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的老漢於志林。記者 董海東攝一手扶住玉米棒,一手用一把酷似鐵鉗的特殊工具,輕鬆掐斷苞米棒根部秸稈,金黃的玉米棒瞬間擠出,而外皮仍緊緊包在一起!年過六旬的吉林老漢於志林,經過5年反覆設計實踐,終於發明出一種專門幫助農民秋收剝苞米的特殊工具——「玉米剝皮掐鉗」,特殊設計的鉗頭酷似豬八戒的九齒釘耙,於今年7月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老人來本報展示發明昨日上午,家住吉林市豐滿區的於志林老人和老伴,興衝衝地帶著他發明的「玉米剝皮掐鉗」來到本報。
「我國是農業大國,玉米生產尤為突出,可是千百年來廣大北方農民,一直採用手工剝苞米皮的原始方法,長時間勞作使手指腫痛麻木的症狀經常發生,我發明的"玉米剝皮掐鉗"將這個難題解決了!」
滿頭花白頭髮的於大爺說著拿出一把形狀奇怪的金屬鉗子來,鉗子完全為手工打造,類似於修鞋匠常用的拔釘鉗,但鉗頭布滿鋸齒,酷似豬八戒的九齒釘耙。為了驗證這把鉗子的厲害,於大爺特意帶來了幾個還沒有剝皮的大苞米,只見老人一手扶住玉米棒,一手握住「玉米剝皮掐鉗」,對準未剝皮的玉米棒根部三四釐米處,輕輕一掐,鋸齒深深陷入玉米葉中,立時掐斷苞米棒根部秸稈,金黃的玉米棒瞬間擠出,時間僅僅過了3秒鐘。
妹妹剝苞米剝到手指紅腫「發明"玉米剝皮掐鉗",是因為妹妹的一句話。」於志林告訴記者,2002年秋天,他回煙筒山老家探親,正好趕上家裡秋收。中午,妹妹回家後伸出紅腫破皮的雙手,向他抱怨用手剝苞米太困難,年年一剝就20多天,手指全都腫了,他看在眼裡十分心疼。「大哥,你平時愛琢磨,就不能研究一下剝苞米的新方法。」妹妹一句話讓於志林下了決定,要為農民發明一種可以代替手工剝苞米的工具,不再讓老家的親人們秋收剝玉米時遭罪。
光是設計圖紙就有1米多厚回到家後,於志林首次把研究方向定在設計玉米剝皮機上,但經過考察他發現,玉米剝皮機費工費電還存在較大的危險性,最後他把研究目光轉向手工剝苞米器,細心觀察農民苞米的每個動作,拜訪機械製造師傅,經過1年時間的研究,2003年初,他初步敲定了玉米剝皮器的雛形,到建材市場買來鐵板,在家裡燒紅後用鐵錘砸出所需形狀,做出第一把試驗鉗,隨即返回農村老家實驗,結果農民用過後均反映太沉太費力,特別是婦女勁小用不上力,掐不斷玉米棒。如何使鉗子加力呢?於志林回到家中繼續研究。老伴趙玉玲說,那段時間他每天沒日沒夜地畫圖紙,連飯都顧不上吃,畫出的設計圖紙足有一米多厚,經常研究三四個小時紋絲不動,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老人發明獲得國家專利2005年末,經過反覆試驗,於志林老人終於運用槓桿原理,設計出9個加力孔位,成功實現了掐鉗雙槓桿同時加力,並將掐頭由平頭換成鋸齒頭,解決了掐葉不淨的弊病,許多農民試用後效果良好。2006年5月31日,於志林正式將「玉米剝皮掐鉗」申報了發明專利,今年7月4日,於大爺如願以償拿到了印著紅色印章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他5年辛苦發明的「玉米剝皮掐鉗」得到了國家承認。
煙筒山鎮農機推廣站工程師宋海林接受採訪時介紹,幾年來他一直關注著於志林「玉米剝皮掐鉗」的研究進展,於志林每次回老家,都要到農機站找他探討發明中遇到的問題。宋海林工程師說,經過多年來的實踐檢驗,「玉米剝皮掐鉗」減少了剝苞米的勞動強度,捏合力大大超過人手,可以瞬間掐斷玉米棒根莖,達到了快速剝皮的作用,使廣大農民在秋收時節省了體力和時間。
(記者 莊利銘)
(責任編輯: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