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70年來,在這片有著8000年底蘊的黃土地上,億萬中原兒女團結一致、敢闖敢拼,推動河南大地改革潮湧、各項事業發展取得新成就,開放的河南越來越「中」!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網河南頻道聯合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策劃推出《壯麗70年·河南創造的70個第一》融媒體系列報導,對河南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創造的國內或省內多個「第一」進行集中採訪。今天推出第七篇,人民網記者走進洛陽市,探訪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東方紅」浴火重生、走出國門的歷程。
東方紅,太陽升。
1958年7月20日,一輛頭戴紅花、身披彩綢的拖拉機,轟隆隆駛出。工人們跟在後面敲鑼打鼓,路旁擠滿了歡呼的群眾,熱鬧得就像娶新娘子。
這是中國人製造的第一臺拖拉機——東方紅54履帶拖拉機。幾千年的「牛耕」時代從此結束。這是中國農機工業的開端,也是「中國製造」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60年來,東方紅拖拉機曾「開」上過人民幣,也曾產量銳減跌入谷底。不斷的改革創新,使其越過計劃「壟」,駛入市場「田」,不僅成為中國一流,更在世界上100多個國家打響名號。
1958年7月20日,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開出廠門 資料圖
國之驕子:我的名字叫「東方紅」
時光拉回到上世紀50年代初,剛剛成立的共和國百廢待興。首先要解決的,是四億人的吃飯問題。農業需要現代化裝備「武裝」。1954年1月,新中國第一個拖拉機製造廠定址洛陽。
籌備一個拖拉機廠有多難?當時,洛陽僅有一個1500千瓦的發電廠,一個小煤窯和一些手工作坊。建廠的澗西一帶,舉目望去,基本全是農田。中央舉全國之力,從上海、長春等地抽調出專家和技術人員,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籌備第一拖拉機製造廠。
「當時吊車很少,幾十噸、幾百噸的大型設備,基本上都是人拉肩扛安裝好的。工人們就睡在車間草墊上。鐵塊、鋼材等原材料一來,大家就起來去幹活。可以說,一拖完全是手工和半機械化幹成的。」 1956年就到一拖工作的李學義曾回憶說。
4年時間艱苦奮鬥,第一臺產品終於研製成功。如何命名呢?
在洛陽東方紅農耕博物館的展櫃中,陳列著一張毛澤東主席的親筆批示,批示上寫道:拖拉機型號、名稱不可用洋字;各種拖拉機的樣式和性能一定要適合我國的氣候和地形;並且一定要是綜合利用的;其成本要儘可能降低。
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開到農村 資料圖
自己製造的拖拉機,要有中國人自己的名字。人們先後提出「鐵牛」「龍門」等名字,但都被否定。最後,受陝北民歌《東方紅》的啟發,提出「東方紅」這個名字時,獲得了一致讚嘆。
東方紅,既歌唱新中國,也歌唱新生活。援建一拖的蘇聯總專家列布科夫得知這個名字後,激動地回信說:「東方紅,多好的名字呀,中國農民就要開著中國自己製造的拖拉機,去迎接太陽了」。
1959年11月1日,新中國第一個拖拉機製造廠正式建成。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譚震林在典禮上宣布:「中國農民早已盼望『耕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的偉大時代,開始到來了!」
作為中國農機工業的第一代產品,東方紅54履帶拖拉機在黑龍江北安二龍山農場服役期間,在極為艱苦和高強度的作業環境下,創造了31年沒有大修的紀錄,被譽為「北大荒精神」的象徵。
1959年試製成功的東方紅75履帶拖拉機,作業效率提高45%,油耗降低3%。1962年,東方紅拖拉機「開」上了1元面值的人民幣,成為當時中國工業戰線最閃亮的「明星」。
據有關部門統計,上世紀80年代以前,東方紅拖拉機完成了中國機耕地60%以上的耕作,為中國人解決吃飯問題作出了突出貢獻。也正因如此,記錄20世紀中國最具影響百件大事的北京世紀壇公園中,中國一拖1959年建成投產的文字赫然其上。
農民熱烈歡迎東方紅拖拉機 資料圖
改革開放:在浴火中重生
1980年,對一拖人來說,是計劃經濟階段最輝煌的一年。全廠2.4萬餘職工,當年產銷履帶拖拉機2.4萬多臺,創了投產以來的最高紀錄。作為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第一臺壓路機和第一臺軍用越野汽車的誕生地,當時一拖有個響亮的外號「拖老大」。
興奮的一拖人卻沒想到,下一瞬間,歷史就將他們推入了「深淵」。
1981年,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製全面施行,一夜之間廣袤的原野分成了一塊塊「麵條田」。大型履帶拖拉機失去了用武之地。在農村,「老黃牛重返戰場,小毛驢趾高氣揚,拖拉機離職休養」。
這年,鎮江、邢臺等地舉行的全國大型農機訂貨會格外冷清。一拖職工中流傳一則黑色幽默:「鎮江不振」「邢臺不行」。東方紅拖拉機銷量跌到不足1萬臺。難道分田到戶的農民不需要拖拉機了嗎?
面對嚴峻形勢,一拖派出上千人,在15個省47個地區106個縣進行調研。調研員帶回了「農民設計師」的思路:生產小一些的拖拉機,最好相當於1頭牛的價格,但有8頭牛的力氣,會犁地又能跑運輸……
一拖人迅速調整航向,僅用幾個月的時間,就研製出「1頭牛價格、8頭牛力氣」的東方紅15小四輪拖拉機。1983年底形成年產1萬臺的生產能力。此後,數百萬臺的「小四輪」從洛陽源源不斷運往全國各地。
中國最大的農機企業,開始了市場化之路。當時農機企業都在爭奪小型拖拉機領域。但是一拖堅持認為,大型拖拉機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要著眼未來,實現大輪拖技術的完全國產化。
一拖制定用當時市場銷售良好的小輪拖產品收益來支持大輪拖技術的研發。二十年磨一劍,最終研發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輪拖技術。如今,東方紅大輪拖已成國內最暢銷的品牌。
2014年,我國首款商品化動力換擋拖拉機上市,迫使進口產品大幅降價30%以上。隨後,國內首臺無級變速重型拖拉機的成功研發,結束了我國350馬力以上重型拖拉機必須進口的歷史。
從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到如今40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東方紅」一直引領著我國農業裝備的升級。
東方紅農耕博物館裡展出的拖拉機 慎志遠 攝
新時代:「中國製造」走出國門
藍天白雲,洛陽伊濱區的一個農田試驗場。技術人員操作面板,一款透著銀光的輪式機械,在農田間安靜地穿梭,在黃土地上,用力劃出一道道深深的溝壑。
這款沒有駕駛艙、擁有科幻外觀的「超級拖拉機I號」,一舉拿下「中國第一款電動無人拖拉機」的稱號,向世界全新定義了「未來拖拉機」的模樣。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農業人力資源的減少,農機行業即將面臨『機器換人』。」洛陽拖拉機研究所有限公司基礎研究部部長薛志飛說,未來中國將迎來「耕地不用人」的新時代。
無人駕駛電動農機,不但零排放,而且24小時不間斷作業,作業偏差小,能提高土地、種子、化肥的利用率。但世界範圍內,無人電動拖拉機研發者寥寥。
瞄準世界農機未來趨勢,中國一拖以短跑速度開局。中國一拖牽頭組建河南省首個製造業創新中心——河南省農機創新中心,匯聚中科院、清華大學、中聯重機等優質創新資源,共同成立洛陽智能農業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協同創新中邁向更高層次的自主創新。
目前該公司已經研發出國內首款智能農機定製晶片——「神農I號」晶片,以及被喻為拖拉機「安卓系統」的「珊瑚」作業系統。通過開創自主可控的農機創新體系,讓中國農機告別「缺芯少魂」。
如今,「東方紅」系列產品已經出口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榮獲河南省省長質量獎、全國農機用戶滿意品牌等獎項,並成功進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樣板工程中白工業園。從「東方紅」到「全球紅」,成為「中國創造」的一道亮麗風景。
60年來,一拖累計生產355餘萬臺拖拉機和270餘萬臺動力機械,大中型拖拉機市場佔有率和社會保有量居中國首位,為中國人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作出了突出貢獻。(慎志遠、徐馳、肖懿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