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河南創造的70個第一】 東方紅! 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

2021-01-17 河南一百度

編者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70年來,在這片有著8000年底蘊的黃土地上,億萬中原兒女團結一致、敢闖敢拼,推動河南大地改革潮湧、各項事業發展取得新成就,開放的河南越來越「中」!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網河南頻道聯合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策劃推出《壯麗70年·河南創造的70個第一》融媒體系列報導,對河南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創造的國內或省內多個「第一」進行集中採訪。今天推出第七篇,人民網記者走進洛陽市,探訪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東方紅」浴火重生、走出國門的歷程。

東方紅,太陽升。

1958年7月20日,一輛頭戴紅花、身披彩綢的拖拉機,轟隆隆駛出。工人們跟在後面敲鑼打鼓,路旁擠滿了歡呼的群眾,熱鬧得就像娶新娘子。

這是中國人製造的第一臺拖拉機——東方紅54履帶拖拉機。幾千年的「牛耕」時代從此結束。這是中國農機工業的開端,也是「中國製造」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60年來,東方紅拖拉機曾「開」上過人民幣,也曾產量銳減跌入谷底。不斷的改革創新,使其越過計劃「壟」,駛入市場「田」,不僅成為中國一流,更在世界上100多個國家打響名號。

1958年7月20日,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開出廠門 資料圖

國之驕子:我的名字叫「東方紅」

時光拉回到上世紀50年代初,剛剛成立的共和國百廢待興。首先要解決的,是四億人的吃飯問題。農業需要現代化裝備「武裝」。1954年1月,新中國第一個拖拉機製造廠定址洛陽。

籌備一個拖拉機廠有多難?當時,洛陽僅有一個1500千瓦的發電廠,一個小煤窯和一些手工作坊。建廠的澗西一帶,舉目望去,基本全是農田。中央舉全國之力,從上海、長春等地抽調出專家和技術人員,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籌備第一拖拉機製造廠。

「當時吊車很少,幾十噸、幾百噸的大型設備,基本上都是人拉肩扛安裝好的。工人們就睡在車間草墊上。鐵塊、鋼材等原材料一來,大家就起來去幹活。可以說,一拖完全是手工和半機械化幹成的。」 1956年就到一拖工作的李學義曾回憶說。

4年時間艱苦奮鬥,第一臺產品終於研製成功。如何命名呢?

在洛陽東方紅農耕博物館的展櫃中,陳列著一張毛澤東主席的親筆批示,批示上寫道:拖拉機型號、名稱不可用洋字;各種拖拉機的樣式和性能一定要適合我國的氣候和地形;並且一定要是綜合利用的;其成本要儘可能降低。

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開到農村 資料圖

自己製造的拖拉機,要有中國人自己的名字。人們先後提出「鐵牛」「龍門」等名字,但都被否定。最後,受陝北民歌《東方紅》的啟發,提出「東方紅」這個名字時,獲得了一致讚嘆。

東方紅,既歌唱新中國,也歌唱新生活。援建一拖的蘇聯總專家列布科夫得知這個名字後,激動地回信說:「東方紅,多好的名字呀,中國農民就要開著中國自己製造的拖拉機,去迎接太陽了」。

1959年11月1日,新中國第一個拖拉機製造廠正式建成。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譚震林在典禮上宣布:「中國農民早已盼望『耕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的偉大時代,開始到來了!」

作為中國農機工業的第一代產品,東方紅54履帶拖拉機在黑龍江北安二龍山農場服役期間,在極為艱苦和高強度的作業環境下,創造了31年沒有大修的紀錄,被譽為「北大荒精神」的象徵。

1959年試製成功的東方紅75履帶拖拉機,作業效率提高45%,油耗降低3%。1962年,東方紅拖拉機「開」上了1元面值的人民幣,成為當時中國工業戰線最閃亮的「明星」。

據有關部門統計,上世紀80年代以前,東方紅拖拉機完成了中國機耕地60%以上的耕作,為中國人解決吃飯問題作出了突出貢獻。也正因如此,記錄20世紀中國最具影響百件大事的北京世紀壇公園中,中國一拖1959年建成投產的文字赫然其上。

農民熱烈歡迎東方紅拖拉機 資料圖

改革開放:在浴火中重生

1980年,對一拖人來說,是計劃經濟階段最輝煌的一年。全廠2.4萬餘職工,當年產銷履帶拖拉機2.4萬多臺,創了投產以來的最高紀錄。作為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第一臺壓路機和第一臺軍用越野汽車的誕生地,當時一拖有個響亮的外號「拖老大」。

興奮的一拖人卻沒想到,下一瞬間,歷史就將他們推入了「深淵」。

1981年,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製全面施行,一夜之間廣袤的原野分成了一塊塊「麵條田」。大型履帶拖拉機失去了用武之地。在農村,「老黃牛重返戰場,小毛驢趾高氣揚,拖拉機離職休養」。

這年,鎮江、邢臺等地舉行的全國大型農機訂貨會格外冷清。一拖職工中流傳一則黑色幽默:「鎮江不振」「邢臺不行」。東方紅拖拉機銷量跌到不足1萬臺。難道分田到戶的農民不需要拖拉機了嗎?

面對嚴峻形勢,一拖派出上千人,在15個省47個地區106個縣進行調研。調研員帶回了「農民設計師」的思路:生產小一些的拖拉機,最好相當於1頭牛的價格,但有8頭牛的力氣,會犁地又能跑運輸……

一拖人迅速調整航向,僅用幾個月的時間,就研製出「1頭牛價格、8頭牛力氣」的東方紅15小四輪拖拉機。1983年底形成年產1萬臺的生產能力。此後,數百萬臺的「小四輪」從洛陽源源不斷運往全國各地。

中國最大的農機企業,開始了市場化之路。當時農機企業都在爭奪小型拖拉機領域。但是一拖堅持認為,大型拖拉機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要著眼未來,實現大輪拖技術的完全國產化。

一拖制定用當時市場銷售良好的小輪拖產品收益來支持大輪拖技術的研發。二十年磨一劍,最終研發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輪拖技術。如今,東方紅大輪拖已成國內最暢銷的品牌。

2014年,我國首款商品化動力換擋拖拉機上市,迫使進口產品大幅降價30%以上。隨後,國內首臺無級變速重型拖拉機的成功研發,結束了我國350馬力以上重型拖拉機必須進口的歷史。

從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到如今40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東方紅」一直引領著我國農業裝備的升級。

東方紅農耕博物館裡展出的拖拉機 慎志遠 攝

新時代:「中國製造」走出國門

藍天白雲,洛陽伊濱區的一個農田試驗場。技術人員操作面板,一款透著銀光的輪式機械,在農田間安靜地穿梭,在黃土地上,用力劃出一道道深深的溝壑。

這款沒有駕駛艙、擁有科幻外觀的「超級拖拉機I號」,一舉拿下「中國第一款電動無人拖拉機」的稱號,向世界全新定義了「未來拖拉機」的模樣。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農業人力資源的減少,農機行業即將面臨『機器換人』。」洛陽拖拉機研究所有限公司基礎研究部部長薛志飛說,未來中國將迎來「耕地不用人」的新時代。

無人駕駛電動農機,不但零排放,而且24小時不間斷作業,作業偏差小,能提高土地、種子、化肥的利用率。但世界範圍內,無人電動拖拉機研發者寥寥。

瞄準世界農機未來趨勢,中國一拖以短跑速度開局。中國一拖牽頭組建河南省首個製造業創新中心——河南省農機創新中心,匯聚中科院、清華大學、中聯重機等優質創新資源,共同成立洛陽智能農業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協同創新中邁向更高層次的自主創新。

目前該公司已經研發出國內首款智能農機定製晶片——「神農I號」晶片,以及被喻為拖拉機「安卓系統」的「珊瑚」作業系統。通過開創自主可控的農機創新體系,讓中國農機告別「缺芯少魂」。

如今,「東方紅」系列產品已經出口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榮獲河南省省長質量獎、全國農機用戶滿意品牌等獎項,並成功進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樣板工程中白工業園。從「東方紅」到「全球紅」,成為「中國創造」的一道亮麗風景。

60年來,一拖累計生產355餘萬臺拖拉機和270餘萬臺動力機械,大中型拖拉機市場佔有率和社會保有量居中國首位,為中國人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作出了突出貢獻。(慎志遠、徐馳、肖懿木)

相關焦點

  • 壯麗70年 奮進新時代:聯通世界鄉土新
    網紅「海爸」的珠農淳樸本色依舊,一邊掐著手指告訴記者,自己今年虛歲五十七了,屬兔的,一邊坦言養蚌、開蚌大半輩子,完全沒想到賣個珍珠也能足不出戶上網直播,更沒想到自己因此還會「老來紅」……「搖把子」傳遞的看世界思變渴望佇立在新中國壯麗七十年的歲月之門前,1984年是一個不平凡的中點,也是農家子弟何志校的人生起跳點。
  • 59坦克的起源,鮮為人知的拖拉機廠造坦克的故事
    在國家計委組織的第三次民用工業動員生產過程中,位於中原腹地的洛陽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接受了建立中國第二條坦克生產線的重要任務。一拖建廠設計年生產能力1.5萬臺拖拉機,首先由蘇聯哈爾科夫拖拉機廠提供DT-54(「德特」-54)型履帶拖拉機圖紙進行仿製,1959年批量生產並正式將其定名為「東方紅」-54型履帶拖拉機。1966年,又試製成功了「東方紅」-75履帶拖拉機,並完全取代「東方紅」-54拖拉機進行量產,此時全中國70%以上機耕任務都是由「東方紅」拖拉機完成的。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尋跡常州硬實力,訴說生生不息的工業故事
    隨著自動切割機的廣泛使用,這臺設備便正式謝幕停用。如今,這套老設備被收藏在戚機廠陳列館中。    1958年,改稱為「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    2015年,更名為「中車戚墅堰機車有限公司」。一百多年來,為我國鐵路修造出蒸汽機車、內燃機和客貨機車及大批機車車輛配件,成功研製「先行」號、「東方紅」號、「雪域神舟」號等機車,為壯大我國鐵路運輸能力作出了很大貢獻。
  • 《聽見——上海法院壯麗70年》 「看見」上海法院70年崢嶸歲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推出《聽見——上海法院壯麗70年》一書。日前,該書已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聽見——上海法院壯麗70年》一書共計10餘萬字,收錄了2019年《法眼看天下》特別欄目《上海法院壯麗70年》的10期訪談實錄,將訪談內容與法治發展的大背景相結合,真實記錄了節目嘉賓與主持人的對話、聽眾點評以及嘉賓個人小傳
  • MIPRO助力「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成都文藝展演
    為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表達全市各界群眾對祖國的深情厚誼,9月30日晚,「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禮讚祖國 幸福成都」成都市文藝匯演在成都城市音樂廳歌劇廳舉行。據了解,本場演出方案經過前期反覆的錘鍊,力求通過舞臺藝術和聲音的集中呈現,充分營造共慶新中國70周年華誕、共享偉大榮光、共鑄復興偉業的濃厚氛圍。整臺演出匯集了近年來成都市群眾文化精品演出,形式多樣。因此,現場大量的移動電子設備、舞臺LED大屏幕等都會對音頻設備的頻率部分造成影響,必須選用穩定可靠的無線設備進行拾音。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大熊貓家園的生態接力
    2005年10月,瀘定縣灣東村兩村民在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邊緣發現大熊貓,打破了以往大熊貓只出現在大渡河東岸的記載;2014年3月,雅安名山區蒙頂山首現野生大熊貓……一個個「首次」有力地證明了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而成績也陸續得到肯定。
  • 帶你看70年變化!|「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齊齊哈爾專場發布會舉行
    7月18日10時,由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活動第二場——齊齊哈爾新聞發布會在哈爾濱市舉行。新聞發布會現場。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紅石峽會議提出「三色...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陝西臺記者張思思 王英琪 旬邑臺 張康)我們繼續來看「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1929年春天,在陝北榆林紅石峽,劉志丹、馬明方、賈拓夫等人召開了中共陝北特委第二次擴大會議。這次會議確立劉志丹同志擔任特委書記、主持特委工作,同時劉志丹同志在會議上提出的「三色」革命理論,為後來陝甘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成為紅軍長徵勝利落腳點奠定了基礎。榆林紅石峽是個石窟古寺,遠離城區,位置偏僻。走進這間狹小的石閣樓,裡邊只有1張石桌和幾個石凳。
  • 驚鴻一瞥|翻過山峰 趟過河流 看溫嶺70年交通變遷
    新中國剛成立之初,溫嶺正是貧窮落後之時,1949年,全縣僅有百來條木質帆船。水上客運始於民國初期,當時依靠拉縴、手搖或竿撐,客貨兼運,多為行商趕集所用。 1955年 畝產800斤,國家獎勵一輛拖拉機。1956年,溫臺地區第一個拖拉機站——溫嶺拖拉機站於澤國鎮建立。 1956年2月成立「公私合營溫嶺輪船公司」獨家經營全縣內河客運。
  • 全球第一!濰柴2020年產銷發動機突破100萬臺
    2020年,濰柴集團克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率先復工復產,搶抓市場機遇,累計產銷各類發動機超過100萬臺,同比增長33%,發動機總銷量首次邁入全球第一;在克服海外歐美企業收入、利潤分別下降2%和89%的情況下,集團全年仍然保持收入和利潤同比增長15%。繼成功發布全球首款突破50%熱效率的商業化柴油機,濰柴在世界內燃機工業史上再次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新中國電影多個「第一」在這產生…細數上影廠70年眾多經典作品
    新中國電影多個「第一」在這產生…細數上影廠70年眾多經典作品 原標題: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新中國成立後,當時的上海已經擁有一批優秀的電影人和經營者,1949年11月16日,上海電影製片廠成立,這個與共和國同齡的電影廠,在過去的70年間,
  • 創新驅動「中國號」巨輪——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群眾遊行側記
    十裡長街,10萬名群眾、70組彩車組成的36個方陣和3個情境式行進,鋪展出一幅壯美的歷史畫卷。如果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是一部厚重的史詩,那麼科技創新發展則是其中盪氣迴腸的一章。56歲的國家能源頁巖氣研發(實驗)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在這一天少有地穿上嶄新的西裝,細心地系了一條紅色領帶。「你看這滿眼的中國紅,當然只有紅色最配。」
  • 全球第一!濰柴2020年產銷發動機突破100萬臺大關
    濰柴2020年產銷發動機突破100萬臺2020年,濰柴集團克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率先復工復產,搶抓市場機遇,累計產銷各類發動機超過100萬臺,同比增長33%,發動機總銷量首次邁入全球第一大年初三,濰柴發動機板塊開始恢復生產;2月5日率先打響山東滿負荷生產第一槍,迅速拉動300多家產業鏈合作企業復工復產;3月份濰柴全力衝刺實現滿產超產;進入4月,濰柴旗下國內企業全部進入超產狀態,生產車間24小時連軸轉,工人加班倒班、機器運轉不停。汽車的產業鏈是最長的,上萬個零部件裡,即便是缺少一顆螺絲釘,都將影響產出。
  • 科學 讓夢想飛翔(新中國的「第一」70年)
    影像中國2013年6月11日—26日,搭載著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3位航天員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順利返回著陸。在軌飛行期間,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進行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並首次開展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鎮江經開區法院編印紅色「掌中寶」讀物
    經開區法院編印紅色「掌中寶」讀物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委、新區黨工委和上級法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工作部署,鎮江經濟開發區人民法院積極創新方式方法,紮實開展「五個紅色《家書中的故事》收錄家書9封,有1941年左權將軍在臨奔赴戰場前寫給妻子的最後一封家書
  • 人間正道是滄桑——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
    70年風雨兼程,今日之中國從開天闢地到改天換地,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歷史在叩問: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  70年披荊斬棘,今日之中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了令世界驚嘆的「中國奇蹟」。世界在探問: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  70年砥礪奮進,今日之中國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走出了一條民族復興的人間正道。
  • 「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之《狼圖騰》
    引1946年4月2日,姜戎出生,原名呂嘉民。代表作《狼圖騰》。1971年起,開始構思作品《狼圖騰》於內蒙古錫盟東烏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於北京,2003年歲末定稿於北京。2004年4月出版,後憑此作榮登「2006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2015年2月,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拍攝的電影版《狼圖騰》上映,引發熱議。2019年9月,姜戎長篇小說《狼圖騰》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 鹽湖一甲子 奮進三代人(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來自一線的蹲點調研)
    「以前3000個工人幹一天最多採600噸,現在一條船每天就能採六七千噸。」1958年,張連吉坐在卡車後鬥裡,從西寧出發,顛簸了七天七夜,到察爾汗已是深夜,沒有一幢房子,不見一點燈光,只得再跟貨物擠一晚……  鉀肥是糧食的糧食,沒有鉀,莊稼的「腰杆」就挺不直。
  • 河南恐龍的九個第一 有世界上最大最小最兇猛恐龍
    【資源】河南佔世界恐龍蛋化石種屬總數的70%  2015年8月11日,時間雖已過去一月有餘,但蒲含勇一想起當天的情景,心情便久久無法平復。  當天,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在瀋陽召開。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館長蒲含勇代表河南恐龍研究界,向全國與會的專家們介紹我省在恐龍研究領域的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