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習姣臉上掛著豐收的喜悅
沉甸甸的葡萄掛滿了枝頭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曉夢 通訊員 王甜甜
從一名下崗女工到心怡家庭農場主,田習姣花了20餘年。
20餘年來,她勤奮好學,不斷創新種植技術,建成「四季果園」;20餘年來,她身在果園,心向前沿科技,研發了新的管理模式——「走出去」和「請進來」;20餘年來,她懂得感恩,手把手地給鄉親傳授技術,扶持他們建立自己的農莊,為村裡精準扶貧戶和老人提供了就業崗位。
從「百果園」到「葡萄園」
1998年,供銷社改革,田習姣下崗了。下崗後,她承包了村裡40畝撂荒田。
為將地整出來,田習姣手磨出了血泡,她不吭一聲。地整出來了,種什麼?聽人說種果樹賺錢,她就種桃樹、棗樹、柿子樹。可是,不懂技術,辛苦幾年,卻沒賺到錢,倒蝕了老本。後來她又陸續種甜瓜、草莓,但都不太成功。
「樣樣種,沒一樣精。」田習姣決定專心種植葡萄。啃書本,向當地種植戶學,到外地取經。華農、省農科院果蔬所成了她的「娘家」,三天兩頭往那跑,栽培、澆水、施肥、防病,一件件琢磨、鑽研,先試,再試、又試,失敗了還試,一年、兩年、三年、四年……終於,田習姣摸索出了葡萄種植辦法,並把它命名為「三膜覆蓋栽培法」。就是用薄膜覆蓋,壯苗、調節採摘時間、防止凍害。她的種植方法,得到權威專家的高度評價。
葡萄種植成功,田習姣的信心更足了。她不斷汲取新技術,引種新品種,擴大種植規模。2007年,擴種100畝;2013年,擴大到500畝,品種也由10多個增加到40多個。心怡葡萄園聲名遠播,觀光的、休閒的、採摘的……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
從「葡萄園」到「四季果園」
2014年,田習姣申請註冊了「仙桃市心怡家庭農場」,堅持綠色生產、有機種植,「心怡」商標成為標準化、無公害、綠色種植的代名詞。
葡萄園的成功,田習姣並沒有滿足。江漢平原地區,桃子的採摘期一般在5至9月,國慶節後基本無鮮桃。田習姣的果園從突破「秋季無桃」開始。反覆試,反覆比,反覆遴選,她從幾十個桃品種中選中了「紅雪桃」這一品種。她試用大棚種植的方式栽培,結合物理、生物防治,避開雨水,有效解決桃樹流膠問題,成功培育出了冬桃,11月成熟,為休閒採摘、鄉村遊帶來新體驗與項目,彌補了這一季節無果可摘的空白。
「冬桃生長期長、成熟晚,品相、甜度、口感如同夏桃,能存放將近一個月。」冬桃試種成功,為田習姣實現創建四季果園,集觀光、採摘、休閒於一體的家庭農場構想,邁出了堅實一步。
此後,她又引種梨、柑橘等品種,讓採摘期從5至10月延長到差不多年底。養殖、種植,創業、創富,從「百果園」「葡萄園」到「四季果園」「綠色家庭農場」,田習姣用20餘年,成就了一名下崗女工的別樣人生。
從粗放經營到精細管理
身在果園,心向前沿科技。田習姣愛琢磨,善總結,她摸索出的綠色種植方法讓科研院所的專家們都驚嘆不已。她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葡萄專家、國家級農科人才培訓講臺上的客座教授。
2017年,田習姣創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田習姣創新工作室」,致力打造綠色富硒無公害水果種植,推進葡萄種植與鄉村旅遊融合。省內外的許多資深果疏專家成了這裡的常客,他們來這裡觀摩、指導,汲取實踐養分。國內葡萄種植的前沿信息、技術在這裡匯集,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在這裡落地、試種,寶貴的原始數據、第一手資料從這裡生成、發出。
為抓住農旅融合的機遇,田習姣還在農場投資400多萬元,建設了葡萄酒釀製坊、300米長的葡萄長廊、遊客接待中心、停車場等。近幾年,農場每年接待遊客1.3萬多人次。
2019年,田習姣投入50萬元建成智能水肥一體化控制室,有了它,水、肥都按需施用,定量配給、自動操作,省工省時省料,無浪費。除了引進標準化生產新技術,田習姣還成功摸索出大棚柑橘種植技術,冬季掛果,元旦春節期間採摘,為家庭農場的發展闢出了新的空間和途徑。
2020年10月,心怡農場入選全省50家高質量發展示範家庭農場,為全省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引路、帶頭、示範。
從「一家富」到「家家富」
「都在這一塊地上生活,就是緣分。」這是田習姣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手把手給鄉親傳授技術,扶持他們建立自己的農莊。近幾年,心怡農場周邊建起了規模不等、項目各異、各具特色的農莊21個。
村裡的精準扶貧戶和老年人,到農場做事,她總是優先考慮。「貧困戶想什麼時間來做事都行,心怡的大門對他們永遠敞開。」村裡有5戶精準扶貧戶常年在心怡農場務工,有13名老人天天在農場上班,年紀最大的70多歲,年齡最小的也超過60歲;最長的幹了十幾年,從每天工資25元,幹到現在每天80-90元。農場趕活時,一天能吸納50多人。依灣村五組67歲的唐良珍婆婆,就是心怡農場的「老員工」之一,她在這兒幹了近10年。「做慣了,閒不住,每個月還有2000多元的收入。」唐良珍說。
田習姣簡單算了一筆帳,農場每年給臨時務工人員開出的工資就有40-50萬元,還不算節假日農場配發的「節禮」。三大傳統節日,農場會派發粽子、皮鹹蛋、中秋月餅及過年魚肉,讓他們感受節日的溫暖。
「下一步,把心怡農場『四季園』真正做起來,成為鄉村振興之『一極』,拉動、引領、帶活更多鄉親。」田習姣說。
人物素描
田習姣,女,1975年11月生,仙桃市心怡家庭農場主,仙桃女性創業創新創富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用20餘年,成功創辦了一家「教科書」式的家庭農場。目前,心怡家庭農場是「湖北省示範家庭農場」「湖北省明星家庭農場」。2017年田習姣獲得「仙桃市勞動模範」;2019年榮膺「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近日,她又上榜2020年11-12月「荊楚楷模」月度人物。
村民眼中的她
我每天早上騎電動車趕到心怡農場做事。在農場做事,活不累,時間也很自由,我家裡還種了6畝地也可以兼顧。在農場做事,不僅有一幫老哥老姐作伴,而且還有年年增長的工資,我感覺很充實。田家丫頭善良、實誠、心眼好,在這裡幹活就兩個字「開心」。
——72歲老農 楊代章
記者手記
下崗,在多數人看來是失去工作,失去收入。但對田習姣而言,下崗意味著機會。
那些砍草鋤地的日夜、手上磨出的水泡、因擔心而輾轉反側的夜晚……都讓田習姣學會了堅強,憑著自己鋼鐵般的毅力,華麗地撕下了「下崗女工」的標籤,贏得了「葡萄專家」「客座教授」的美譽。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這20餘年來,田習姣用腳踏實地的苦幹詮釋了「人生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她不僅僅實現了自身的華麗轉身,更是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
人的一生不可能時時刻刻都處於順境之中,當身處低谷時,就應像田習姣一樣彎腰拼搏、用吃苦耐勞的精神,衝破生活的考驗,於迷霧中尋得機會,不抱怨不埋怨,塑造全新自我的同時,為社會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