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家庭,是溫暖的港灣,是身心放鬆的天地,是溫情滿滿的小屋。
外面荊棘遍布,處處高坑低洼,回到家中,便安穩無憂。
有家的人,生活再艱難,臉上總會露出幸福的微笑。
一個家庭如有以下三樣,那便離敗落不遠了。
教子無方
對於父母來說,教育孩子時要懂得「寬嚴並濟」,威嚴與慈愛缺一不可。
一味溺愛孩子,只會讓孩子缺乏道德和敬畏,害人害己,招來無窮禍患。
之前有一則「48歲名校碩士不肯工作宅家啃老,被母親告上法庭」的新聞,在網上引起了廣大網友的討論。
這個名校碩士叫做大衛,從小便成績優秀,是個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
他曾就讀同濟大學,後來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拿到了工程碩士學位。
但是畢業回國之後,他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玩遊戲,沒錢了就伸手問母親要生活費。
當時已經82歲高齡的母親,每個月只有3500塊的退休金。
而且她身患尿毒症,每周都要坐著公交車去醫院透析,光是醫療費就要花掉2000多元,實在是養不起這個白吃白喝的兒子了。
萬般無奈之下,這位母親決定要到法院去告兒子,讓他出贍養費,以此逼迫他工作。
結果律師卻告訴她就算勝訴,兒子要是依然不肯工作,法院也沒辦法。
走投無路的母親懊悔不已,流著淚說:「都是我的錯,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都是現成的,依賴慣了……是我毀了他的前途,我有罪……」
有時候,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拼盡全力的包辦與縱容,而是寬嚴得當的管教與深謀遠慮的長遠規劃。
由溺愛到妥協,再到一次次的原諒和視而不見,父母的愛越慈悲,孩子就越容易沉淪。
不要讓你無底線的寵溺,成為禍害孩子一生的苦果。
要知道,愛的襁褓給不了孩子一世的幸福。
真正的教育,是給他一雙翅膀,讓他學會獨自應對生活的風雨,而不是一味地充當他的保護傘。
奢侈不節
《道德經》說:「水滿則盈,月滿則虧。」
德行深厚的家庭,底蘊越是深不可測,外表越是低調。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因為自幼出身於窮苦家庭,所以很講究儉樸。
皇后過生日,是舉國同慶的日子,本來應該隆重無比。
朱元璋卻只用紅蘿蔔、韭菜、小蔥豆腐湯、兩碗青菜,宴請各位官員。
還下了嚴令:誰宴請都只能四菜一湯,如有違反,嚴懲不赦。
而反觀《紅樓夢》中描述的賈家。
劉姥姥進大觀園時,鳳姐給她備的是象牙鑲金箸,吃的雞蛋是一兩銀子一個,連一道茄鯗也要十隻雞來配。
作為賈府中地位最高的賈母,平日裡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
光吃食也提前一個月安排好,且日日不重樣。
賈母八十大壽時,家中早已開始落敗,但眾人依舊大肆操辦,排場十足。
一個家庭若只顧安富尊榮,不顧運籌謀劃,縱然曾經再輝煌,也都會因奢侈過度而消亡。
「知足是天賦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窮。」
任何拿財富當做人生底牌的人,終究會耗盡一生的運氣和機遇。
而真正能擁有財富的人,一定有寶貴的人品和遠大的格局。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只有勤儉的家風,才會指引著一家人走向富足與興旺。
耽於享樂
面對人生種種際遇,貪圖享樂,只會迷失自我。
《紅樓夢》中,賈寶玉就是一個不為功名仕途,只為享世間富貴繁華的人。
平日與一眾姐妹耍笑作戲,看到美態便想入非非,甚至喜吃女孩嘴上的胭脂。
而寶玉的享樂主義,也著實害苦了不少人。
他迫使晴雯、蕙香、芳官被逐,又肆意挑逗金釧,使得金釧含恨跳井。
樂極了一時,卻毀了別人一生。這樣的享樂,是生而為人最大的罪。
然而,人一旦被短暫的歡愉所麻痺,便看不到現實的萬般殘酷。
整日流連於花柳脂粉中的賈寶玉,漸漸沒有了那一身為國的抱負,也沒有興家立業的責任。
沉迷於享樂無法自拔的人,當夢寐以求的東西得到的瞬間,幸福便開始煙消雲散。
託爾斯泰曾說過:「人生來並不是一場輕鬆的享樂,而註定是一場沉重的負擔。」
未經歷幾番苦難和挫折,未曾有腳踏實地的努力,如何感悟人生萬般苦樂。
一個人的思想、學識、修養和行為習慣,跟他幼年時所受教育和訓導密切相關。
所以,家風正,才能讓後代在兒時養成良好習性,從而受益終生。
家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想要家庭興旺發達,需得每個人都先從自身做起。
好的家風,能積澱出品格、傳承出修養、浸潤於人心,才能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有了好的家風,家才會越來越富足,家人才會越來越幸福。
來源:慈懷讀書會、國學文刊、讀者等
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