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臺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病逝,一些臺灣年輕網民在臉書上留下不甚好聽的評語。在臺灣小青年看來,郝柏村「太國民黨」。外省、高級軍官、不夠具備「進步價值」之素養。一些小青年以當今的「抗中」情緒將國民黨、外省與大陸直接綁在一起,忽視了前人所經歷的時代變局,以自己的歷史觀度這些老人家──最後,下了一個「又一個跟不上時代的老人家之評價。
在對岸,當大陸年輕人看見國民黨老一輩時,也會打趣說「南望王師又一年,王師已經沒有錢」。
很難設身處地想,老國民黨人在當今情況下究竟有什麼慨嘆,是時勢如此呢、還是有些時不我予?但我想,彼岸的中國夢與老兵們心底的中國夢或許不一樣,至少能慰藉他們「家鄉不再戰爭貧窮,中國人強起來了」之鄉愁。
就在郝柏村過世前不久,其子郝龍斌在黨主席之爭上,慘輸給江啟臣。而後一支支麥克風追著江啟臣問,「認不認九二共識?你到底認不認九二共識?」而後江啟臣終於表示了,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
正值壯年的江啟臣,是國民黨青壯勢力代表,身負「如何拉近年輕世代與國民黨距離」之責,甚至有媒體直接以「江啟臣能否擺脫國民黨『親中』路線」為題。回首過往,中國國民黨,從主導抗戰、到撤退臺灣,從經濟奇蹟、再到連自身定位都左支右絀,活生生演繹了「才過二十年,卻仿佛一世紀」。
老國民黨人逝去、新國民黨人掌權,郝柏村一生經歷戰爭無數,但從未忘記自己是誰、根在何處;新一代國民黨人從小優渥,認為兩岸和平是必然,卻被政治裹挾得不斷自我質疑。
如郝柏村一般的「中國臺灣人」,正逐漸消失在舞臺上,在很快的未來,被外界視為「天然獨」的世代將決定如何在中國崛起的國際局勢下生存。2019年5月20日,蔡英文「執政」三周年,大陸媒體《每日人物》發表了一篇熱門文章,「康熙停播三年,那些北上的臺灣藝人還好嗎」,內文提及了許多北漂的臺灣藝人。
在三環邊上租了房子、帶著幾件衣服就到北京打拼的《康熙》製作人B2,嘗試在大陸綜藝節目上找哏融入的諧星陳漢典,以及已經熟練使用大陸用語的藝人趙正平。他們是這個時代千萬個臺灣青年的縮影。
如同國民黨的沒落,這是時代,亦非特定政黨可以一力操作。
20歲的郝柏村因戰爭離開家鄉、連父母的最後一面也沒有見到;而今22歲的臺灣青年拎著行李箱來到北上廣,與父母用微信語音通電話。他們對臺灣的未來多少有些迷茫,現實不允許「獨」,主觀意識上不願統,他們只能說「不」、卻很難把自己的「要」化為現實。
但是,他們又是能清楚意識現實的。他們明白,老一代「戎馬為國」的時代已過,而自己已經開始面對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或許會笑老一代的「中國情結」是過去式,「我們都是臺灣人」才是現在式。
但是他們明白,臺灣從未擺脫「中國」。無論是經濟上的中國、政治上的中國,還是意識形態上叫人煩躁的中國。
(郭雪筠/臺北女孩 本文發表於臺灣《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