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何麗娜 通訊員 施總穎
小孩肚子裡長寄生蟲,現在似乎並不多見了。然而近日接連住院的兩個孩子竟然都是因為感染了寄生蟲……醫生提醒:警惕食源性寄生蟲病,防止病從口入!
5歲男孩反覆肚子疼一周
問題出在沒煮熟的蝦
小興(化名)是個5歲的小男孩,整整一個禮拜莫名其妙反覆肚子疼,而且胃口不好。媽媽帶著他來到杭州市兒童醫院就診,檢查血常規發現嗜酸性粒細胞異常升高,高達57.7%(正常小於5%)。
經過一番「偵查」,醫生高度懷疑小興可能感染了寄生蟲。果不其然,寄生蟲抗體檢查顯示肝吸蟲抗體陽性。是不是吃過沒煮熟的淡水魚蝦?小興奶奶仔細回憶後說:「可能前段時間吃的蝦沒有完全煮熟。」
口服驅蟲藥三天後,小興不再有噁心、腹痛,食慾也恢復正常,複查血常規嗜酸性粒細胞較之前明顯下降了。
肝吸蟲又稱華支睪吸蟲,肝吸蟲寄生於人體的肝膽管內,引起華支睪吸蟲病,又稱肝吸蟲病。
輕度感染時無明顯臨床症狀。重度感染時,在急性期可表現為過敏反應和消化道不適,包括發熱、噁心、腹痛、頭痛、食欲不振、血常規檢查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等,但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狀很不明顯。
反覆多次感染或急性期未得到及時治療,可演變成慢性肝吸蟲病,導致慢性腸炎,肝硬化,生長發育障礙等。
肝吸蟲的感染無性別、年齡之分,人群普遍易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感染的關鍵因素是人們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魚肉的習慣,比如野外進食未燒烤熟透的魚蝦,抓魚後不洗手或用口叼魚,使用切過生魚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用盛過生魚的器皿盛熟食等,都有可能引起肝吸蟲的感染。
1歲孩子嗜酸性粒細胞異常兩個月
食慾下降,逐漸消瘦
1歲的溪溪(化名)發現嗜酸性粒細胞異常已經兩個多月了,在當地醫院接受了抗感染、抗過敏等治療,但是嗜酸性粒細胞始終無法恢復正常。眼看著溪溪食慾下降,逐漸消瘦,父母帶著她來到杭州市兒童醫院。
溪溪得了什麼病?
在開展了疑難病例討論後,考慮為寄生蟲感染。不久,疾控中心檢查寄生蟲的結果回報:肺吸蟲抗體陽性。病因終於真相大白,溪溪的身體狀況在對症用藥治療後逐漸恢復正常。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肺吸蟲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病,多見於我國四川、陝西、湖南、湖北、江西、貴州、福建等地,江浙一帶也多有發現。常因吃食生或未熟的溪蟹、蝲蛄或釘螺等感染。
本病可表現為全身不適、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繼之出現畏寒、發熱、胸痛、胸悶、咳嗽、氣短等症狀。
兒童感染肺吸蟲輕則影響生長發育,重則可引發全身多臟器損害。
嗜酸細胞增多在兒童比較多見。常見的原因為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兒童哮喘、溼疹、蕁麻疹等情況;其次是寄生蟲感染,常見有血吸蟲、肺吸蟲、蛔蟲等;少見原因還有免疫缺陷病、血液系統腫瘤,嗜酸細胞性胃腸炎、支氣管炎、血管炎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醫生提醒,爸爸媽媽要提高預防寄生蟲感染的意識,科學烹煮和食用魚蝦。
兒童需有單獨餐具,不和大人混用,不食生冷食物和不淨食物,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如果體檢發現孩子血常規裡的嗜酸性粒細胞異常升高,及時到醫院進一步查明原因。
福利:
全浙江最牛的專家號,「50+健康吧」社群免費送,活動火熱進行中,點擊圖片進入搶號界面~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