒有罌粟、三葉草和母菊(種植或野生的)等。玫瑰花、西班牙的各種麝香石竹花、茉莉花、百合花和棣棠花等也都沒有。

所有上面列舉的以及另外一些記不得名字的花草菜蔬,現在在秘魯已經非常之多,其中有很多種甚至多而成患,如白蘿蔔、芥菜、薄荷和母菊等,它們在某些谷地泛濫成災,人們為除掉它們費盡了心機和氣力也無濟於事,而且大有壓倒一切之勢,取代谷地原有的名字,迫使谷地以它們的名稱為名,如在沿海地區原本叫作魯克馬的谷地,現在卻叫"薄荷谷地",類似的情況還有一些。

在諸王之城,最初播種的苣菜和菠菜竟然瘋長到如此之高,人伸出手來剛剛能夠到它們上梢;而密度之大,連馬匹都衝不進去。開始移種時,一些蔬菜和穀物長得個頭之大和數量之多,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以小麥為例,最初在許多地方播種一法內加的麥種,竟然可收穫三百法內加甚至更多的小麥。

貢薩洛·西爾韋斯特雷說那還不算多,他在丘基薩卡省皮爾庫馬尤河附近有幾塊地,最初幾年他播下一法內加麥種,竟可收到四百到五百法內加麥子。

1556年,前面提到的門多薩總督之子唐加西亞·德門多薩赴奇利擔任省督途經阿里卡港時,有人告訴他,港口附近有一個名叫庫薩帕的谷地,那裡有一棵大得出奇的蘿蔔,在蘿蔔葉子的陰涼下拴著五匹馬,他們想把它帶來讓他看看。唐加西亞回答說不要拔,他要親眼見識見識,也好對別人現身說法。於是他在許多人陪同下去了,看到的情況證明人們對他的介紹所言不謬。

那個蘿蔔碩大無朋,一個人用雙臂剛剛能合圍過來,而且非常鮮嫩,後來把它帶到唐加西亞的下榻處,很多人分而享之。在那個已經獲名"薄荷山谷"的谷地,很多薄荷的莖幹長達兩巴拉半。

戈馬拉講到在古巴被徵服之初也發生過一個類似的故事。在不同地方、不同部族中發生同樣的無知現象是毫不足奇的,因為新大陸的印第安人在他們不了解的事物方面,表現了同樣的無知。

每當西班牙人在某個方面的表現比印第安人勝過一籌時,如縱馬奔馳,馴服牛犢和用牛耕地,製作磨,在大河上修建拱形橋梁,在一兩百步以外用火槍殺傷人以及其他類似事情上,印第安人統統歸之於神明之力,並因此把西班牙人稱作神明。

相關焦點

  • 我在秘魯吃過烤豚鼠,看過聖克裡斯託瓦爾教堂,讓我流連忘返
    我是一個很愛旅行的人,在秘魯我度過了為期一個月的悠閒旅行。感覺秘魯是一個怎麼都逛不夠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大多數人對人很友善、熱情,我在路上遇到的大多數秘魯人都是很愛笑的,因為秘魯的物價不是很高,在吃的方面消費個人覺得還是蠻便宜的,很多的美食、水果物美價廉。
  • 秘魯國家概況
    其中印第安人佔45%,印歐混血種人佔37%,白人佔15%,其他人種佔3%。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阿伊馬拉語和其他30多種印第安語。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首都】 利馬(Lima),人口889萬。年平均氣溫18.7℃。【國家元首】 總統奧揚塔·烏馬拉·塔索(Ollanta HUMALA Tasso),2011年7月28日就職,任期5年。
  • 剛從秘魯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秘魯,答案說出來你或許不相信!
    剛從秘魯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秘魯,答案說出來你或許不相信!秘魯這個南美洲國家對於國內的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國家,我去秘魯玩之前很多家人和朋友都不知道我去的是哪個洲的國家,秘魯到底是在非洲的,還是歐洲的,但是我和他們解釋之後他們對這個國家就開始慢慢的解了。
  • 秘魯內閣集體辭職
    據英國《金融時報》10月10日消息,在傳出執政黨捲入石油開採權醜聞後,秘魯內閣全體辭職。當天,秘魯總統加西亞接受了內閣的辭職。此前,秘魯媒體披露了一段電話錄音顯示,秘魯執政黨資深官員接受外國石油公司賄賂,並為該公司獲取開採權提供便利。
  • 這道簡單的生魚料理太經典,秘魯甚至為它定了紀念日
    來自秘魯的國民生魚料理Ceviche 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是從 2,000 年前原住民處理生魚的傳統演變而來;但更多歷史學者認為,是西班牙殖民者將這道菜傳進南美洲。無論起源是什麼,如今 Ceviche 可說是秘魯國民美食,秘魯政府甚至將每年 6 月 28 日指定為 Ceviche 紀念日。
  • 秘魯亞馬遜:和粉紅海豚親密接觸
    在秘魯,亞馬遜雨林觀光一般分為南、北兩大區域。 瑪努國家公園:這裡擁有最原始的叢林,受保護的物種堪稱世界之最。公園涵蓋了低層的熱帶叢林、山區森林和普納草地各種生態環境類型,也造就了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群,是亞馬孫盆地中最富有特色、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園。
  • 進口水果數量猛增 市民水果籃花頭越來越多了
    進口水果數量和品種增加的同時,杭州人餐桌上的水果也變得日益豐富和便宜。在多家水果連鎖店裡,進口水果的售價較以往更為便宜,甚至有些進口水果品種的價格低於國內的優質水果價格。進口水果數量猛增榴槤、櫻桃等進口量漲幅過百倍「每年10月開始,杭州水果市場就進入到復甦期,不過今年的進口水果品種比往年更多。」杭州果品批發市場總經理石新友如是說。
  • 各國早餐大比拼秘魯人早餐竟然最愛吃豚鼠
    現代都市繁忙的生活節奏中,早餐是一天之中必不可少的,不同國家人們吃早餐的習慣也反映著各自的文化與傳統。你最喜歡哪國風味的早餐?法國早餐法國作為浪漫的國度,早餐的營養搭配也比較勻稱,將麵包沾上黃油或是果醬,再配上一杯果汁或是咖啡。韓國早餐韓國一般的家庭,主婦會做一份煎魚,煮一鍋湯,若干碟小菜和泡菜,米飯。
  • 有機藜麥、瑪咖膠囊、羊駝毛製品……京東國際秘魯國家館帶你體驗...
    秘魯,位於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一顆明珠,物產資源豐富,這個對於大部分國人相對陌生的國度,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特產好物?11月30日,秘魯國家館正式進駐京東國際,同日,開幕儀式在京東總部舉行。
  • 秘魯一周內連換三位元首
    秘魯中間派議員弗朗西斯科·薩加斯蒂16日當選國會主席,按憲法程序將接任總統職務。秘魯一周內連換三位國家元首:先是馬丁·比斯卡拉9日遭彈劾下臺,接替他的臨時總統曼努埃爾·梅裡諾上任五天後,因遭遇全國抗議示威浪潮,15日宣布辭職。
  • 在地球的另一端 與禿鷲共舞:秘魯之行
    行程路線    同伴時間和行程不同,約好了在利馬會合過中國新年,最後制定了這個線路,先去秘魯北部IQUITOS的亞馬遜上遊,再回利馬按逆時針走秘魯南部環線。     行程準備(一)籤證南美的個人旅遊籤證好像都沒開放,相對而言,秘魯籤證靈活些,屬於努力後還能辦下來的。目前的規定是,秘魯旅遊籤證需通過中旅總社代辦,辦下來可單獨走,不需跟團,代辦費980元,籤證費270元,但廣東沒有領事館,需到北京面籤。難題在於代辦費用和面籤,上海領區的應該能辦了。
  • 秘魯再添未解之謎——秘魯納茲卡線條
    納茲卡位於秘魯境內的安地斯山脈山區,讓納茲卡出名的就是被譽為世界之謎的納茲卡線條。這些圖案位於秘魯境內海拔600公尺的納茲卡大平原,北至英吉尼奧河,南至納茲卡河,面積達兩百平方英裡。不過,在這些動物圖案中,只有兀鷹這一種動物是當地的土產,其他動物如亞馬遜河蜘蛛、猴子、鯨魚等顯然與這裡的荒涼乾燥、寸草不生的沙漠環境格格不入,而生活在3000年前的人類是如何越過巍峨險峻的安第斯山,來到亞馬遜雨林的呢?當時又沒有顯微鏡,他們怎麼能精確地描繪出蜘蛛的身體結構,特別是位於右腳末端的生殖器官的呢?歷史學家還對這些巨畫的製作年代進行了考證。
  • 秘魯咖啡 什麼是有機咖啡豆?有機咖啡豆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種植
    本文講述秘魯咖啡之前,先帶大家了解一下有機咖啡先。為什麼秘魯咖啡一直沒怎麼活躍在精品市場中,前街就要從秘魯的有機咖啡開始講起。什麼是有機咖啡?很多咖啡生產國在種植咖啡時使用大量的化學肥料和農藥從而抑制蟲害和葉銹病,同時能增加產量,但是這些化學成分會破壞土壤天然養分,深入地下汙染地下水以及河川,隨著產量的擴增,土壤的汙染會越來越嚴重。
  • 1月份秘魯鯕鰍出口額同比增長60%
    據FiS 3月25日報導:秘魯出口商協會(ADEX)數據顯示,2015年1月份秘魯鯕鰍出口額2050萬美元,同比增長60%。秘魯鯕鰍出口至10個國家和地區,1月份對美國的出口額1890萬美元,佔出口總收益的92%,比2014年同期增長97.5%。
  • 秘魯探秘(上)
    若干年後,中國土地上再也找不到純種的中國人,關於秦朝的所有歷史細節都變得模糊不清,而秦朝之前的文明,包括孔子、老子的學說和思想,春秋戰國的精彩故事,更是完全被世人遺忘……不幸的是,美洲文明所遭遇的,正是這樣的一場浩劫。世界對美洲文明的認識,大都定格在1492年哥倫布初次登上美洲大陸時的情形。
  • 沙漠、高山、雨林,這些美景勾勒出秘魯的特點
    秘魯地圖秘魯全稱秘魯共和國,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北鄰厄瓜多和哥倫比亞,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秘魯孕育了其中一個最早的文明──小北地區史前文明,以及前哥倫布時期美洲的最大國家印加帝國。16世紀,西班牙帝國徵服印加帝國,建立秘魯總督區,包含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
  • 在秘魯的十三個日夜,完成一場有生之年的冒險
    羊駝是古代秘魯人馴化的家畜,是他們動物脂肪和奶的主要來源,皮毛可以製衣紡線,同時還是惟一的馱獸和不可或缺的祭品。實際上如果從羊駝的角度來看,古代秘魯的文化傳承非但沒有被外來文明打斷,反而延伸到現代秘魯。
  • 看了秘魯人的一日三餐,仿佛沒有出國,這不都是中國菜嘛!
    最近朋友給我說了一個南美國家,叫秘(bi)魯。我說這個國家我知道啊,馬丘比丘不就是在這兒嘛?沒想到,秘魯小國還有一大特色,就是中國菜遍地,這還真是第一次聽說,的確是長見識了。秘魯的中國元素其實秘魯這個國家有許多的中國元素,比如在首都利馬,中心廣場附近有一座中國傳統風格的牌樓,上面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下為公」4個大字而在牌樓之下,就是整個拉丁美洲最大的唐人街。探秘秘魯的Chifa秘魯的中餐館,都有一個「Chifa」的招牌。據說是來自粵語的「吃飯」發音,因為最早的中國菜就是廣東人帶過去的。
  • 烤天竺鼠在秘魯有多受歡迎?網友:店鋪數量比肯德基還多
    烤天竺鼠在秘魯有多受歡迎?網友:店鋪數量比肯德基還多提起愛吃、會吃、什麼都敢吃的國家,估計全世界人民都要說是中國了,的確中國人的小龍蝦、豬腦花等等讓他們覺得非常難以接受,但是今天要說的這個食物,連中國人都連連驚呼「不敢吃」!
  • 知識放送:帶你認識秘魯的駱馬
    它生長於南美秘魯一代,在高原上行動自如,做為家畜已有數千年歷史。羊駝跟另一種俗稱「駱馬」(Llama,學名Lama glama)的生物血緣很近,不僅可以混種,兩個名字在中文翻譯時似乎也常被混用。但看看它們的學名,可以發現兩者並不同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