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零開始創辦了心怡家庭農場 下崗不落志 帶動鄉鄰一起致富

2021-01-10 荊楚網

田習姣臉上掛著豐收的喜悅

沉甸甸的葡萄掛滿了枝頭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曉夢 通訊員 王甜甜

從一名下崗女工到心怡家庭農場主,田習姣花了20餘年。

20餘年來,她勤奮好學,不斷創新種植技術,建成「四季果園」;20餘年來,她身在果園,心向前沿科技,研發了新的管理模式——「走出去」和「請進來」;20餘年來,她懂得感恩,手把手地給鄉親傳授技術,扶持他們建立自己的農莊,為村裡精準扶貧戶和老人提供了就業崗位。

從「百果園」到「葡萄園」

1998年,供銷社改革,田習姣下崗了。下崗後,她承包了村裡40畝撂荒田。

為將地整出來,田習姣手磨出了血泡,她不吭一聲。地整出來了,種什麼?聽人說種果樹賺錢,她就種桃樹、棗樹、柿子樹。可是,不懂技術,辛苦幾年,卻沒賺到錢,倒蝕了老本。後來她又陸續種甜瓜、草莓,但都不太成功。

「樣樣種,沒一樣精。」田習姣決定專心種植葡萄。啃書本,向當地種植戶學,到外地取經。華農、省農科院果蔬所成了她的「娘家」,三天兩頭往那跑,栽培、澆水、施肥、防病,一件件琢磨、鑽研,先試,再試、又試,失敗了還試,一年、兩年、三年、四年……終於,田習姣摸索出了葡萄種植辦法,並把它命名為「三膜覆蓋栽培法」。就是用薄膜覆蓋,壯苗、調節採摘時間、防止凍害。她的種植方法,得到權威專家的高度評價。

葡萄種植成功,田習姣的信心更足了。她不斷汲取新技術,引種新品種,擴大種植規模。2007年,擴種100畝;2013年,擴大到500畝,品種也由10多個增加到40多個。心怡葡萄園聲名遠播,觀光的、休閒的、採摘的……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

從「葡萄園」到「四季果園」

2014年,田習姣申請註冊了「仙桃市心怡家庭農場」,堅持綠色生產、有機種植,「心怡」商標成為標準化、無公害、綠色種植的代名詞。

葡萄園的成功,田習姣並沒有滿足。江漢平原地區,桃子的採摘期一般在5至9月,國慶節後基本無鮮桃。田習姣的果園從突破「秋季無桃」開始。反覆試,反覆比,反覆遴選,她從幾十個桃品種中選中了「紅雪桃」這一品種。她試用大棚種植的方式栽培,結合物理、生物防治,避開雨水,有效解決桃樹流膠問題,成功培育出了冬桃,11月成熟,為休閒採摘、鄉村遊帶來新體驗與項目,彌補了這一季節無果可摘的空白。

「冬桃生長期長、成熟晚,品相、甜度、口感如同夏桃,能存放將近一個月。」冬桃試種成功,為田習姣實現創建四季果園,集觀光、採摘、休閒於一體的家庭農場構想,邁出了堅實一步。

此後,她又引種梨、柑橘等品種,讓採摘期從5至10月延長到差不多年底。養殖、種植,創業、創富,從「百果園」「葡萄園」到「四季果園」「綠色家庭農場」,田習姣用20餘年,成就了一名下崗女工的別樣人生。

從粗放經營到精細管理

身在果園,心向前沿科技。田習姣愛琢磨,善總結,她摸索出的綠色種植方法讓科研院所的專家們都驚嘆不已。她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葡萄專家、國家級農科人才培訓講臺上的客座教授。

2017年,田習姣創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田習姣創新工作室」,致力打造綠色富硒無公害水果種植,推進葡萄種植與鄉村旅遊融合。省內外的許多資深果疏專家成了這裡的常客,他們來這裡觀摩、指導,汲取實踐養分。國內葡萄種植的前沿信息、技術在這裡匯集,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在這裡落地、試種,寶貴的原始數據、第一手資料從這裡生成、發出。

為抓住農旅融合的機遇,田習姣還在農場投資400多萬元,建設了葡萄酒釀製坊、300米長的葡萄長廊、遊客接待中心、停車場等。近幾年,農場每年接待遊客1.3萬多人次。

2019年,田習姣投入50萬元建成智能水肥一體化控制室,有了它,水、肥都按需施用,定量配給、自動操作,省工省時省料,無浪費。除了引進標準化生產新技術,田習姣還成功摸索出大棚柑橘種植技術,冬季掛果,元旦春節期間採摘,為家庭農場的發展闢出了新的空間和途徑。

2020年10月,心怡農場入選全省50家高質量發展示範家庭農場,為全省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引路、帶頭、示範。

從「一家富」到「家家富」

「都在這一塊地上生活,就是緣分。」這是田習姣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手把手給鄉親傳授技術,扶持他們建立自己的農莊。近幾年,心怡農場周邊建起了規模不等、項目各異、各具特色的農莊21個。

村裡的精準扶貧戶和老年人,到農場做事,她總是優先考慮。「貧困戶想什麼時間來做事都行,心怡的大門對他們永遠敞開。」村裡有5戶精準扶貧戶常年在心怡農場務工,有13名老人天天在農場上班,年紀最大的70多歲,年齡最小的也超過60歲;最長的幹了十幾年,從每天工資25元,幹到現在每天80-90元。農場趕活時,一天能吸納50多人。依灣村五組67歲的唐良珍婆婆,就是心怡農場的「老員工」之一,她在這兒幹了近10年。「做慣了,閒不住,每個月還有2000多元的收入。」唐良珍說。

田習姣簡單算了一筆帳,農場每年給臨時務工人員開出的工資就有40-50萬元,還不算節假日農場配發的「節禮」。三大傳統節日,農場會派發粽子、皮鹹蛋、中秋月餅及過年魚肉,讓他們感受節日的溫暖。

「下一步,把心怡農場『四季園』真正做起來,成為鄉村振興之『一極』,拉動、引領、帶活更多鄉親。」田習姣說。

人物素描

田習姣,女,1975年11月生,仙桃市心怡家庭農場主,仙桃女性創業創新創富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用20餘年,成功創辦了一家「教科書」式的家庭農場。目前,心怡家庭農場是「湖北省示範家庭農場」「湖北省明星家庭農場」。2017年田習姣獲得「仙桃市勞動模範」;2019年榮膺「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近日,她又上榜2020年11-12月「荊楚楷模」月度人物。

村民眼中的她

我每天早上騎電動車趕到心怡農場做事。在農場做事,活不累,時間也很自由,我家裡還種了6畝地也可以兼顧。在農場做事,不僅有一幫老哥老姐作伴,而且還有年年增長的工資,我感覺很充實。田家丫頭善良、實誠、心眼好,在這裡幹活就兩個字「開心」。

——72歲老農 楊代章

記者手記

下崗,在多數人看來是失去工作,失去收入。但對田習姣而言,下崗意味著機會。

那些砍草鋤地的日夜、手上磨出的水泡、因擔心而輾轉反側的夜晚……都讓田習姣學會了堅強,憑著自己鋼鐵般的毅力,華麗地撕下了「下崗女工」的標籤,贏得了「葡萄專家」「客座教授」的美譽。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這20餘年來,田習姣用腳踏實地的苦幹詮釋了「人生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她不僅僅實現了自身的華麗轉身,更是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

人的一生不可能時時刻刻都處於順境之中,當身處低谷時,就應像田習姣一樣彎腰拼搏、用吃苦耐勞的精神,衝破生活的考驗,於迷霧中尋得機會,不抱怨不埋怨,塑造全新自我的同時,為社會盡一份力。

相關焦點

  • 崔用書:養殖豪豬有奔頭,盼帶鄉鄰來致富
    崔用書:養殖豪豬有奔頭,盼帶鄉鄰來致富 2019-06-22 10:10:02     來源:    作者:王淼 程凌雲     點擊:
  • 陳富華:下崗創業發展蛋雞養殖 帶動群眾就業致富
    義龍新區頂效街道查白村歌臺組下崗工人陳富華,通過創業發展蛋雞養殖,帶動村民共同發展,成為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陳富華,1969年出生,1992年開始在貴州醇酒廠從事窖酒,2012年因酒廠改制下崗。下崗後,陳富華就想著在村裡創業,並希望能帶動周邊群眾就業致富。
  • 安農大學生夫妻創辦家庭農場 實現農村創業致富夢想
    這份「入學指南」請收好據了解,這個提子觀光採摘園是安徽農業大學學子朱書生與妻子徐雲麗2012年創辦的家庭農場。夫妻兩人流轉100多畝土地建起15000平方米的高效連棟溫控大棚,種植特色生態農業品種提子,辦起的休閒觀光採摘園。實現了從城市到農村創業的致富夢想,獲省農業委員會「農民創業帶頭人」稱號。
  • 會寧農民土專家發明捕鼠「神器」 帶動鄉鄰共同致富
    農民土專家發明捕鼠「神器」 帶動鄉鄰共同致富村民們在忙著加工組裝捕鼠器。今年54歲的趙恆4年前發明了一種捕鼠器,由於結構簡單、攜帶方便、操作容易、捕獲率高、生態環保,獲得了國家專利。不僅自己通過科技致富,也帶動村裡人通過加工捕鼠器共同致富。1發明捕鼠器 會寧農民成土專家清明期間,會寧縣楊集鎮劉咀村村民趙恆家裡繁忙異常。村民們在趙恆的指導下,忙著加工組裝捕鼠器,村民加工的捕鼠器是趙恆發明的,由於此項發明,他在2015年被白銀市科技局、農牧局、人社局評為「白銀市農民土專家」。
  • 福建漳州「微生物」生態養兔帶動鄰裡致富
    心系鄉鄰攜家眷回鄉創業  今年41歲的李惠連,幾年前和丈夫劉啟雲還在昆明、深圳等地打拼,事業也小有成就。然而,家鄉情懷濃厚的她始終心繫著家鄉,想回鄉開創一片天地,帶動鄉鄰們一起走出一條發展致富的路子。  2012年,在丈夫劉啟雲的支持下,李惠連毅然放棄了特區生活,回到家鄉銀和村,準備大展身手。
  • 帶動花農致富 北侖一花農創辦中國最大花木網
    帶動花農致富 北侖一花農創辦中國最大花木網www.zjol.com.cn 2006年04月13日 09:47:40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 陝西佳縣以黨建引領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農場建起來 扶貧出實招
    在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下,王寧山村建起了以紅棗循環產業為主的扶貧農場,助力當地村民脫貧。「目前我們共改造了4500畝有機紅棗林,建成5條紅棗深加工生產線,開發出紅棗系列的果酒、醋飲、濃縮汁等10多種產品。將紅棗釀酒酒糟作為飼料,發展養殖產業。」說起王寧山村扶貧農場的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農場負責人杜軍鋒滿臉笑容。
  • 「兔專家」辦班授徒 搞養殖大家一起富
    她告訴筆者,兩年前,她回鄉創業養肉兔,不僅自己賺到錢,還在村裡「辦班授徒」,給200多名村民傳授養兔技術,帶領村民一起搞養殖致富。創業夢想1985年出生的陳紅霞,初中畢業後就與同齡人一起在深圳、廣州等城市務工,從普通員工做到質檢員。儘管收入不錯,但從小要強的她不甘心只給別人打工,總想開闢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來。
  • 長豐縣一家庭農場種出「魔鬼辣椒」 辣度是朝天椒的9倍
    位於江淮分水嶺上的長豐縣雙墩鎮富民村本味園家庭農場,栽種著各色瓜果蔬菜。其中,一種源自印度的「魔鬼辣椒」尤為引人注目,雖然貌不驚人,但其辣度是我國著名辣椒朝天椒的9倍。該家庭農場的主人名叫胡靜,在家人的支持下,於2013年10月在雙墩鎮富民村創辦了本味園家庭農場。
  • 江蘇鹽城鹽都區漁淇家庭農場大棚養蝦畝平效益3萬元
    江蘇鹽城鹽都區漁淇家庭農場大棚養蝦畝平效益3萬元2014-05-08 08:3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這看似不太可能的事情,卻在漁淇家庭農場成為現實。今年農場積極推廣「大棚養蝦模式」,採取搭建大棚、鋪設地膜、底部排汙、塘底增氧等措施,實現了新鮮活蝦的多茬高效養殖。&nbsp&nbsp&nbsp&nbsp&nbsp座落於郭猛鎮新躍村的漁淇家庭農場裡,100多座溫控鋼架大棚排列整齊,進水、消毒、增氧、放蝦苗等工作步驟井然有序。
  • 「稻蝦共養」帶動鄉親脫貧致富
    近日,記者趕到鳳臺縣古店鄉新河村綠曉家庭農場時,農場負責人童磊正在將晾乾的金黃稻子裝袋,雖然臉上掛滿了汗珠,汗水浸透了衣服,但童磊臉上始終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我估算了一下,今年收入在30萬元左右。」童磊說。種稻子的收益如此之高嗎?
  • 最美家庭事跡展播丨第十二屆全國五好家庭——利川市曹旺珍家庭...
    為發揮最美家庭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全州廣大家庭建設好家庭,涵養好家教,培育好家風 ,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即日起,州婦聯微信公眾號開通「最美家庭事跡展播」欄目,為大家陸續展播最美家庭事跡,希望他們的家庭故事能帶給你奮進的力量。
  • 松江區農業農村委:「家庭農場」有法可依,農業再譜新篇章
    上海為家庭農場立法,是促進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奠定堅實基礎,也為松江農業發展「保駕護航」。探索家庭農場,創造「松江模式」作為國內最早開展家庭農場試點的地域,早在2007年,松江區開始探索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多次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肯定。2013年,松江的家庭農場模式正式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 自學天麻栽培技術帶動農戶一起致富
    原標題:自學天麻栽培技術帶動農戶一起致富李兆興,男,漢族,1970年4月出生于靖宇縣龍泉鎮南陽村,靖宇縣野生天麻專業種植協會會長,靖宇縣野生天麻專業種植科普基地負責人,靖宇縣周邊縣(市)長白山野生天麻繁育科技致富帶頭人。
  • 扶持村民種植蔬菜 帶領鄉鄰共同創業——這個家庭心懷感恩,回饋社會
    扶持村民種植蔬菜 帶領鄉鄰共同創業——這個家庭心懷感恩,回饋社會 2020-08-19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泰州:三天解決家庭農場貸款難題
    唐松華今年40多歲,2013年底,創辦沈公式鎮松華糧食種植家庭農場,流轉金唐紀等村土地2200多畝,一年兩熟,種植水稻和小麥。經過3年的發展,農場已初具規模,配備了插秧機、收割機、還田機、旋耕機,去年新增烘乾機等設備。目前,該農場被評為江蘇優秀家庭農場。  「水稻銷售情況如何!」
  • 甘肅:農民土專家發明捕鼠「神器」 帶動鄉鄰共同致富
    不僅自己通過科技致富,也帶動村裡人通過加工捕鼠器共同致富。1發明捕鼠器會寧農民成土專家清明期間,會寧縣楊集鎮劉咀村村民趙恆家裡繁忙異常。村民們在趙恆的指導下,忙著加工組裝捕鼠器,村民加工的捕鼠器是趙恆發明的,由於此項發明,他在2015年被白銀市科技局、農牧局、人社局評為「白銀市農民土專家」。
  • 做生態有機農業的領跑者 ---記杜集區石臺鎮育之寶家庭農場曹建強
    2012年承包梧桐山建養雞場,搞起了有機養殖,成立育之寶生態家庭農場。他利用山林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並逐步走上規模化、品牌化的道路。2016年註冊成立淮北市育之寶養殖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畜禽養殖,農副產品種植與開發。在公司發展壯大的4年間,他始終堅持為客戶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技術、最全面的售後服務,在他的帶動下,當地不少村民打消疑慮,紛紛承包荒山、種樹養雞,走上致富路。
  • 寧鄉養蜂能人脫貧奔小康 傳授「甜蜜事業」帶富鄉鄰
    寧鄉養蜂能人脫貧奔小康 傳授「甜蜜事業」帶富鄉鄰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陳燕近日,記者走進寧鄉市夏鐸鋪鎮長龍新村7組,採訪了養蜂「能人」段仁義,聽他講述自己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故事。段仁義1992年和妻子高映蘭結婚,屬於晚婚,育有一女,現在讀高三。
  • 她力量 | 巴中新型女農民,撐起鄉村振興半邊天
    2008年,石英和愛人陳恩離開家鄉開始了北京務工生涯,在外終究不是長久之計,2011年底石英夫婦重新回到了家鄉,她開始盤算在家尋找創業項目。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的陳恩熱衷養殖,夫妻倆尋思了很久決定發展鴕鳥養殖。2014年投資20萬元建起「綠野家庭農場」,分別從山東和四川三臺縣以每隻1000元引進100隻鴕鳥種苗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