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對渡渡鳥的刻板形象主要來自於荷蘭畫家Roelant Savery的渡渡鳥畫像,他在1626年為博物學家George Edwards的渡渡鳥標本繪製了一幅著名畫作《愛德華的渡渡渡鳥》,裡面的渡渡鳥顯得特別胖,這幅畫成為渡渡鳥的標準形象,被後世諸多畫家參考、借鑑。渡渡鳥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因人類活動而絕種的生物,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之一。
在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標本中,底層的渡渡鳥標本是非常有趣的——因為它根本就是個冒牌貨。是的,這世界上最後一隻完整的渡渡鳥標本殘骸於1755年毀於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的一場大火,從此我們就只能從殘存的骨骼和圖片中推測它的長相了。現在全世界保存下來的渡渡鳥標本甚至還不足以拼出一具完整的軀體。此外,還能夠讓人們想起這種命運悲慘的鳥來的,就只有那句常常被用來形容死得不能再死了的俗語「死得跟渡渡鳥一樣」(as dead as a dodo)。
一直以來,人們對渡渡鳥的描述中,它都被形容為一種肥胖的、蠢笨的、行動遲緩的鳥類,但是現代學者對不同實際渡渡鳥畫像及描述文字的考據,都得出了渡渡鳥其實是很靈活而消瘦的結論。因為渡渡鳥和模里西斯島上其他鳥類一樣,體重會隨著季節而改變,但卻從來沒有像大多數畫家所描繪的那麼胖。那些畫家筆下超重的渡渡鳥,可能是在被水手帶到海船上後「反正都要死了不如吃飽點」的後果,而這也誤導了我們。胖乎乎的嘟嘟鳥也可能是表現的正在膨開羽毛的狀態,膨開羽毛可能是渡渡鳥的一種誇耀行為。
1507年至1513年間,阿拉伯商船和葡萄牙船都造訪過模里西斯,但是這時還沒有關於渡渡鳥的記錄,葡萄牙語稱呼模里西斯為Cirne,不過也沒有證據表示這跟渡渡鳥有關。葡萄牙人對這個島興趣不大,很快就撤走了。
1598年,荷蘭海軍上將維布蘭德·范·瓦爾維克(Wybrand Van Warwyck)在今天的大港地區登陸,並把這個島命名為模里西斯(Mauritius),以紀念當時的荷蘭統治者、沉默者威廉之子、奧蘭治親王拿騷的莫裡斯。這時候船上的荷蘭船員記錄了渡渡鳥。據說船上有個葡萄牙海員,他之前就來過這兒,見過渡渡鳥。關於渡渡鳥的報告在1601年出現,其中也首次出現了渡渡鳥的插圖。
在模里西斯島上,渡渡鳥沒有任何的天敵,又有著豐富的食物,在長久的自然界的進化過程中,原本能夠飛行的渡渡鳥胸部結構也慢慢發生改變以至不足以支撐它的飛行,最終成為人類所見到的只能在陸地上跳躍前行的渡渡鳥。
葡萄牙人在1505年第一次登陸模里西斯島,便隨意地捕殺這些鳥,之後荷蘭人成為這裡的第一個殖民者,首批定居者的到達宣告渡渡鳥的厄運將至,他們毫無理由地濫殺,而且砍伐森林,建造城市,一步步破壞渡渡鳥的生存環境。一些島上原本沒有的動物也被帶上了小島,這些入侵物種使渡渡鳥無處生活。最後,在渡渡鳥被人類發現後不到二百年的時間內,終於徹底地消失了,關於渡渡鳥滅絕的準確時間,一般認為是1681年,但也存在許多其他爭論。
可以這樣說,我們今天其實對渡渡鳥的體貌特徵非常不清楚,很多關於渡渡鳥的體貌特徵的描述大多數是來自那些水手的記錄,而且這些水手又不是博物學家,如果這些水手們識字多一點,文筆好一點的話估計能給我們留下幾本《詳解熱炒渡渡鳥的二十八種烹飪方法》《掌握這個小技巧,輕鬆做出好吃的渡渡鳥》之類的烹飪書籍。不過根據水手們的記載,渡渡鳥肉其實並不好吃。
到今天,關於dodo(渡渡鳥)這個詞的詞源其實還不清楚,有人認為它來自於荷蘭語dodoor,意思是懶漢,但它更可能與小鸊鷉(念pi ti)的荷蘭名稱Dodaars有關,因為這兩種鳥尾部的羽毛形狀與笨拙的走路姿勢非常相似,故很有可能因為相互混淆而取了相同的名字。
問題是1634年,英囯作家託馬斯赫伯特爵士第一次在他的遊記中使用dodo這個詞。而另一個英國人Emmanuel Altham在1б28年的信中使用了這個詞而荷蘭人最早到達模里西斯卻是在那以後的1638年。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博物學家大衛·達曼在他的《渡渡鳥之歌》一書中曾做出的解釋,他認為渡渡鳥的叫法就是直接取自渡渡鳥叫聲的擬聲詞。 渡渡鳥的名字來源於葡萄牙語裡「傻瓜」這個詞。因為渡渡鳥實在太傻了,不但不懼怕人類而且不會飛翔,這也使得它們很容易被那些殖民者所捕食。
1865年,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的童話《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中提及了這種善良可愛而又命運悲慘的動物,渡渡鳥在《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出現過。有一種說法,《愛麗絲漫遊仙境》裡的渡渡鳥的角色常被認為是作者路易斯·卡羅對自己的寫照,他時常因為口吃而將自己的原名道奇森(Dodgson)念成「Do-do-dodgson」,他覺得自己跟渡渡鳥有某種奇妙的聯繫。
比較可悲的是,其實渡渡鳥的滅絕一開始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直到《愛麗絲夢遊仙境》這本書的暢銷,渡渡鳥才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就像前面提到的英語中的俗語一樣「as dead as a Dodo」譯為「死得像渡渡鳥一樣」——消失得徹頭徹尾,無法挽回。
最後,雖然國外許多專家根據資料重新製作了標本,但是還原度怎麼樣就不清楚了。
現在,一切真的都 as dead as a Dodo,「死得像渡渡鳥一樣」了。
歡迎來到博物星球,我是老賽(id bowuxue),博物學愛好者,希望與大家一起重拾博物學的樂趣,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