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寶石和藍寶石均是寶石級的剛玉。源自拉丁語「ruber」的紅寶石英文名稱Ruby意思就是紅色。其實剛玉英文名稱Corundum本身就是紅寶石的意思。
當然,剛玉除了能呈現出紅色外,還可以呈現出其它顏色,直呼其為紅寶石是不恰當的。其中藍色的品種稱為藍寶石,其英文名稱Sapphire的字面意思是「對土星的珍愛」,最初表示天青石及其它不透明的藍色礦物。由於成因不同,紅寶石和藍寶石成為極少共生在一起的「姊妹」寶石。
經過了對把所有紅色與藍色寶石分稱為紅寶石和藍寶石,或者僅稱因Cr致紅者為紅寶石的爭論過程,人們意識到了其中不盡完善之處,如今約定成俗的稱呼方法是:紅寶石和藍寶石僅限於指寶石級的剛玉,其中,顏色帶紅色調者稱為紅寶石,而呈其它顏色者統稱為藍寶石,只不過呈藍色者屬狹義的藍寶石,實際中可直呼其藍寶石,其它顏色者則需在「藍寶石」一名前加上顏色的修飾語,如無色藍寶石、金黃色藍寶石等。
化學成分 Al2O3,可含Cr、Fe、Ti、Mn、V等元素。
結晶特性三方晶系 常見六方柱狀、桶狀及板狀晶形。
紅寶石呈深淺不等的紅色與玫瑰紅色,藍寶石常呈藍、藍綠、綠、黃、橙、粉、紫、黑、灰、無色及變色效應,顏色可見呈條帶狀分布。
其顏色因致色離子不同而變,純淨者無色,含Cr者致紅,含Fe、Ti者致藍,含Fe者致綠,含Fe、Ni者致黃,含V者變色;紅寶石中Cr2O3的含量一般0.3%~4%,最佳者含2%,同時Fe含量不能過高,否則紅色將會發暗;藍寶石中Fe、Ti的配比對獲得純正的顏色至關重要,其含量無論向哪一邊傾斜,均會造成顏色發邪。
折光率為1.762~1.770(+0.009,-0.005),呈現玻璃~亞金剛光澤。密度4.00(±0.05)g/cm3。非均質體,一軸晶,負光性。多色性明顯,紅寶石呈紫紅-橙紅色;藍寶石中藍色者呈藍~綠藍,綠色者呈綠~黃綠,黃色者呈黃~橙黃,橙色者呈橙~橙紅,粉色者呈粉~粉紅,紫色者呈紫~紫紅色。硬度9。無解理,雙晶發育者顯三組裂理。
紅寶石具694、692、668、659nm吸收線,620~540nm吸收帶,476、475nm強吸收線,468nm弱吸收線,紫光區吸收;藍寶石中藍、綠、黃色者具450nm吸收帶或450、460、470nm吸收線。內部含有較多的氣、液、固各相包體,分布呈點狀、針狀定向排列、指紋狀、雲霧狀等,可呈現出星光效應;可能見到雙晶紋。紫外螢光下,紅寶石呈弱至強的紅、橙紅色;藍寶石呈無至強的橙紅色,兩者均在長波下螢光效應明顯。
肉眼(結合10×放大鏡或寶石顯微鏡)觀察,紅寶石呈深淺不等的紅色,其中大多呈泛出紫色的紅色,表現為玫瑰紅色(優質的鴿血紅紅寶石也是如此),部分色淡者呈現為粉紅色,而大紅色、暗紅色、紅中泛黃等,均不是紅寶石常見的特徵色。
那些透明度不高的紅寶石,經常可以看到由於顏色深淺不同所呈現出來的正六邊形生長紋,當然,在具體一個寶石成品上看到的生長紋,經常僅是正六邊形的一部分,但可以直邊及其可見的交角識別之;若將這類紅寶石切磨成弧面形,其中的部分將因含有平行正六邊形邊的針狀金紅石包體,在定向切磨並頂射光照射下,呈現出六道星光,若包體排列的有序度稍差,所呈現的六道星線變粗,而收縮成一個遊動的光團。
那些透明度較高的紅寶石,給人的基本感覺是淨度不高,內部的裂紋和包體幾乎無一不見,只是程度上有差異;不過,這些包體由於各種類型的均有,難以用之開展進一步的鑑定工作,常見的包體品種是指紋狀的氣液包體及尖晶石、榍石、磁鐵礦、方解石、磷灰石、鋯石等固態包體。
肉眼(結合10×放大鏡或寶石顯微鏡)觀察,狹義上的藍寶石呈深淺不同的藍色,例如矢車菊藍、天藍、淺藍、深藍、藍黑、綠藍等,顏色常常表現為不夠均勻,形成不同方向上顏色的微小差別,或者同一方向上顏色呈現出色帶分布的特點。
色帶因平行六方柱面排列,因而藍寶石的生長紋由正六邊形的色帶組成。藍寶石的生長紋不僅在透明度低者中可見,在透明度高者中亦可見。藍寶石中如果亦含有針狀(絹絲狀)金紅石包體並定向排列,定向切磨後可呈現六射星光甚至十二射星光。藍寶石的淨度較紅寶石的為高,除含有一些不良包體之外,藍寶石中裂隙發育的程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