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自然界中,貓科動物無疑是最成功的獵食者,兇猛、矯健、強壯都是它們的代名詞,神秘的貓科動物也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喜愛者,但放眼世界有一個普遍的現象:「體型越大,研究越多;體型越小,研究越少」。
例如獅子、老虎、花豹等大型貓科動物,人類社會中流傳著大量它們的照片、書籍或者紀錄片,而那些中小型貓科動物:漁貓、亞洲金貓、黑足貓等,相比起來就顯得無人問津,關於它們的文獻或紀錄片是少之又少。
不難想像,某些物種要是缺少足夠的關注,很容易導致其滅絕。為什麼這麼說?你回想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哪個剛開始不需要以環境換取經濟發展。而環境是動物賴以生存的的關鍵,在過去的120年,因為人類直接或間接導致的環境問題,讓500多種物種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所以,那些數量稀少的動物需要更多的關注,這樣能呼籲更多的人保護它。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比較小眾的貓科動物——漁貓。
漁貓,顧名思義就是擅長捕魚的貓。有點好奇吧,雖說有些貓科動物也會捕魚,但專門以「漁貓」命名的卻是頭一個,它有什麼過『貓』之處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漁貓主要分布於南亞和東南亞的溼地生態系統中,湖泊沿岸、蘆葦叢、紅樹林都可能出現它們的身影。漁貓屬於小型貓科動物,體型會比家貓大,體長66-85釐米,體重5-10千克,四肢較短,腹部壯碩。
最有特點的是漁貓的尾巴,跟家貓的尾巴不一樣,漁貓的尾巴又短又粗(不足體長的一半),這是由於漁貓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陸地上,所以它不需要纖細優美的長尾巴保持平衡。
漁貓是所有貓科動物中唯一專注捕魚的,除了魚外偶爾也會捕食河邊的小型動物,如鴨子、鳥、兔子等。「貓吃魚,狗吃肉」大家都習以為常,貓聞到魚腥味會兩眼放光,但喜歡歸喜歡,會捕魚的家貓還真沒幾隻,因為貓都怕水。
但漁貓就不一樣了,它生性喜水,漁貓在出生一個月後就會被貓媽媽帶到水中捕魚。因為常年與水相伴,漁貓也出現了一些「水性」特徵,這些「特徵」也是漁貓在水中捕魚的保證。
漁貓的腳掌和其它貓科動物的不太一樣,反而更像鴨子的腳掌,它是呈半蹼狀,也稱為蹼足。蹼足為漁貓在水中或者沼澤地帶的活動提供了必要保證。在水中,蹼足有利於更好的划水,在沼澤,能保證在其上正常行走而不陷入。
灰白色是漁貓的主色調,再加以棕色或黑色花紋點綴。看著跟普通的貓科動物沒什麼區別,但其實內有乾坤。漁貓的毛髮有著特殊的雙層結構,內層一層防水的細密短毛,它能有效的將水阻擋在外面,外層則是一層較長的毛髮,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顏色和光澤。
存在必合理,既然漁貓會為了一根又短又粗的尾巴而捨棄那纖細優美的長尾巴,說明這短尾更更有效的幫助漁貓生存。那短尾的作用是什麼呢?其實它起到「船舵」的作用,當漁貓在水中捕食的時候,尾巴能幫助漁貓快速地轉彎。
見識了漁貓的「遊泳裝備」 ,你想不想知道漁貓是如何捕魚的呢?一起來看看吧!漁貓捕魚方法主要有四種。
守株待兔幾乎是所有貓科動物都慣用的一種方法,漁貓捕魚時也時常用到這種方法,先是靜靜待在岸邊觀察水中的動靜,當發現獵物時,瞬間撲出去,用爪子牢牢的將魚抓住並帶回岸上。
漁貓捕魚時也會將臉埋進水中,利用它的鬍鬚感知到水中魚兒的位置,它的鬍鬚之所以跟「探測器」一樣,是因為漁貓的鬍鬚是靈敏的觸覺器官,末端連接著許多感知神經,當魚兒遊動帶動水流時就能準確的被漁貓感知到,進而展開捕獵。
漁貓捕獵時還會用到潛水的方法,它將自己整個身子潛入水中,直接遊泳捕食獵物,或者潛在水中偷襲岸邊的水禽。
誘捕法應該是漁貓最智慧的方法了,類似響尾蛇用自己的尾巴模仿蟲子,引誘獵物送上門一樣,漁貓也有這樣的行為,它會待在岸邊,用自己的爪子模仿昆蟲的運動——輕輕掠過水麵。而誤以為是蟲子的魚兒,就會傻傻的前來查看,最後當然就是羊入虎口。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捕魚小能手,現如今的處境卻是十分的艱難,數量十分稀少。僅在2002—2017年,這十多年裡,全球漁貓的數量下降了超過30%,而人類就是導致其數量驟減的主要因素。這主要可以分成三個方面:
涉及生存的問題「人貓」衝突是在所難免的,再加上漁貓還幫忙「背黑鍋」,人們經常把魚塘的魚兒少了(人為偷走的),或者樹上的果子少了(果子狸幹的)歸於漁貓頭上,不難想像,這樣的處境下漁貓會遭到什麼對待。
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漁貓數量岌岌可危也就不難理解了。漁貓在我國是屬於二級保護動物,之前我國也存在著漁貓的身影,但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不少生物學家認為漁貓已經在中國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