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魚為生,會潛泳的漁貓,與人衝突後,10年間數量驟減30%

2020-09-11 磁石防禦塔

導讀:自然界中,貓科動物無疑是最成功的獵食者,兇猛、矯健、強壯都是它們的代名詞,神秘的貓科動物也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喜愛者,但放眼世界有一個普遍的現象:「體型越大,研究越多;體型越小,研究越少」。

例如獅子、老虎、花豹等大型貓科動物,人類社會中流傳著大量它們的照片、書籍或者紀錄片,而那些中小型貓科動物:漁貓、亞洲金貓、黑足貓等,相比起來就顯得無人問津,關於它們的文獻或紀錄片是少之又少。

不難想像,某些物種要是缺少足夠的關注,很容易導致其滅絕。為什麼這麼說?你回想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哪個剛開始不需要以環境換取經濟發展。而環境是動物賴以生存的的關鍵,在過去的120年,因為人類直接或間接導致的環境問題,讓500多種物種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不為人知的漁貓

所以,那些數量稀少的動物需要更多的關注,這樣能呼籲更多的人保護它。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比較小眾的貓科動物——漁貓。

漁貓,顧名思義就是擅長捕魚的貓。有點好奇吧,雖說有些貓科動物也會捕魚,但專門以「漁貓」命名的卻是頭一個,它有什麼過『貓』之處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漁貓主要分布於南亞和東南亞的溼地生態系統中,湖泊沿岸、蘆葦叢、紅樹林都可能出現它們的身影。漁貓屬於小型貓科動物,體型會比家貓大,體長66-85釐米,體重5-10千克,四肢較短,腹部壯碩。


最有特點的是漁貓的尾巴,跟家貓的尾巴不一樣,漁貓的尾巴又短又粗(不足體長的一半),這是由於漁貓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陸地上,所以它不需要纖細優美的長尾巴保持平衡。

漁貓是所有貓科動物中唯一專注捕魚的,除了魚外偶爾也會捕食河邊的小型動物,如鴨子、鳥、兔子等。「貓吃魚,狗吃肉」大家都習以為常,貓聞到魚腥味會兩眼放光,但喜歡歸喜歡,會捕魚的家貓還真沒幾隻,因為貓都怕水。

漁貓的「遊泳裝備」

但漁貓就不一樣了,它生性喜水,漁貓在出生一個月後就會被貓媽媽帶到水中捕魚。因為常年與水相伴,漁貓也出現了一些「水性」特徵,這些「特徵」也是漁貓在水中捕魚的保證。

  • 半蹼狀的腳掌

漁貓的腳掌和其它貓科動物的不太一樣,反而更像鴨子的腳掌,它是呈半蹼狀,也稱為蹼足。蹼足為漁貓在水中或者沼澤地帶的活動提供了必要保證。在水中,蹼足有利於更好的划水,在沼澤,能保證在其上正常行走而不陷入。

  • 雙層的毛髮結構

灰白色是漁貓的主色調,再加以棕色或黑色花紋點綴。看著跟普通的貓科動物沒什麼區別,但其實內有乾坤。漁貓的毛髮有著特殊的雙層結構,內層一層防水的細密短毛,它能有效的將水阻擋在外面,外層則是一層較長的毛髮,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顏色和光澤。

  • 又短又粗的尾巴

存在必合理,既然漁貓會為了一根又短又粗的尾巴而捨棄那纖細優美的長尾巴,說明這短尾更更有效的幫助漁貓生存。那短尾的作用是什麼呢?其實它起到「船舵」的作用,當漁貓在水中捕食的時候,尾巴能幫助漁貓快速地轉彎。

高超的捕魚技巧

見識了漁貓的「遊泳裝備」 ,你想不想知道漁貓是如何捕魚的呢?一起來看看吧!漁貓捕魚方法主要有四種。

  • 守株待兔法

守株待兔幾乎是所有貓科動物都慣用的一種方法,漁貓捕魚時也時常用到這種方法,先是靜靜待在岸邊觀察水中的動靜,當發現獵物時,瞬間撲出去,用爪子牢牢的將魚抓住並帶回岸上。

  • 探測法

漁貓捕魚時也會將臉埋進水中,利用它的鬍鬚感知到水中魚兒的位置,它的鬍鬚之所以跟「探測器」一樣,是因為漁貓的鬍鬚是靈敏的觸覺器官,末端連接著許多感知神經,當魚兒遊動帶動水流時就能準確的被漁貓感知到,進而展開捕獵。

  • 潛水法

漁貓捕獵時還會用到潛水的方法,它將自己整個身子潛入水中,直接遊泳捕食獵物,或者潛在水中偷襲岸邊的水禽。

  • 誘捕法

誘捕法應該是漁貓最智慧的方法了,類似響尾蛇用自己的尾巴模仿蟲子,引誘獵物送上門一樣,漁貓也有這樣的行為,它會待在岸邊,用自己的爪子模仿昆蟲的運動——輕輕掠過水麵。而誤以為是蟲子的魚兒,就會傻傻的前來查看,最後當然就是羊入虎口。

處境艱難的漁貓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捕魚小能手,現如今的處境卻是十分的艱難,數量十分稀少。僅在2002—2017年,這十多年裡,全球漁貓的數量下降了超過30%,而人類就是導致其數量驟減的主要因素。這主要可以分成三個方面:

  • 棲息地面積銳減,破碎化嚴重。經濟換取發展似乎成立國家的必經之路,南亞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不斷地把溼地改造成了水產養殖基地,導致50%以上的紅樹林消失。而漁貓正是賴此生存。

  • 人類的報復獵殺。上文有提到過漁貓主要分布於南亞和東南亞一帶,而這些區域的國家幾乎都是發展中國家,百姓經濟能力一般。而漁貓又是以捕魚為生, 並且還會捕食其它小型動物(包括人類飼養的家禽)。

涉及生存的問題「人貓」衝突是在所難免的,再加上漁貓還幫忙「背黑鍋」,人們經常把魚塘的魚兒少了(人為偷走的),或者樹上的果子少了(果子狸幹的)歸於漁貓頭上,不難想像,這樣的處境下漁貓會遭到什麼對待。

  • 偷獵。現如今偷獵仍是保護動物的大阻礙,無論是漂亮的皮毛還是「沒吃過的漁貓肉」,都吸引著貪婪的獵奇者的目光。

小結

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漁貓數量岌岌可危也就不難理解了。漁貓在我國是屬於二級保護動物,之前我國也存在著漁貓的身影,但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不少生物學家認為漁貓已經在中國滅絕了。

相關焦點

  • 全球氣候變暖 帝企鵝數量過去50多年間驟減一半
    去年,描繪帝企鵝生活的動畫片《快樂的大腳》上映後,深受觀眾喜愛。可在現實生活中,南極帝企鵝的生活卻並非如此「快樂」。  英國媒體11日援引世界自然基金會新近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受全球變暖影響,帝企鵝數量在過去50多年間驟減了一半。
  • 全球氣候變暖危及帝企鵝 50年數量驟減一半(圖)
    攝影/新華社記者劉宇  全球氣候變暖帝企鵝數量驟減一半  去年,描繪帝企鵝生活的動畫片《快樂的大腳》上映後,深受觀眾喜愛。可在現實生活中,南極帝企鵝的生活卻並非如此「快樂」。英國《蘇格蘭人報》11日援引世界自然基金會新近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受全球變暖影響,帝企鵝數量在過去50多年間驟減了一半。
  • 「紅樹林之貓」:想要拯救漁貓?首先得保護好紅樹林
    在很多人印象中,貓是一種天性怕水的生物,然而在東南亞的溼地和紅樹林中,有一種善於遊泳、經常隱匿在水邊捕魚的野貓——漁貓。顧名思義,漁貓靠「打漁」為生,有著出色的狩獵技巧與敏捷的攻擊速度。在印度尼西亞,當地的土著居民將漁貓稱之為「Kucing Bakau」,直譯過來就是「紅樹林之貓」。
  • 唯一不怕水還會釣魚的貓(漁貓)
    漁貓,也叫釣魚貓,以擅長捕魚而出名。主食是魚類,喜夜行,生性兇猛,不易人工馴養。野生漁貓的平均壽命為10~12年。漁貓是貓科動物中最厲害的遊泳高手,它用它的尾巴來掌控方向,在腳趾之間還具有半蹼,適於在水中活動。。
  • 漁貓:偷魚的是我,偷果的是我,吃人的也是我,我為何天天背鍋?
    和其他會捕魚的貓科動物相比,除了一般的捕魚技術外,漁貓還掌握了一種有趣的、不需要魚餌的「釣魚」技術:漁貓會待在水邊,用爪子模仿昆蟲的運動,輕輕掠過水麵,魚兒見到後以為是昆蟲就會迅速遊過來,漁貓就會將其捕獲……人類釣魚往往還需要用到魚餌,而漁貓「釣魚」卻連魚餌也不用。看來,「釣魚貓」這個稱呼可不是空穴來風。
  • 漁貓 - 漁貓手遊下載-漁貓安卓版下載v2.0.0-40407遊戲網
    漁貓是一款搞笑有趣的休閒娛樂橫屏手機遊戲,在遊戲內,玩家需控制貓貓在船上調取千奇百怪的魚類們,還有形形色色的遊戲玩法,可愛有趣的畫面畫風,還有多種劇情故事等你來體驗,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一起下載釣魚吧。
  • 人是多怕老虎?一隻漁貓被當成老虎打死,村民:我分明聽到了虎嘯
    2019年12月初,印度某機場附近的一隻叢林貓被人當成豹子,引來大批警察和動物保護部門工作人員的「圍捕」;2019年12月末,非洲肯亞某地出現一隻藪貓,結果也被當地居民當成一隻豹子,引起了很大恐慌。而近日在印度西孟加拉邦,一隻漁貓被當地村民當成了老虎。相比於被當成豹子的叢林貓和藪貓,這隻漁貓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它被人當成老虎殺死了。
  • 漁貓、獰貓、豹貓、兔猻這4種貓科動物寶寶,你最想抱走哪一隻?
    1.捕魚高手——漁貓這是一隻被捧在手心的漁貓幼崽,雖然出生沒多久,但它的小爪子看上去卻非常鋒利。漁貓是最會捕魚的貓科動物,不知要比常從魚缸裡撈魚吃的家貓強幾倍。漁貓的腳趾間長有半蹼,這方便它們在水中進行捕魚或其他活動。
  • 漁貓:擅長水中捕食,少數願意接近水的貓科動物
    但是眾所周知的就是很多貓是比較討厭水的,而有一種貓卻十分喜歡在水中活動,並且在野外的話都會親自下水捉魚為生!而這種貓被稱作「漁貓」普遍在溼地區域還是能見到它們的存在的,不過現在的話倒開始成為了瀕危動物了,隨著溼地破壞率高了,生存環境就少了!
  • 世界上最會遊泳的貓,堪稱貓界的「潛水艇」,在亞洲分布最廣
    訓練貓遊泳天生不怕水的貓在自然界卻存在一種天生不怕水的貓,它們長期生活在水邊,既能遊泳又能潛水,主要在水裡以捕魚為生>漁貓的體型比家貓略大一些,體重約為5千克,漁貓的頭部較寬,而耳朵、尾巴、四肢,都相對比較短,全身布滿黑色的花斑紋,外觀看上去和雲豹有點相似。
  • 動物科普:世界上最會遊泳的貓科動物——漁貓
    漁貓屬於豹貓屬,和它親戚關係最近的是豹貓,其次都是扁頭貓,它有兩個種,一個生活在瓜哇島,另一個生活在亞洲大陸和斯裡蘭卡,它是現存豹貓屬中體型最大的現存物種,有著強健有力的身體,壯實的腿,以及相對短但肌肉發達的尾巴,頭部結實有力,耳朵小而圓,耳朵背面為黑色,中央有白色的圓斑。
  • 此貓敢於下水捕魚,長相酷似「豹貓」,在我國是否有分布一直是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飼養寵物來作為自己生活中的一種陪伴。而在寵物之中,被飼養最多的應該就是貓咪和狗狗了。如今的寵物市場中,有著非常多種類的貓貓狗狗。相比於狗,貓應該是更讓人覺得省心的寵物了。很多的寵物貓都非常的漂亮,比如布偶貓,美短等等,它們的性格都是非常溫順親人的。
  • 我國貓科動物有哪些,你所不了解的石紋貓和漁貓
    總體種群數量不詳,但在2014年,雲南高黎貢山兩次拍到雲貓,為雲南首次拍到的野外影像資料,也是繼1984年發現30餘年後,首次在雲南發現。2016年,雲南高黎貢山拍到一隻雲貓。2020年,雲南保山保護區拍到雲貓活動影像。
  • 好心人撿到小漁貓,後來明白,貓咪是他們曾收養的母漁貓的孩子
    漁貓是中等體型的野生貓科動物,主要存在於印度、蘇門答臘島、爪哇島、斯裡蘭卡和巴基斯坦等地區,一般生活在靠近水域的沿河蘆葦叢裡以及熱帶地區海岸上的常綠林中,十分精通潛水和遊泳,因為受近現代人類擴張發展的影響,漁貓的數量大減,早就成為了瀕危野生動物,而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一隻小漁貓。
  • 27年下降75%,飛行昆蟲數量驟減為哪般
    原標題:27年下降75%,飛行昆蟲數量驟減為哪般   近日,據外媒報導,德國科學家對全國63個保護區進行縱向研究後得出結論:在過去27年裡,德國飛行昆蟲總數下降了75%。
  • 「捕魚人」轉型「護豚人」,只為留住江豚的一抹微笑
    我蘇特報專稿 記者/陳軍、曹勇 編輯/黃河清以長江江豚為代表的野生動物是反映長江生態改善的「晴雨表」,江豚的觀測保護工作一直牽動著許多人的心。在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有這麼一批江豚觀測員,他們曾經世代在長江捕魚為生,「退漁上岸」後,從原來的江邊「捕魚人」轉型成了「護豚人」,參與到保護長江江豚繁衍生息的工作中來。
  • 撿到的小幼貓竟是比鑽石還珍貴的漁貓,遊泳抓魚的模樣萌翻你
    泰國野生動物救援中心迅速將小貓咪帶回去照顧,這才發現這隻小貓就是稀有的漁貓,「我們對於小漁貓為何被人發現孤拎拎的在野外相當疑惑,因為很顯然的這隻漁貓才剛出生幾個小時而已。」救援中心事後才得知,原來發現小漁貓的一家人其實相當了解漁貓,「這隻小漁貓的媽媽就是這家人幾年前在米田裡發現,便照料她長大後,再放回大自然。」
  • 上海一小區發生「人貉衝突」,已誘捕10隻貉逐步放歸野外
    據王放估計,貉會有緩慢向北擴散的過程,也許幾年後,寶山、楊浦也會有貉出沒。王放團隊將這一擴散,解讀為城市生態的積極恢復。其實,貉與獐、狗獾等是上海的土著居民。據王放團隊調查,2016年時,上海貉的數量到達一個高峰,大量小區出現了貉,及至2017年-2018年間,可能因流浪貓狗傳播寄生蟲,貉種群中出現皮膚病,數量下降;2019年,疾病傳播停止,貉恢復了健康,其在2020年又發生了大幅增長。「貉一直都在。」王放認為,動物也在努力適應城市,適應這裡的建築、食物,得到了適應的優勢後,也被市民所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